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2版:梦想小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6年11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古镇溱潼,烟波深处的历史与智慧
  溱潼和“会船”同时被流传下来的,还有船上的美食 通讯员供图

  方圆26平方公里的溱湖湿地,起源于八千年前的一场海浸。从地图上看,溱潼古镇,仿佛是溱湖中央的明珠。在湖水的浸润下,这里光泽耀眼、烟波浩渺。湖水为溱潼人带来的还有智慧:在新的契机下,千年古镇向世界打开了大门,展现着她的历史与丰饶。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尹有文

  通讯员 帅建军 一轩

  院士故居里的“世界之最”

  漫步溱潼古街,当地人一定会告诉你,“山茶院”是不可错过的景点。走入一套明清住宅,穿过一道道幽静深巷,一株高十余米的山茶树仰卧在古井上,静听风雨。这是著名的“溱潼八景”之一“花影清皋”。每年清明节前后,树上万朵红山茶开放,红云遮天。

  鲜为人知的是,因为十几年前民居的几次改造扩建,这棵树差点被砍掉,同时差点遭殃的还有周围的百年老宅。一位镇上的老人回忆当年溱潼镇的环境,“人口激增,住房紧张。人的空间都不够,更别提树了。”

  古山茶命运的转机是在2003年的春天。时任泰州市委书记朱龙生听说溱潼镇上有一株古山茶,专程实地考察。虽然古山茶局促一隅,依然是枝繁叶茂。朱龙生赞叹不已,继而感慨,“你们真是身在宝中不知宝啊!”

  溱潼镇政府立即行动起来,制定了保护、开发和利用古山茶的方案。

  面对重现活力的古山茶树和古井,另一个问题同时产生了。根据常识,江北的气候几乎不可能生长出茶花树,可当时茶花的树围已经超过了40厘米,粗估之下,绝不小于400岁。这棵茶花是从哪儿来的?又是谁在培植?这户人家一定非同一般。溱潼人把目光投射在周围的建筑。这座宅邸形制的地块,已经作为废品仓库使用了百年。在镇政府和当地学者的配合下,很快有了答案:这是溱潼大户李家的私宅,建于乾隆年间。更令人惊愕的是,上个世纪,这里更是走出了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一门三弟兄五院士”。

  “院士故居+茶花王”,溱潼这座百年古镇一下子火了。2003年,溱潼镇成功申报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当年国庆节,古镇作为溱湖景区的一部分对外开放。2006年,古镇再度“升级”。2011年3月,溱潼镇“茶花王”被 “大世界吉尼斯之最”鉴定为“人工栽培树龄最长的茶花树”,测算树龄约1000年。

  “正如杭州离不开西湖、无锡离不开太湖、扬州离不开瘦西湖。溱湖没有古镇作为依托,就没有文化内涵;古镇区没有湖,就没有了灵动。”姜堰区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陈中华说,在“湖镇一体化战略”的带动下,小城闭塞的交通格局被瞬间打开,溱潼镇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如今,溱潼500余米的长街上,每天游客络绎不绝。

  登堂入室的船头味道

  溱潼有据可查的历史超过了一千年,四面环水的地理特点造就了这里的水文化。0.54平方公里的古镇区,拥有36座古桥,72眼古井,更留下了一句民谚“家家门前水,村村户头船”。生活在水边的人,对船有感情;而船多,自然成了家门富足、人丁兴旺的象征。清代的文献,记载了溱潼百姓清明之后出船的活动:向着无人祭扫的义冢,溱潼人将家船纷纷开过去,加一抷土,撒一把饭。这一原始的公益活动,据说可以使人得到神明的保佑,这就是“会船”。

  百年过去,“会船”的习俗演变成为盛大的“溱潼会船节”。每年清明,四乡八镇的数百船只、上万船民闻鸡起舞,云集溱湖,观众游客超过十万之众。其恢宏壮观的场面、惊心动魄的争赛、多姿多彩的表演独步天下,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现已被列入“中国十大民俗文化节庆”之一,海内外人士盛赞为“天下会船数溱潼”。

  和“会船”同时被流传下来的,还有船上的美食。溱潼独特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饮食文化,造就了美味的“溱湖八鲜”:溱湖簖蟹、溱湖虾球、溱湖鱼饼、溱湖甲鱼、溱湖老鹅、溱湖螺贝、溱湖杂鱼、溱湖银鱼。

  “从家里走到店面只要5分钟。”刘巧龙和丈夫周前进,都是土生土长的溱潼人。她的“外婆鲜”在溱潼古街上做鱼圆、鱼饼、虾丸,已有14年。刘巧龙说,这三样味道的年龄,实际上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我老公婆婆的父亲,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在老街上的电影院阁楼上,开过一家‘童记饭店’。那时候,鱼圆和鱼饼就是店里的招牌菜了。”溱湖水面辽阔,最令当地人骄傲的,就是鱼虾的肥美了。“逢年过节的时候,家家都做,一样不少于10斤。不需要其他的调味,煮汤,或只是烩个素菜,就能让孩子们吃个满意。”

