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骐
说的还是以前的事。一些关于中秋的记忆。
那时母亲在一所乡村中学教书。临近中秋了,她会在镇上的集市买一串蟹,让卖蟹的扎扎牢,放入她常用的那个长方形的柳条篮里。而后步行近十里,再搭一个多小时的班车回到城里的家中。那时家里有六七口人,买回来的蟹一人吃不到两只,于是便谋划着做一锅蟹酱。把蟹洗净劈开,放在事先和好的面粉糊里蘸一蘸,而后入油锅走一走,再加水,将蟹煮得八分熟;倒入加有毛豆粒、茭白丁、香菇丁的面粉糊和各种作料,一会儿一大锅的螃蟹酱就成了。那种大号的粗瓷碗能盛好几碗,足以让我们这批半大不大的吃货杀尽馋意。不只是那蟹爪蟹黄,浓稠稠的酱糊糊也鲜美绝顶。
母亲从集市上买回来的还有一大包菱角,那是农人一早从河塘里采摘来的,还透着股幽幽的清香。大多煮熟了吃,也会留几只生的,母亲找了菜刀来,我们说才不用呢,牙齿就能咬。那菱肉白生生的甜,咬得出浆汁来。
一家人吃了晚饭,正儿八经地搬几张板凳,坐到外面露天里赏月。入了秋的夜晚,天已有了几分凉意。而小孩子更关注的是那张小方桌上摆放的几样吃物。那吃物是爷爷早几天便备好了的。有南瓜籽和西瓜籽。南瓜是自家门前那一小片地里种的,每次吃南瓜,籽都掏出来,摊在阳光下的匾子里晾干,收好。热天吃的西瓜,籽也舍不得扔,晒干后一点点地集起来。
中秋节前夕,爷爷会坐在蜂窝炉旁边,放一只铁锅,用文火不紧不慢地炒出这喷香的瓜籽来。月饼自然也是有的,但一人摊不到一块。爷爷用刀将月饼很均匀地切成四小块,放在圆圆的洋瓷盘里,印象中能吃到两至三块。吃的时候用手掌窝着,一点点地往嘴里送,不是一口吞下去,而是慢慢嚼,细细品。那时候的月饼不像现在有这么多花样,也就椒盐和五仁两种。如今的食品厂已不屑做这种价廉而最没花头的月饼了,倒是菜场里会有些个体户肯做,我会想方设法找到这样的月饼买来吃。
……该吃的都吃了,而夜空里的月亮这时候也慢慢露脸了。像是被墨漂染过的云层,一缕缕一缕缕地退去了,圆月把它的清辉洒在了我们围坐的那片地面上,亮亮的,如同白昼一般。我们盯着月亮看,月亮在缓缓地移动,那一晚,我们几个兄妹都很兴奋,觉得中秋节真好,让我们吃到了这么多好东西,还看到了这么美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