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6年10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杜伊诺哀歌
一支唱给永恒的神曲
  《杜伊诺哀歌》
  
  里尔克诗歌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诗人也藉此完成了自己的写作使命。第一首哀歌1912年起稿于杜伊诺城堡,在1922年的穆佐城堡,里尔克完成了整部诗集。十首哀歌构成了一个整体。诗人本人称之是“奇迹”和“恩典”。

  □育邦

  维特根斯坦说,伟大的作品是环绕我们升起而又落下的太阳。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正是这样的作品。

  毫无疑问,里尔克是对中国新诗产生持久而深远影响的外国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里尔克是20世纪公认的现代诗歌大师,他的魔法令我们着迷,他思想高远、技艺娴熟、情感深厚、风格卓异。

  勒内·玛利亚·里尔克于1875年12月出生在奥匈帝国统辖下的布拉格。在此之后的1880年和1883年,伟大小说家罗伯特·穆齐尔和弗兰兹·卡夫卡相继在此出世。

  里尔克的父亲志大才疏,努力挤入上流社会的梦想最终破灭,只能进入铁路公司任小职员。里尔克9岁时,父母离异。里尔克在父亲的安排下,就读于圣·珀尔滕军事初中,据说当时的平民阶层以此从军可以挤进上流社会。四年后,他进入另一所军事高中。但里尔克天性孱弱敏感,根本就无法适应这里的生活。事后,他给友人的信中,多次提到军校的生活对于他幼小身心的摧残,在他的记忆中只有“惊骇的课本”和无底的灾难。后来,他陆陆续续在林茨商学院、卡尔·费迪南德大学、慕尼黑大学上过学。这期间,他开始了早期的诗歌写作,出版了处女诗集《生活与诗歌》,兼有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特点。

  里尔克不是那种天生的大师,而是通过自我教育成长起来的。早期的作品往往带有空洞抒情的腔调。但里尔克能够及时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由于受到的教育有限,他终生觉得自己是个自学者,成年之后,他还一度打算进行系统的学习来弥补先天的不足。

  21岁的里尔克听从内心的召唤:从大学辍学,离开布拉格,迁往慕尼黑,雄心勃勃准备专事文学创作。这一年,他结识了萨乐美,她代表着里尔克命运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坐标点。此时萨乐美36岁,是欧洲大陆知识沙龙所共享的“玫瑰”,此前,她与尼采相交甚好,但当尼采向她求婚时,她拒绝了。后来她还与弗洛伊德关系甚密。这是21岁的里尔克第一次真正充实的恋爱,她与他心有灵犀,理解他,又胜他一筹,处处引导他。爱情加友谊的关系持续了数十年,他们相互信赖,直到里尔克辞别人世。

  大约有十二年时间,巴黎成为里尔克生活中的中心,是他主要居住和命运变化的地方。在这里,他成为雕塑大师罗丹的私人助手;在这里,以《豹》为代表的一批“咏物诗”将诗人对于世界的感知性提到了新的高度,他学会了用心灵来思想。这些数量可观的杰作,在穆齐尔看来,依旧是“有待成为大理石的瓷器之料”。

  里尔克在《布里格手记》中这样写道:“唉,要是过早地开始写诗,那就写不出什么名堂。应该耐心等待,终其一生尽可能长久地收集意蕴和甜美,最后或许还能写成十行好诗。”里尔克本人在他的内心深处对写作好的诗歌有着审慎而执着的忧虑。他接着写道:“因为诗并非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是感情,而是经验。为了写一行诗,必须观察许多城市,观察各种人和物,必须认识各种走兽,必须感受鸟雀如何飞翔,必须知晓小花在晨曦中开放的神采……”他要求诗人回想起童年的疾病、压抑的日子、海边的清晨、各种不同的爱情之夜等生活中与思想上遭遇的种种细致入微的情形。参照这种严格近乎苛刻的要求,里尔克总结他的创作,说:“迄今为止我写的诗却不是以这种方式写出来的,所以都称不上是诗。”他时年29岁,已出版了几部诗集,但他认为自己仍是一事无成。

