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7版:第1金融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保费收入大增、险资频频举牌、双十一产品出新不断……
今年保险市场出现了哪些变化
  漫画 俞晓翔

  今年前三季度,保险行业增长迅速,原保险保费收入超2.5万亿元,同比增长32%以上。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今年保险行业还频频举牌上市公司成为资本市场的一大焦点。为此,《第1金融街》记者邀请了南京大学保险学教授孙武军,谈一谈当前保险市场的新变化,以及险资举牌背后的故事。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李喆

  经济走平

  保费收入却走高

  《第1金融街》:孙教授,能否请您谈一谈今年以来保险市场环境的新变化?

  南京大学保险学教授 孙武军:今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就在8月底,保险业的“十三五”规划也发布了,提出使保险成为政府、企业、居民风险管理和财富管理的基本手段,成为提高保障水平和保障质量的重要渠道。

  保险行业的新变化始于2014年8月13日国务院颁布的“新国十条”,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是保险行业的“顶层设计”式的制度安排,明确了保险行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比如构筑保险民生保障网,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等。因此,这两年以来,保险行业基本是按照“新国十条”的要求在不断推进。

  从今年的情况看,保险行业本身有个显著特点。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前三季度GDP增长在6.7%水平的时候,保险行业的整体增速却大幅提升,出现了剪刀差,1-9月份,原保险保费收入25168.26亿元,同比增长32.18%。如果从指标上看,保费收入大幅逆势增长很可能也是风险积累的过程,这也引发了业内较大关注。保险行业“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还有很大惯性,冲规模、冲业绩仍是保险公司的经营手段,所以一批理财型保险发售较多,如万能险、投连险、分红险等。那么,在扩张过程中,就容易出现资产和负债不同步的现象,期限不匹配风险、流动性风险、偿付能力不达标风险等情况就相伴相生了。同时,在资产端,大量如万能险的保费资金被拿去做投资,特别是投资二级市场,可能就与保险风险管理的初衷相背离,这也是管理层为什么多次讲“保险姓保”,把风险管理放在第一位。不过,就短期看,这一现象还没有改观。

  利率下行险资炒股 后期监管会趋严

  《第1金融街》:今年以来,出现不少保险资金举牌上市公司情况,您有怎样的看法?

  孙武军:保险资金举牌上市公司与当前经济低速增长、利率下行的背景息息相关。当前,资本市场出现了资产配置荒、项目荒,造成市场的整体投资收益偏低,保险资金在投资方面也面临收益下降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出现了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特别是二级市场频频举牌的现象,如果说是作为战略投资者,履行险资的社会责任稳定市场,那无可厚非,如若是也像其他机构投资者一样赚快钱,甚至铤而走险去寻求短期的高收益、高回报,那么就有悖于保险姓保的本源要求。因此,这样的市场行为引发了保险监管部门和证券交易所的高度关注。尽管保险资金举牌的行为或没有违背相关明文规定,但险资不同于其他资金力量,它的钱来源于投保人的保费,特别是高现价产品,如万能险,需要更多地去承担社会责任;保险机构本该是价值投资者、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安全性是投资第一要务,但频频出入股市,甚至是快进快出,就成了一个投机者,这不仅加大了自身风险,也是对价值投资理念的不良示范;不排除后期监管会趋严。

  赔付支出平稳增长 中小险企成长快

  《第1金融街》:前三季度保险统计数据报告发布,有哪些亮点?

  孙武军:保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保费规模已经超2015年全年水平。其中,产险和寿险保费分别同比增长7.78%和36.95%;而赔付支出也平稳增长,同比增长23.80%。今年以来,保险行业偿付能力充足率较高,抵御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寿险也达到了偿还能力的监管指标,行业整体运行情况平稳。此外,从中小保险公司情况看,今年的成长也是比较快的,一些新成立的公司短期冲规模的实力也比较明显。

  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创新不能离开本质

  《第1金融街》: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保险线上销售也越来越多,你怎么看保险的“互联网+”?

  孙武军:双十一期间,我也观察了一下,保险公司集中推出了一批互联网保险产品,基本上在物流的各个环节上都有情景切入的产品。这的确是保险创新的一个方面,值得鼓励。对于保险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保险公司作为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需要不断创新服务、创新保险品种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风险保障需求。应该说,保险触网是大势所趋,有很大的潜力。不过,做好线上产品创新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线下的服务。长远来讲,保险公司需要加强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满足投保人的需求。此外,对于一些纯粹吸引眼球、不具备定价基础的“昙花一现”式的保险创新产品,严格地说不符合产品创新的本质要求。这类产品更多地是配合市场营销的需要,实现品牌传播和交叉销售,甚至不为赚钱,只是企业的战略需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