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
“洗碗干活的人当然容易摔碎碗,站在一边不干活,自然不会打碎碗。我们不能重用不干活的人,而一味批评那些干活出错的人”——南京新任市委书记吴政隆倡导的这一用人观,展现了唯实、容错、奖优、惩庸等诸多内涵,引人关注。
这两句话,实,接地气。
但凡洗过碗的,都会明白,碗好洗,“摔碎”不好防。一来,就算手不滑,难免碗上有油啊;二来,洗的碗多了,打碎碗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不洗碗的人,恐怕一辈子也不会有机会打碎碗。但就有那么一些不洗碗的人,好奚落、讽刺洗碗时把碗打碎的人。
北方民间,只要出现“碎碗”,瞬间,必有“碎碎平安”的念叨。为何?除了安慰打碎碗的人之外,还有讨口彩、堵“杂音”的诉求。碎碗毕竟是坏人心情的事,把这件事解释“妥当”,建立一个非常宽容的舆论空间,这是一种善意。哪个打碎碗的人不怕被人数落啊。
经常洗碗、经常打碎碗,和唯恐别人不打碎碗、处心积虑看洗碗者的笑话,这是一对矛盾。
这对矛盾,已经超越了“洗碗界”。
君不见,有漫画家画出这样的画面:一群人汗流浃背地抬木头,步调出现了一点小问题,站着指指戳戳的先生们或哂笑,或呵斥。木头没人抬,他们不烦,但是木头没“抬好”,那可不行,他们是必须用嘴“做事”的,必须通过“损人”来刷存在感,来打发无聊。
官场间,这样的矛盾同样存在。干与不干,永远是一个选择题,而且不缺答题人。层次由此而来,问题由此而来。
关键是,以何种态度对待这对矛盾及其表现。
如果睁只眼闭只眼,假装看不见,或者和稀泥,“万事和为贵”,那就等同于为那些只说不做、成天不干正事还喜欢“评价”洗碗者的人站台,严重挫伤洗碗官员的积极性。
该问题在一些因腐败而落马的官员身上特别明显。他们落马前,由于心思“漂移”,要么对两种官员所呈现出来的完全不同的状态并不关心,要么有意带着私心打压“打碎碗”官员。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官员的评价体系就会出大问题,就会造成英雄气短、小人得意的结果。
建立清朗的政治生态,激浊扬清,就必须纠正错误的用人观,确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让勤洗碗的人得到公正、善意的评价与帮助,让那些“围观派”失去腾挪空间,就得谨防“重用不干活的人,而一味批评那些干活出错的人”。
不干活,永远不会犯错。对不作为者,任何时候都得警惕。这是生活哲学,亦是“用人哲学”。
答好用人这一“题”,以科学、公正的评价机制来衡量官员之优劣,非常重要,也非常迫切。
做到唯实与容错相统一。“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也是运转评价体系的核心动力。给好官特别是那些兢兢业业干事偶尔出现点小过失的官员一个包容的舆论、干事环境,这是一种政治道德,也是一种政治智慧。
做到奖优与罚庸相统一。奖优与罚庸必须同时实现,只奖优不罚庸也好,只罚庸不奖优也好,都是有巨大缺陷的评价机制。当然,最坏的一种情况是,不罚庸却“责优”。
实干兴邦,实干者是无价之宝。让实干者不憋屈,让偶尔摔碎碗的实干者不“吃瘪”,这是什么时候也不能淡忘的治吏要则。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
视点
分清为公还是谋私
昨晚,现代快报记者就相关话题采访了江苏省委党校副教授刘青、复旦大学选举与人大制度研究中心教授浦兴祖。
刘青:要营造积极向上的生态。绝不能奖懒罚勤、鞭打快牛。曾几何时,一些官员“拼命干”的背后,有着利益链的存在。在问责趋严、反腐深入的今天,再想那么做已经不可能了。于是,一些官员从“乱作为”转为不作为。对这样的问题,必须彻底解决。
浦兴祖:在治党、管官更为严厉的今天,南京市委书记吴政隆倡导的用人观,很有针对性。
一方面,由于氛围“紧”了许多,个别官员不适应,甚至抵触;另一方面,有的官员怕“多做”,对边界很难分清。宁可稳一点,宁可少做或不做。这是当前值得注意的现象。多做多错是难免的,那就得多宽容些。但不做,就得“下”。只要干事不是出于私心,而是出于公心。帮助实干者少犯错、不犯错,这是一个方向。同时,要特别提醒的是,要把“犯错”和“腐败”划清界限。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吴政隆也曾说过,“我在各种会上都强调,对于工作中出错的干部,我们要分清他是谋私还是为公。”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刘方志
重音
吴政隆:
我们不能重用不干活的人,而一味批评那些干活出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