  尽管从家灶搬到了街灶,在吃食上的一招一式,还维持着当年木船上的质感。选料朴实又讲究。做鱼圆鱼饼,用的是溱湖土产的草青鱼,肉嫩,又有一种特别的弹性。生猛活鱼,去掉头尾、鱼皮,再把刺一根根地拔掉。以这样的鲜鱼段为底料,加鸡蛋、生粉、葱、姜、盐等,同时打成泥,搅拌上劲,在巧手里变成等大的丸子。做鱼圆,用的是“油浸法”,不能炸,你得一粒粒养着,否则会影响口感。鱼饼,则是两面煎出来的,油温适中与否关乎表皮的脆感。至于虾球的工艺,要比鱼圆、鱼饼更为复杂。“活的生虾,也要稍微冻一下,然后浆制”,浆制成熟与否,要看其中的“光色”。“全靠肉眼观察。只要第一锅做下来,一天都不会错了。”这是她的自信。

  刘巧龙说,自己的店面是同溱潼老街一起长大的。“过去忙的时候,夫妻两人早晨6点就来到店里,做到晚上12点。”现在机器更加先进了,“到傍晚就能做出几百斤鱼圆。”“刚开始,街上只有3家。”随着溱潼旅游业的发展,刘巧龙的四个亲戚都在街上开了店。“古镇上,做鱼圆鱼饼的店面有近二十家,卖往全国。”

  但有一点是一样的:最令人兴奋的时刻,一定是丸子们刚刚从油锅里拿出来的时候。早起的溱潼人闻到第一锅鱼圆的味道,知道一天开始了;晚归的溱潼人闻到傍晚最后一锅鱼圆的味道,感觉到一天的充实与平稳。这是每个溱潼人都需要的感觉。

  “靠水吃水”的智慧

  溱湖湖底的黑泥极细腻,用这种泥巴烧制的黑砖,质地均匀,为溱潼非物质文化遗产“溱潼砖雕”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靠水吃水”,以水发家,自古以来就是溱潼百姓的不二法门。

  自爷爷辈起,唐玉正家里就是渔民。说到溱湖上家喻户晓的美味——“簖蟹”,唐玉正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在我17岁的时候,就能把一根毛竹削成两百多根竹篾了。”他所说的“削竹篾”,正是制作“蟹簖”的第一道工序。所谓“簖蟹”,并不是螃蟹的品种,指的是用蟹簖所捕捉的野生螃蟹。在溱湖湖畔,一代又一代的渔民用这种特殊的竹制工具,收获着生活的富足。

  和读音类似,“簖”实际上是“断”螃蟹的路,截猎螃蟹。主要材料是粗壮的毛竹。寻河道窄、流速快的位置下“簖”。“先量好河道的宽度和深度,一般而言,簖要高出水面一米,长度则是河宽的三倍左右。” 在河道中间,用麻绳将毛竹篾子编成一道“大坝”,再在河底打上基座,插进水里。在河道的两旁,设置喇叭形的、易进难出的陷阱。唐玉正回忆父亲做簖的情景。用“簖”捉蟹的原理,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兵法——“请君入瓮”。上世纪,溱湖湖畔的渔民为了谋生,不得不长期在船上生活。唐玉正脑子里有个“万元户”的故事,“那时打鱼,我们亲戚3家一年下来,一家赚到三千块,合起来算个‘万元户’,觉得了不得了。”转眼间,“现在一个人一年的收成最起码要有七八万吧。”唐玉正是同龄人中少有会做“簖”的人,大多数人早已放弃了这门手艺。前不久,一位视频拍摄者请他帮忙,想要拍摄制作过程,他当即同意了。他相信,就像是那些还在溱湖湖面,已经用了几十年的“簖”一样,“扎了根的,就不会轻易消失。”

  地理

  溱潼镇地处江苏中部里下河水网地区,位于泰州、盐城、南通三市交界处,全镇总面积4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人,下辖4个社区、10个行政村,历来是泰州里下河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先后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国家级生态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中国最美村镇等称号。

  特色

  溱潼镇现已形成以溱湖为核心,以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溱潼古镇、泰州华侨城为主体(“一湖、一地、一镇、一城”),融湿地观光、古镇旅游、温泉养生、科普教育、民俗体验、休闲娱乐、拓展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先后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有旅游巴士至溱湖风景区。

  交通

  公路:上海——溱湖:沿沿江高速前行——过江阴大桥——从广靖高速转宁靖盐高速——往盐城方向,至溱潼出口下。

  南京——溱湖:宁通高速——转宁靖盐高速——盐城方向——溱潼出口下

  浙江——溱湖:从浙江过来上沪宁高速——转锡澄高速——过江阴大桥——走广靖高速转宁靖盐高速——往盐城方向,溱潼出口下。

  镇江——溱湖:过润扬大桥——沿宁通高速前行,往南通方向——再转宁靖盐高速,往盐城方向——溱潼出口下。

  苏锡常——溱湖:上沪宁高速——转锡澄高速——过江阴大桥——走广靖高速转宁靖盐高速——往盐城方向溱潼出口下。

  航空:扬泰机场至溱湖旅游景区

  扬泰机场——启扬高速(江海高速)——海安方向姜堰北出口下——右拐驶入溱湖大道

  铁路:乘坐宁启动车至泰州火车站,乘旅游巴士至溱湖风景区。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