  从1912年起,里尔克就开始创作《杜伊诺哀歌》。杜伊诺城堡是一座悬筑在山岩上的宫殿,里尔克在此居住期间,他一度低迷的精神世界为之大震,他写信给他的朋友说:“它犹如人类存在这座高山的余脉,透过一些窗子在极目远眺那浩渺无垠的大海,可以这么说,它的视线直接进入宇宙,进入太空那雄大壮阔、超越万有的奇观中了。”他体悟到人类最为极限的独孤。有一股创造的激流推动着他,他大胆阔绰地运用自己的魄力,把自己推向一个远超迄今为止一切成就的高度。他成为“神”的代言人。面对大海的狂风卷席,他深陷在自己写作的命运之中,有一种声音向他呼喊:“是谁在天使的行列中倾听我的怒吼?”他记下这句话,然后一系列精绝的诗句便呼啸而来。当晚,第一首哀歌诞生了。在此后的日子里,诗人把他与同时代人隔绝了,而成为一个天地间孑然行走的孤独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担负了一部作品的命运。1913年、1915年,他陆续创作了哀歌的一部分。接着是长达六年的沉默和空白,诗人为完成《杜伊诺哀歌》付出了前所未有的代价。

  里尔克的写作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这倒不是说他江郎才尽写不出什么优秀的诗歌来,而是在写作过程中,他还要继续攀登,向诗歌艺术与人类思想的最高峰艰难地爬去。到1922年,这样坚苦卓绝的攀登尤为明显。他说,1922年2月期间他感到很孤独,他的全部工作就是等待,等待着什么东西出现。瓦雷里理解里尔克:他是“世界上最柔弱、精神最充溢的人。形形色色奇异的恐惧和精神的奥秘使他遭受了比谁都多的打击。”为了创作,他走在崩溃的边缘,他清醒地感知这一严重的时刻:“我爱我生命中的晦冥时刻/它们使我的知觉更加深沉”。这是命运性的时刻,海德格尔这样论述他:“如果里尔克是贫困时代的诗人,那么,也只有他的诗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诗人何为?……世界黑夜的命运决定着:在里尔克的诗中,什么东西保持为命运性的。”

  《杜伊诺哀歌》完全摆脱了诗人早期“咏物诗”的个别性以及局限于相对客观的实物性。他将人类的普遍存在纳入他洪大的世界歌声中,对应着人类广泛而深刻的时代困境,诗人表达了人之存在的“真实性”,他对精神命运的承担远远超越以往各个时代……《杜伊诺哀歌》看起来如此令人吃惊,好像它并不依赖于我们所能看到所能了解的事物,无论是文明智慧还是客观存在,它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它是从禁锢的西方文明中飞升起来的神话。它混淆了此岸与彼岸的分别,它纯粹的精神维度淹没我们惯常的精神图景,它强力的“内心世界”一直扩展到宇宙的极限边缘,最终吞噬了“上帝”与“死亡”的奥秘……某种意义上说,《杜伊诺哀歌》抵达了人类精神的永恒之境。

  1922年,里尔克完成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致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和《杜依诺哀歌》。令人惊异的是,这一年,现代主义文学达到了它的顶峰,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在1922年相继问世。瓦雷里在沉寂数十年后完成了《幻美集》;T·S·艾略特经过长年不懈的努力,出版了《荒原》;乔伊斯用七年时间写就的巨著《尤利西斯》终于出版。

  1926年12月29日,里尔克与世长辞。墓碑上刻着他自己撰写的墓志铭:“玫瑰,哦,纯粹的矛盾,倾向于/无人的安眠/在如此多的眼睑下。”

  里尔克是一位最有中国缘分的现代主义大师。诗人臧棣以为他提供了“一种诗歌精神上的范式,隐秘地满足了中国诗人对于诗歌的现代性的渴望”。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可以说一生钟情于里尔克,他翻译、介绍里尔克,并从里尔克那里汲取了丰厚的遗产。

  因为生活和伟大作品之间,总存在着某种古老的敌意……

  里尔克

  1875-1926

  奥地利诗人,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他创造了现代诗歌艺术的巅峰,通过译介影响了中国整整几代诗人。代表作为《杜伊诺哀歌》和《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里尔克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雕塑美,而且表达了一些难以表达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

  作家评介

  保尔·瓦雷里

  我在他身上发现了一个人、我热爱他这个我们世界上最柔弱、精神最为充溢的人。形形色色奇异的恐惧和精神的奥秘使他遭受了比谁都多的打击……里尔克是自歌德以来所有德语诗人中无出其右的伟大者。

  罗伯特·穆齐尔

  里尔克极不适宜这个时代。这位伟大的抒情诗人没做别的,他只是使德语诗歌破天荒第一次臻于完美罢了。……他属于德语文学的世纪经纬,而不是属于时光的世纪经纬。

  冯至

  里尔克就这样小心翼翼地发现许多物体的灵魂,见到许多物体的姿态;他要把他所把握住的这一些自有生以来、从未被人注意到的事物在文字里表现出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