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6年11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朱宜:我不是一台艺术生产机
  朱宜表示自己对戏剧的兴趣,就是对世界的兴趣 受访者本人供图
  南大戏剧文学专业2008届本科毕业生,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硕士,纽约Ensemble Studio Theatre驻场编剧,获上海现代戏剧谷壹戏剧大赏“2015年度菁英编剧”奖、纽约戏剧工作坊新锐艺术家基金、全球泛华青年剧本创作竞赛一等奖。

  当舞台剧《特洛马克》10月底在南京江南剧院进行公演时,该剧的作者朱宜正在大洋彼岸忙于新剧本的创作。这位南大戏剧文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硕士,一边焦虑于艺术创作,一边享受着纽约多元文化的创作氛围以及与一流同行交流的机会。

  朱宜坦言,她对自己本质上的定位并不是一个编剧。“我对戏剧兴趣所在,就是我对这个世界的兴趣。我对人和人之间发生的事情、人和世界之间发生的事情感兴趣,所以戏剧才让我感兴趣。”

  

  现代快报记者 郑晓蔚

  1

  《特洛马克》10月底在南京江南剧院进行了公演。

  该剧的主要内容是:伊萨卡国王、战将奥德修在希腊联军攻破和毁灭特洛伊后没有回家,小王子特洛马克决定出门找爸爸, 却不料,整个成人世界的秘密倾泻在他面前……该剧由德国导演歌德思执导、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演出。

  这部戏从一诞生便充满争议,“重口味”“刺激性”“高能”“压迫感”一度成为该剧的讨论关键词。著名戏剧人吕效平对该戏由衷喜欢,而该戏的编剧,则是他的得意门生——戏剧文学专业2008届本科毕业生、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硕士朱宜。

  现居纽约、已经成为驻场编剧的朱宜对该戏并没有更高期待,因为写的时候就“没什么期望”,她只是“任性地写了一个自己一直想写的东西”。该戏需要大量演员,所以她觉得未必有剧院愿意排练。

  机缘巧合,南大艺术硕士毕业大戏恰好希望出场演员人多一点,而吕效平又恰好看中了该戏,“觉得非常有连接感”,于是促成了这出戏的排演。这超出朱宜的预料。

  由于该剧本是用英语书写完成,因此搬到中国来演难免会带有一点翻译腔。“这个剧本不会再改动了,希望台词不要太翻译腔,希望成为我们平时说话的样子。”朱宜说。

  那么,是否担心中西方观众口味不同呢?对此,朱宜认为除了故事背景可能会让中国观众感到陌生外,其余并不担心,“在这个戏里会有一些信息的不对等,西方观众对《荷马史诗》非常熟悉,中国观众则不然,理解上会有一点费力。就像我们对《红楼梦》很熟悉,如果西方人来看一个《红楼梦》新编,他们也不会特别理解。但两边观众的兴趣口味、世界观、理解能力我觉得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2

  从本科毕业作品《长生》开始,朱宜逐步走上职业编剧道路。创作作品还包括《我是月亮》、《进化论》、《异乡记》、电影《对面的女孩杀过来》(编剧之一)等。一些作品曾入选纽约国际前沿戏剧节和爱丁堡前沿戏剧节。

  谈及为何会入行编剧界,朱宜笑称“是因为不用考数学”。

  朱宜在上海长大,上小学、中学时,不守规矩的她从不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面对会拿书往学生头上砸的数学老师,她对数学课提不起兴趣,一直比较偏科。而在被关在家里练书法和钢琴的无聊时光里,她开始自己给自己编故事。“我一直觉得我会成为写作的人,只是不知道会从事哪个类型——小说、诗歌还是散文,一直不是很确定。”

  2004年,朱宜高三,班上有个女生要报考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说上戏不考数学,而且考分不用太高。“我心说太棒了。”朱宜突击上了一星期考前课,便彻底爱上了剧本写作,“觉得它可以把我对于所有文体类别感兴趣的点结合在一起,是个非常综合的艺术。一个好的戏剧剧本不仅要求你对文字的感觉,要求叙事、节奏、音乐性、对观众心理的把握,还需要与人合作、接受别人对你作品的阐释。”

