□祝宝玉
匠人,“手巧者也”,在乡间从来不乏这类人。
有一部分匠人是“兼职”的,他们主要的身份还是农民,只在农闲时节从事某一种活计,比如磨菜刀、修雨伞、补锅碗瓢盆、剃头修面等,这一部分匠人流动性很大,走村串户,但也大概只在一个乡的范围内流动。不过,还有一部分匠人在地位上要受人们尊敬多了,如木匠、泥瓦匠、铁匠、石匠、篾匠、陶匠、秤匠、灯匠、裁缝匠、弹花匠等,他们大多能精通一门技艺,并凭此为生,所付出的劳动或生产的产品与大众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恰如一种鲜活的乡下元素,他们的存在也令枯燥乏味的乡间生活有了一丝生动。
乡下人朴实,对匠人们很是尊重。临到饭时,主家会招呼在自家做工的匠人入席吃饭,虽然是平日里的饭食,但彼此也要谦让一番,对乡下人来说,来的都是客,是不分贵贱的。有一年春末,我们庄上来了一位篾匠,我的父亲便请他来我家中打制一架竹床。我们这儿生长的竹子并不是很适合做竹床,篾匠提前向我父亲说明了这些,但我父亲劝他说,尽本领做就行。那篾匠就在我家住下了。从砍竹,去枝叶,破竹,削平,编制,都是篾匠一个人完成。我有时放学后没事,便捧着下巴坐在旁边看他做活,他做得很认真,一丝不苟,那些花样繁多的工具在他手里翻腾得像表演一样,令人赏心悦目。他闲时,会跟我说话,他知道的可真多,什么狐神鬼怪,传说神话,说的像广播里的评书一样,丝丝入扣,让人欲罢不能。他在我家吃住十余日,终于把竹床打制好了。父亲付了他工钱,他便背起自己的行囊和工具朝别的村子去了。十多个年头过去了,这架床还完好无损,每到炎夏时,就被父亲搬到廊亭下面,躺上去,凉丝丝的,十分惬意。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旧时的泥瓦匠是荒凉凄苦的。在乡下,盖新房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先请风水先生插木橛,下地基,再鸣炮开工,泥瓦匠们便照着风水先生定的走向砌砖垒墙,而这一过程中是不允许泥瓦匠们出错的,倘墙垒歪了,或出现其他的纰漏,推倒重来不说,还砸了自己的名声。重心锤定位,一线余光定出偏正,这些技能都是经过千百次抹泥砌砖而总结得来的,墙是方方正正的,房子盖成后是稳稳当当的,这便是资本,便能带来名声。
在乡间的匠人们心中,名声大于一切。杨铁匠在方圆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每天在他的匠铺周围总围着十几个人,他打的刀,锋利,不卷口;他打的犁铧,下地深,犁地轻。你要打那些不常用的东西,只要你把你的想法给他说说,或者画个草图,他保准能令你满意。这就是本领,更是能耐,是别人不服不行的。
匠人们用一生的时间只专注于一件事情,也用一辈子的时间讲述一个故事,那故事的背景是广袤的乡野,那绵远的吆喝声便是开场白。
删掉的朋友圈
□胡双凤
凌晨一点,阿贝的朋友圈像一杯咖啡。喔,我这样说,不是小资们的那些调调,我要说的是:我很激动,更难以入睡了。 阿贝画了一幅画,两只小狗狗,微笑地坐在月光下,底下的文字是:“保持微笑。期待诗和远方,期待你灵感一样地出现,像一团绿光。期待你拉着我的手,告诉我,你也一直在寻找我。晚安,亲爱的你,亲爱的自己。”
这是外遇的节奏啊!作为闺蜜、死党、传统道德的捍卫者,我必须制止她,把它扼杀在萌芽状态!必须马上,立刻!我要微她一下,不,还要微另一个死党蕙一下。
“在么,菇凉?”蕙的回答很迅速,先是一个“可爱”的表情,“咋知道我没睡?”“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山人自有妙算,呵呵。看了阿贝的朋友圈了吗?她的心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哟!是不是觉得有危险在逼近?”
蕙嘲笑着我:“老夫子,我俩打个赌,明早这条朋友圈就没有了,你信吗?”“当然……不信!”她这是要给那个人看的,这条发在凌晨的朋友圈,只恐夜深他睡去,定要置顶待君看,他还没来,她怎么肯删去?蕙发了个“哈欠”的表情,说:“懒得给你讲课,睡啦,夫子!输了请我吃大餐哦!”
清晨醒来,疾奔朋友圈而去,果然空空如也。WHY?觉得英文这个词特别贴切,口型、表情、情绪,全部对得上我花容失色的状态。
发个“惊恐”的表情给蕙,蕙秒回了三个“捂嘴”的表情,然后说:“算了,不要你请客啦,告诉你吧。它只是阿贝短暂的挣脱和游离,是精神的出窍,是灵魂的旅游,是对生活的惯性的一种虚拟性的背叛,是一种陌生化叙事。那个‘你’是没有的,是她自己想象的、自己也知道没有也不能有的美好。”
晕!这么多定语,这是我这个崇尚简洁叙事的老夫子很难理解的。还好,朋友圈继续提供着例证。自此以后,我发现了许多类似阿贝的情绪表达方式,深夜的朋友圈就像悄悄开放的昙花,它甚至不需要人来观赏,不需要赞美、安慰、怜悯、怜惜或关心,它只需要一次绽放。这次盛放的过程,消耗掉了它积蓄的能量,正面的、负面的都有,它会因此而安静下来,在白天它依然枝繁叶茂,神采奕奕。
这些删掉的朋友圈,你只需要像对待一朵花一样对待它,远观,然后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