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9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6年9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宿迁:一座城市的发展样本
  如今的市区发展大道两边欣欣向荣 刘忠 摄
  公共自行车租赁卡
  泗洪县城头乡周台康居示范村
  沭阳县苏台花木产业示范园
  宿迁黄河电器 仕宣供图

  在历史的长河中,二十年或许仅仅是一瞬,甚至来不及记录。但对于一个人来说,二十岁正是精力充沛、青春洋溢的青年;二十岁,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同样如此。

  1996—2016,宿迁建市20年,从一个偏僻的苏北小城已经成长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综合性城市,城市建设、城市环境、商贸流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而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人们,自然地感受到了宿迁呈现给他们的精彩,用各自不尽相同的观察方式,在捕捉着宿迁气质的变化。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孙旭晖 杨亦文

  “模样似乎没变,成熟却是显而易见的”

  每次回宿迁,王亮都会有点迷路,要花半天时间熟悉,才能将记忆中的大街小巷和现在的城市布局重叠起来。

  王亮和宿迁是“同龄人”,在他眼里,宿迁就像邻居家的小姑娘:小时候一块翻墙爬树的“假小子”,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慢慢地变得有些陌生,模样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成熟却是显而易见的,端庄、大方,富有魅力。

  王亮对宿迁的记忆始于东大街的青砖青瓦。那时,他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热闹的地方:两三米宽的小巷里布满了小摊点,在街头总能碰上一位身穿蓝大褂,骑着自行车的老师傅,自行车的后座放着一个圆形的铁箱,里面装满麦芽糖,小孩们可以用空酒瓶、易拉罐从他那里换糖吃。

  “这里承包了我大部分的童年。但我不想让它回到过去了。”王亮说,现在更好。

  现在好在哪?原本的东大街是一条仅有几米宽的巷子,这里自明代起就是宿迁的商业中心,直到目前仍是宿迁的两大商圈之一。随着城市的壮大,沿街建筑老旧破损、城市景观零乱单调、市政设施配套不全、道路节点交通不畅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改造提升势在必行。改造工程中的核心仍是东大街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改造。项目自2012年启动建设,2015年9月30日,宿迁苏宁广场的华丽绽放,填补了幸福路城市综合体的空缺。

  “一切似乎都没变,但都不是记忆中的那样。”王亮从2011年开始在外地读高中,2014年考上大学以后更少回家,离家这几年,每次回宿迁,他都会产生一种陌生感。东大街似乎还是当年那条拥挤、热闹的东大街,老建筑还在,核心街区也还在,但这里的人、事、物都变了——原本繁荣的街区,现在被周围的商业综合体所取代,原本挤在一条街区的各式商贩,也更加立体,小吃有了集中疏导点,小贩们有的搬进了隔壁的商业大楼,有的进驻了地下的“地一街”……

  这应该就是王亮说的:“现在看宿迁就像是看隔壁家的小姑娘,模样似乎没怎么变,但整体形象就是更有魅力了。”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品尝幸福的滋味

  1996年12月19日早晨7点钟,吴杰从宿迁汽车站的大巴车上走了下来。由于宿迁刚刚建市,这个沭阳青年对宿迁没有半点归属感,他最害怕的就是下班,一下班就意味着他们这帮初到机关工作的外地单身汉又没地方去了,“整天闲得发慌”。

  初到宿迁的一个多月时间,吴杰把市区逛了个遍以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这里的确没啥可玩的地方。每天仅有的消遣就是到幸福路上去闲逛,啥也不买,就是从这间店铺走到另一间,享受年轻女店员说“欢迎光临”时的甜美嗓音。

  但是渐渐地,吴杰发现宿迁能逛街购物的地方多了起来,幸福路、宝龙、金鹰……尤其最近这几年,他一下子竟然数不清了,偶尔和爱人一起出门走走,还得计划半天,才能定下来。

  这应该是宿迁人共有的感受了。城市不断建设和发展,让更多人品尝到浓浓的幸福滋味:“架子”变大了,形成了“七区联动”的发展格局,城市更加大气;环境变美了,主次干道干净整洁,路旁花团锦簇、景色怡人,建筑立面整洁美观,店招标牌统一规范,城市更加“养眼”;功能更完善了,商圈越来越多,公园随处可见,公共自行车合理分布,城市更加便民……