  最后,朱宜考取了南京大学中文系。

  念着中文系,朱宜还是对写剧本念念不忘。大二她又去联系了上戏,想转学去旁听。“吕效平老师跟我说你不要去啦,我们本来也打算马上开戏文的本科。所以我就成了南大戏文第一届本科生。”

  得偿所愿的朱宜如鱼得水,在本科学习戏剧写作的两年里,她勤奋创作。2006年,朱宜写出了她的第一个话剧《前程似锦》。大四那年,朱宜完成了几项重要工作:拍了一部时长半小时的纪录片《饭碗》,写了毕业剧本《长生》,申上了哥伦比亚大学MFA(艺术硕士)项目。2011年哥大毕业后,朱宜正式迈入编剧界。

  3

  谈到为何选择赴美深造,朱宜坦言觉得“学得还不够多”,“如果毕业后留在国内,我很可能会直接投身影视产业链中,为了赚钱开始做写手写段子或写电视剧,我觉得年轻时不该把最好的时光放在变现上面,而是应该积累自己突破自己。”

  朱宜描述了目前的工作状态:即便编剧行当不要坐班,显得非常自由,但其实大部分时间都不是在写剧本,而是在发邮件处理工作事务。为了笔下的戏剧能够被接纳,她需要配合制作方做很多事情。

  尽管并不轻松,朱宜仍很享受纽约多元的文化、自由创作的气氛以及与一流同行交流的机会。“美国编剧的地位比较高,注重剧本的文学性,不可能有演员、导演在不经编剧同意的情况下改剧本。国内这个现象则比较普遍。”

  朱宜介绍说,中国的现当代小说,给自己的创作养分最多。“其他的我也都会读,希望了解社会是如何运行的。我觉得搞艺术的人,是社会的观察者。我没有参与社会的运行,因此我就经常焦虑——凭什么我不去生产而是去描述这个社会呀?所以,我就很想更深入地进入社会,就会有意学习一些金融、天文、物理等方面的知识,我非常想要了解这个社会和这个宇宙是怎样运行的。”

  朱宜坦言,对自己本质上的定位并不是一个编剧。“有些人觉得自己的人生就是艺术人生,这对我不重要。我对戏剧兴趣所在,就是我对这个世界的兴趣。我对人和人之间发生的事情、人和世界之间发生的事情感兴趣,所以戏剧才让我感兴趣。”

  对话

  普利策奖奥斯卡奖,

  都行!

  读品:互联网碎片化阅读,会对写作造成干扰吗?

  朱宜:对我肯定会有干扰,干点啥都忍不住点开微博微信看,这就会打断思路,没办法集中精神。所以我手机上很多社交软件都是装了删,删了装。在干活的时候删了,觉得真的会清静很多。但我有时候觉得我需要这些,我需要去观察社会,需要知道社会在发生什么,我周围人是怎么思考的。我对这些都非常感兴趣,而且作为编剧我是必须要知道这些的,所以还是要保持一定信息量的摄入,而且我家人在中国,我需要了解两边的事情,所以只能靠社交媒体。

  

  读品:平时应酬多吗?

  朱宜:应酬不多,我很忙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些非常浪费时间,但我也会参加一些party。

  

  读品:编剧事业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朱宜:艺术不是我的目标,我不是一台打字机,我不是一台艺术生产机器。我的人生是为了丰富我自己。

  

  读品:戏剧创作在哪个阶段带给你的愉悦感最强烈?

  朱宜:写得顺的时候,这是一个爽点。当自己很喜欢的作品第一次排演的时候,我能够很强烈地感受到现场的连接感,它真的发生了;或者你没想到的地方,它居然产生了,这也是非常有快感的。还有就是,跟心思相通的合作者一起共事,我们对创作有共通的理解,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这也很爽。

  

  读品:大目标是什么?

  朱宜:想拿个普利策吧,托尼(美国话剧和音乐剧最高奖)啊,奥斯卡啊,都行,我还是一个非常有名利心的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