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哪有这些?”47岁的张健和很多同辈人一样,有着“老宿迁”人的骄傲。他们亲眼见证了宿迁由1996年刚建市的一无所有变成了现在这座人口586万的新兴城市。
但同时,张健也承认,他们这份骄傲并不是始终坚定的,建市之初,他们更多的是“没底气”和“不看好”。这并不能怪他们,这个江苏最年轻的地级市毕竟是由原淮阴市的4个贫困县拼凑而成,甚至连条像样的道路都没有。
如果是这样,张健们的这份骄傲是从哪来的呢?数据显示,宿迁建市之初,地区生产总值124亿元,2015年跃升至2126.2亿元,是1996年的17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3.42亿元增加到235.7亿元,连跨两个百亿台阶;固定资产投资从6.5亿元增长到1839亿元,是1996年的282倍……
这些,正是宿迁人骄傲的底气。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孙旭晖 杨亦文
老旧小区改造“像黑白老照片有了色彩”
楼还是那栋楼,房还是那套房,可是张健现在每天都有新感受:房屋屋顶漏雨、下水道堵塞、绿化毁坏严重、停车位严重不足……这些原本困扰他和宿迁20多个老小区6万多名居民的问题已烟消云散。2013年5月至2014年底,宿迁启动实施了20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涉及停车位、绿化、管网改造等18大项,累计投入资金近2.2亿元,改造面积154万平方米。2015年,宿迁又启动了包括拆除违建、退建补绿、完善设施、规范停车秩序、房屋修缮、技防整改等12项内容的市区住宅小区物业整治提升工作,涉及213个小区,进一步提升和改善了宿迁住宅小区的人居环境。
道路整修、管道改造、绿化建设、停车位调整,“老旧小区改造”这个词,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改造完成后,走进自己住了十多年的小区时,多出了一种奇妙的感觉。
“就像是一张看惯了的黑白老照片,忽然有了色彩。”张健说,小区的绿化,有明显的园林景观设计,而且显然被精心呵护;整个小区干净整洁,汽车自行车整齐停放,原本鲜有存在感的物业管理也到位了。
在此基础上,2016年,宿迁市又启动实施了市区219个居民小区“四新一亮”工程,以及中心城区老旧自建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对 12个老旧自建宿舍区和19条背街小巷进行改造整治提升,老旧自建小区改造提升将直接影响近2000户、6000人的切身利益,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的受益人将超过1万人。
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看不够的风景
除了让百姓安居、乐居外,宿迁另一项被市民称赞的工作则是“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民生绿化、民生园林环境。
建市之初,宿迁城市总体规划就确立生态型、园林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对比往昔,绿色现在已成为了这个城市的主色调。运河风光带、古黄河风光带、九鼎公园、下相公园、鸣凤漙公园等等一大批城市园林绿化精品工程在宿迁相映成趣,道路绿化和街头绿地也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
不过这两年,宿迁人逛公园的热情也稍有消退了。“因为根本就不用特意跑到公园去!”想健身就到小区附近环境优美的小公园,想散步了就去大道旁的绿轴里走一走,想跳舞了就到街头小广场……随着宿迁民生园林建设的逐步实施,“逛公园”和“去公园”已经成了两码事。
最近,赵振在宿迁搞了一场大学同学聚会。“每年都会聚一聚,今年大家都说想来宿迁玩玩。”赵振说,前几年的聚会无非就在饭店、酒吧、KTV,几年下来大家都想换换。这一次,赵振给大家换了点节目:一大早,他就带着大家到三台山森林公园里转了一圈,12.7平方公里的园区内,衲田、晒米台等一大批宿迁独有的景点让这些外地来的同学着实震撼了一把。中午回到项王故里吃了个饭,然后一行人跨进了近30米高的古城门,“楚街贯城、古巷串城、街区荣城、曲水绕城”,磅礴浩大的西楚建筑群、经典逼真的战例实景、名家荟萃的楹联诗碑、贴近史实的西楚生活场景也让他们不虚此行。
“一天逛下来也累了,我们就在市区走走林阴路,然后好好喝了一顿。”赵振说,临走前,不少同学都在遗憾“时间太短,没看够,没玩够”,让他很骄傲。
的确,短短两天,谁也没法看完宿迁的美景。围绕建设“林阴城市”目标,宿迁在市区先后建成世纪大道、南湖路、奥体路、黄浦江路、西湖东路等70余条林阴路,完善了市区林阴路系统,提升了出行舒适度;围绕打造“彩色城市”目标,先后建成千岛湖路、书店北巷、风荷路等35条彩叶道路,打造落叶景观,形成城市彩叶片区,让市民在城市内享受缤纷的视觉盛宴;围绕建设“花园城市”目标,先后建成三台山森林公园、古黄河雄壮河湾公园、印象黄河景区等100余个城市公园绿地景观,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及良好的环境效益……
曾只有三条路的这座城迈向“高铁时代”
中秋节前一天,在宿迁生活的谢建东开车到南京,把刚放假的儿子接了回来,然后一家人到沭阳老家住了一晚。谢建东说,现在开车去南京接趟儿子,也就和当年自己骑摩托车回老家用的时间差不多,不叫事!
是的,历经20年的发展征程,宿迁市交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建市之初,全市最好的道路只有三条黑色路面:9米宽的徐淮路、不足7米宽的205国道和宿迁到泗洪的洋青公路,三条加在一起不足180公里。
今时当然不同往日,20年后的今天,宿迁已基本形成公路、铁路、水路综合发展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仅“十二五”以来,宿迁新增国省干线通车里程290公里,占干线总里程的46%。宿新高速公路、205国道、325省道、245省道、344省道等一批重点公路项目顺利建成通车,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干线公路网为主体的“五横五纵”公路网络格局。新改建农村公路3100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实现了县到乡通二级、乡到乡通三级、乡到村通四级路的高水平“村村通”。
有了坚实的国省干线作为基础,有了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网作为保障,建设高铁便成为宿迁新的诉求。2015年12月28日,徐宿淮盐铁路正式开工建设,宿迁迈向了“高铁时代”。
老有所养,探索互联网+的智慧养老服务
宿迁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全市现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82.8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4.3%;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10.9万,占老年人口的13.2%。
进入老龄化的宿迁是如何养老的?80岁的宿豫区老人蔡佩兰深有体会。去年腊月二十五,老太太的两个儿子外出务工回不来了,她只能和两个残疾的儿媳和小孙子过年了,当天晚上,老太太忽然发起了烧,身边连个能扶她上医院的人都没有。
“我当时打了12349的电话,小王就赶来了。”老太太说的小王名叫王新丽,是他们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护工,接到蔡佩兰的电话后,王新丽带着退烧药很快赶到,帮着烧开水等一番悉心照料,老人很快得以康复。
去年,宿迁首个12349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崇孝向善”社区在宿豫区雨露社区正式启用,打造社区居家养老“15分钟服务圈”。今年上半年,宿迁又出台了《市区12349居家养老服务优化方案的通知》,决定在全省率先实施居家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养老服务,针对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重点优抚对象、低保户、生活贫困老人(低保标准2倍以内)、失独老人等五类群体中60周岁以上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及80周岁以上的高龄自理老人。
日前,宿迁市购入了“互联网+线上线下居家养老项目”,对12349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升级。老人们除了在家能足不出户定制各种服务,还能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接触到更多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