  为科学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宿迁市委、市政府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五城同创”活动。经过几年的努力,各项创建工作成绩斐然,让中心城市“龙头高昂”,建设发展日新月异,形象面貌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宿迁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住宿餐饮、时尚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优先发展商务、物流、金融、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增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

  从“捡破烂”到转产专业的凤凰涅槃

  上世纪80年代,耿车乡办、村办、户办、联户办“四轮齐转”,民营、集体“双轨并进”发展乡镇企业,回收加工废旧塑料,闯出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此后30多年,耿车与垃圾难舍难分。全镇1.1万户、3.8万人,就有3471户、2.5万人从事垃圾加工。

  宿迁建市以后,耿车镇已经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废旧塑料加工基地了。当时,耿车人李启先也“随大流”做起了废旧塑料加工。资料数据显示, 每年有150万吨塑料垃圾涌进耿车,给这里带来全方位污染。空气严重污染,最严重的指标超标20倍;地表水污染严重,河流水质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超标,属劣V类水质;土壤及地下水严重污染……污染虽然严重,但常年生活在这里的李启先们却很难感受到。

  更何况,靠着“搞塑料”,李启先挣到了钱,还供儿子李想上了大学。他希望儿子在大学里能学习先进知识,将来跟他一起“搞塑料”。2009年,李想大学毕业了,也如李启先盘算的那样回到耿车给自己帮忙。但没干多久,李想找到父亲说:“村里最近在鼓励大家搞网店,我想试试!”李启先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这是在“胡闹”。见儿子意愿坚决,李启先决定放手让他“吃吃亏”。

  从2014年开始,宿迁市委、市政府就把网络创业作为全民创业的重要主题,不断加大对网络创业的扶持力度。李启先也在2014年关闭了自己的废旧塑料回收厂,投资十万多元办起了家具厂,由儿子在线上接单。这样的父子接力在耿车流行了起来。

  当前,宿迁已迈入工业化中期门槛,环境承载逼近“天花板”,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2015年12月,宿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队来到耿车镇,就加快推进废旧物资加工行业综合整治进行调研,现场会办。2016年1月,宿迁启动废旧物资回收加工综合整治,对废旧物资回收加工“彻底禁、禁彻底”。这是宿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更好地惠泽百姓的必然选择。

  整治废旧塑料加工,耿车的经济并没有衰退。整治是一次凤凰涅槃。宿迁出台政策,向废旧塑料加工户提供信贷支持、创业就业培训,引导他们自主创业、转产转业。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全市已有3100多户加工户转型,开出网店1400多家,兴办特色农业、板式家具等企业550多家,另有1.5万人转移就业。

  变迁根源,正是“改革、青春、生态好”

  王亮、吴杰和李启先三人各自生活、工作在宿迁,虽然各自的经历、机遇不同,但他们自然地感受到了宿迁呈现给他们的精彩,用各自不尽相同的观察方式,捕捉到了宿迁气质的变化。

  寻找宿迁城市特质,“改革、青春、生态好”是最好的概述,特别是改革已成为宿迁最大的金字招牌、最宝贵的城市精神。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分,有先发地区和后发地区之分,但是在改革创新方面,所有地方都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宿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民生导向,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谋求宿迁改革创新的更大、更多优势。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围绕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出“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决策,宿迁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一员,面临着由此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宿迁市委审时度势,提出了大力实施“心向大海、接轨上海、融入沿海、联江通海”的“四海战略”,既是对抢抓国家战略机遇的积极呼应,也是对抢抓上海“溢出效应”和“协同效应”的主动作为。

  “四海战略”的提出,对宿迁在新时期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宿迁接轨上海,绝不仅仅是为了实现产业对接,更重要的是依托上海、学习上海,加快把宿迁打造成为科技、人才、金融等各类要素的重要集聚地,切实做好观念对接、产业对接、要素对接,最大限度地提升与上海在思想、发展、资源上的融合度。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