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的工作,稳定但成长偏慢;体制外的世界,精彩却天高路远。也许你在寻找未定的工作,却迷茫体制内外的利弊;也许你已走入职场围城想要求变,但不知城外的样子。
《优秀的人,都敢对自己下狠手》作者陈立飞,从体制内的高中老师到体制外的自媒体人士、互联网金融创业者,换了一条人生赛道,实现了弯道超车!他结合自己在内地和香港双重学习、工作、生活的感悟与思考,给在职场上迷茫和心存疑惑的年轻人带来启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有一种焦虑叫作三十不立
三十岁出头的我们,有吐不完的槽,但吐完我们还是得还房贷。而更多人是三十岁还买不了房,连当房奴的资格都没有。
活在青春尾巴的我们,看着自己开始发福的身体——还能换赛道么?能不焦虑么。
于是只能用诗人歌手李健的话安慰自己——嗯嗯,我觉得男人三十而立这个说法是不对的;现在社会,男人四十能立就不错了。嗯,是这样的。
所以这时候我们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毕业后的这几年,我们都在忙些啥?毕业时说好的要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节奏呢?
终于意识到,有一种失败叫瞎忙。
有句话我很赞同,年轻人的特点是什么?第一是有足够多的可能性;第二是没有自知之明。早些年我们可爱的文化商人余秋雨老师就说过,青年不值得歌颂,而是一个充满陷阱的年代。陷阱一生都会遇到,但青年时代的陷阱最多,最大,最险。
青年时代拥有最多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落实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却是窄路一条。我们的青春,只能挥霍在自己的这种可能性上了,对自己的未来下注,青春是唯一的筹码。
但问题是,同样的年轻人,有些人觉得青春易逝,拼命学习成长,外练能力,内练气质,几年之后,时机成熟,完成逆袭;而大多数人,严重低估了自己美好青春的宝贵价值,觉着腰缠大把时间,配上一副好身板,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好像也在做事,却不善于思考和布局,最后陷入忙碌却盲目的尴尬。
真的,好些年轻人,看他现在的状态和姿态,一般能判断出未来三五年后的样子。
所以,青春的筹码太贵,别下错注,因为多半翻不了局;别犯错,因为一般回不了头;别走弯路,因为很可能走不回来。
职场上,哪有什么“稳定”
做“自燃型”的职场人
我相信未来不稳定的工作会成为常态。自由职业的人不再是社会的少数派,甚至可能成为主流。真正的自由职业者从来就不自由,因为自由是自律换来的。
记得许多年前,台湾绘本作家几米接受采访时说到自由职业,像他们这类自由职业的人,其实需要更加自律,因为没有外在规定的区别工作和生活的时间界限,就需要内心有一套时间标准。不然,自由就会变成散漫,滑向慵懒、堕落。
没有自律的自由,没有任何价值;真正自由职业的人,内心都有一台永动机,都会给自己设置 KPI——通俗点说,就是不用鸡汤,自带鸡血。
跨界的能力
未来职场,会更强调创新,更追求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更需要职场人更多元的素质,更丰富的技能。区分一位产品经理是否优秀,不是看写代码的能力,而是看心理学和审美。
跨界的真正优势,并不在于多一个身份、多一份收入。而是通过几个身份带来的资源、平台和流量,可以交叉、整合、互换,最终发挥1+1>2的效果。
但跨界也分行业属性,而且也不是说不尊重工匠精神。这里就涉及战略定位、时间精力管理、行业趋势判断等一系列具体操作的能力。
跨好了,能成就一盘大棋;没跨好,就很有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分享的能力
我倾向于认为,分享不是一种意愿,而是一种能力。因为人性,不管是外向还是内向,骨子里都渴望被关注、被重视,当被推到闪光灯前,其中大多数人是渴望表达的。社交恐惧症并不是害怕社交本身,而是害怕社交能力不行而导致的负面评价。未来是分享经济的时代,往往自带魅力人格属性的产品能卖得好,罗振宇和罗永浩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分享能力就是打造魅力人格最重要的一环。
分享能力并不抽象,相反,是很细节很具象的能力。因为我们展示给这个世界的一切,其实都是在分享。具体点说,你穿衣的搭配,谈吐的方式,表达的能力,不管是文字还是语言,甚至你做的 PPT 的内容和排版,你在朋友圈晒的照片,无不在透露和出卖着你的思想、逻辑、美学、品位等等。
分享能力,考验的其实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世界已经翻页,你在原来的一页,还是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