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22日,在侵华日军全面实施南京大屠杀的前夕,一些留守南京的正义外籍人士从国际人道主义出发,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给来不及撤离的难民们提供了一个避难场所。为了让大家了解并铭记这段历史,11月22日,南京江东门纪念馆举办了“感恩·南京国际安全区”冬日寻访徒步活动。
见习记者 赵冉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杨菲菲
一个国际安全区保护了25万人
79年前,在南京的西方人士约翰·马吉、魏特琳、罗伯特·威尔逊、贝德士等人,决定成立一个国际救济机构,定名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以便在最危急的时候给来不及撤离的难民提供一个避难的场所。据了解,安全区位于南京市西北部,占地3.86平方公里,最多时曾收容难民约25万人。
昨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在活动现场表示,希望通过这次活动重温历史,致敬英雄。
张建军说:“徒步活动经过魏特琳铜像,魏特琳当时所在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是专门收容妇女的难民所,当年她在这里保护了近15000名难民。徒步还经过拉贝故居,他作为国际安全区的主席,让600多位难民在自己家里渡过难关。这些恩情我们中国人是不会忘记的,这些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已经成为南京市民精神、城市精神的一个部分。”
200多人在寻访中重温历史
上午9点10分,现代快报记者看到,200多人聚集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的大草坪上等待出发。徒步之前,许多人名、地名对大家而言是遥远的,但是在寻访活动的路上,这些都变得真切起来。
队伍从南京师范大学(魏特琳女士雕像)出发,沿途经过中山路251号(国民政府司法院)、南京大学拉贝故居(难民收容所)、宁海路5号(南京安全区指挥部)等重要战时难民收容所,最后回到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旧址),全程约8.5公里。
在宁海路5号附近,南京国际安全区史学研究专家汤福启介绍,这里是南京安全区总部“国际委员会”所在地,南京沦陷前后,这里救助了无数的中国难民。
幸存者:很感谢这些人
90岁高龄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也冒雨参加了这次活动。
他告诉记者,当年自己也在国际安全区里避难一个多月,“当时我才10岁,跟着父母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一家人躲在国际安全区里,也就是现在的南大。”
葛道荣回忆,日本人曾把所有的难民集中到南大北大楼前排查,没有人认领的年轻人一律杀害。当时他和5岁的妹妹、2岁的弟弟藏在楼里,“那会儿是又累又饿又怕,没想到来了3个日本人,我心里害怕极了。日本人看到我们3个人没有站起来打招呼,非常生气,拿着刺刀就朝我的右腿刺了一刀,现在还有伤疤。”
提起这次徒步活动,葛道荣显得有些激动:“不管怎么样,当时建立国际安全区的拉贝和魏特琳,还有很多其他人,保护了很多无路可逃的南京人,救了我们的性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对这些人都很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