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康
在今年特别热的七月下旬一天,而且是下午3点左右,我到了东台安丰镇。烈日如火,大地发烫,我汗流浃背,但兴致很高。几位朋友力荐我来此,肯定有一饱眼福的亮点。
我们一行踏上至今已届1300岁的安丰老街,沿着高低不平、但十分干净的麻石板路南行。街两旁店铺林立,特色产品甚多,放眼观建筑,有木排门板,镂花格窗,间忽有小巷侧廊,巷壁高耸,小巷幽幽,好一幅活生生的明清老街图。
朋友领着去看名人故居或与名人有关的所在。
第一处因不在老街上,是朋友边走边介绍的,被介绍者王艮。王艮,安丰人,原名王银,38岁师从王阳明时改名王艮。王艮家世代盐丁,他从一个盐民自学成为学者,是《明史》有载的平民哲学家、教育家,明代思想界的改革家,泰州学派创始人。他所倡“百姓日用即道”“满街人皆是圣人”的理论,是中国历史上继孟子之后又一个公开为百姓民生立言的学说。王艮弟子在嘉靖十五年(1536年)为他在安丰建“东淘精舍”(安丰在西汉时称东淘),是他学术鼎盛时期的讲学之所。1996年,安丰镇在新区塑王艮像,建“心斋园”,内建仿王艮讲学之所“东淘精舍”等。
第二处为明末清初布衣诗人吴嘉纪宗祠,古街南首。吴嘉纪宗祠大门面向大街,共两幢平房,中有一结构紧凑的天井,颇为简陋。吴嘉纪,安丰人,生活贫苦,性情耿直,曾自誓“穷饿自甘,不与得意人往还”,现有一千多首存诗。诗直白质朴,满腔真情为民生疾苦呐喊。如写税负之重,“陇无荷锄人,路有催租马”;写盐工之苦,“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烈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六月暑天,走到门外骄阳下,居然是乘凉,可见煎盐也几乎是在煎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安丰镇人民政府塑吴嘉纪像,设于王艮纪念馆。
第三处为著名画家戈湘岚故居,南石桥大街,内有南北向小屋数间,雅静,简约。戈湘岚天性喜欢画画,尤爱画马,小时遇有马匹经过自家门前,他必尾随而去,流连忘返。1946年,他以水墨泼洒的技巧,创作了《神骏扬蹄》,画了一匹似静欲动的力马,以豪迈倜傥的神态表达自己对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喜悦之情。郭沫若为此画题诗云:“风尘踏破谁知己?赋性由来是不羁。独立苍茫思颇牧,欲从长塞试霜啼。”诗后加跋:“湘岚先生今之曹霸(史上有名的唐代画马大师——笔者注)也,所画名贵一时,此幅尤见功力,纸上如闻风沙之声。”
接下来又走了几处。有清末秀才,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为新四军提供弹药和棉被,陈毅军长专程登门拜访的钱乾故居;有早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1922年任讨伐军阀陈炯明部的前敌总指挥,在白茫沙战役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4岁的周甘尘故居,孙中山先生闻讯后悲痛不已,题赠“痛失干城”,并追认其为少将旅长……另外,还匆忙地去看了省级文保单位的鲍氏大楼。鲍氏,安徽人,带来了古代徽州民间建筑艺术,同时他又安居在安丰,无形中受到里下河文化的影响,所以此楼把这两者融合,成为江北地区罕见的一个古建筑。
斜阳西照时,告别安丰,很为感慨,内涵如此丰富的地方,过去怎么就几乎不知?孤陋寡闻如此,自我都难以原谅。回宁后讲给同事、朋友们听,想不到居然有一半多也不知道。后有意作些问询,发现确实有不少人不了解。这就进一步令人感慨起来。
安丰在西汉初年就入史,其时吴王刘濞组织兵囚在这里汲海水煮盐,初名小淘浦,雅称东淘。自此一路走来,至明清时,烧盐、制盐、运盐等发展到鼎盛期,所课盐税居“中十场”之首。盐业兴旺带富带活了整个安丰,仅明清两代,这区区一个集镇,就出了48个举人、进士、贡生。2007年,安丰进入全国85个历史文化名镇行列,苏北唯一。
如此丰厚的历史,如此炫目的称号,但知名度不能算高,与实际不匹配,这是为什么?
江苏沿海的制盐业,历史上曾发达而辉煌,所产盐史称“淮盐”。记得一次在四川自贡参观时听介绍说,自贡井盐在太平天国时期获得一个大发展,因为当时清政府怕太平军断了淮盐入西部内陆的通道,只得加大力度开发井盐。这可见当年淮盐覆盖的地理范围之广。另一个例证就是,扬州盐商富甲天下的资源,全靠经营东部沿海的海盐。江苏东部,从长江北岸起至连云港,广大区域内有千百年的制盐史。一代代因盐而劳,因盐而富,因盐而聚,因盐而悟的人,创造了无数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形成了独特的盐文化。江苏,“苏南”吴文化,“苏北”两汉文化,同时并存的还有盐文化,起码在历史上,她曾主宰了整个“苏东”。至于这三种文化之间的关系等,那是专家学者们研究的课题,必须强调的是,独特的盐文化的存在,所产生的实实在在的影响,则是不容置疑的。
安丰,因盐而生,盐兴而镇兴,是盐文化这条历史长河,助产了它的当初,繁荣了它的后来,使这个集镇从经济、教育、宗教、建筑、风俗等各方面多姿多彩,而又底蕴深厚。老街的一块青石板,都能敲出千年前的声响。而今,安丰要想像历史上那样声名远播,进一步提高知名度,以与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名号相符,就必须既靠自己、更靠社会,合力提升盐文化在江苏的地位。看来,这是拉直安丰之问问号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