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6年9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鲁迅在南京:寻找别样的人们
  水师师生在英籍教员楼前合影
  水师学堂的桅杆
  《鲁迅在南京:寻求别样的人们》
  徐昭武 编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年9月

  鲁迅,在中国曾经是神一样的存在;去神化后,他在文化,乃至精神领域,依然是独一份儿,仍然在最高处。

  但是,高处不是一天就登上去的,登高的人需要一个过程。1898年5月到1902年3月,一个名字叫周树人的年轻人在南京求学,这段时间可以说是鲁迅登高的起点。

  这个月刚刚出版的《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在南京》一书,记录了鲁迅在南京的点点滴滴,各种回忆文章,各种照片,各种书信,各种年表,事无巨细。

  鲁迅离开南京后就去了日本。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学医,然后弃医从文,然后一步一步成为了大家知晓的那个人。

  鲁迅在南京,从16岁到20岁,应该是最青春的年纪。

  

  现代快报记者 倪宁宁

  来南京

  为了寻找别样的人们

  1898年,鲁迅来南京那一年16岁。1926年,45岁的鲁迅在一篇名为《琐记》的散文中,把自己来南京的前后大略写了出来。

  鲁迅年幼的时候,家境不错,算是有名望的家族。但是他13岁的时候,祖父因为科场案发,吃了官司,被下了大狱。狱中的祖父需要供养,也需要打点狱卒,家里只好变卖家产。与此同时,父亲又得了重病。有四年时间,鲁迅是在当铺和中药铺之间游走中度过的。1897年,父亲去世,家道中落终于不可避免。

  而鲁迅是这个陷入困顿中的家庭中的长子,他不得不在少年阶段便担负起家庭的重担,乃至家长的重任。也不得不思考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鲁迅的选择是去南京,去读新学,“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 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鲁迅没有选择“三味书屋”,选择正统的封建教育,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去读大逆不道的新学,这说明,早在青少年时代,他的“反骨”便是极其恩正的。当时,办洋务、办新学堂虽然远不是社会主流,但也是一种不小的风尚。全国各地,包括杭州都有新学堂。鲁迅为什么不去更近的杭州,而选择了南京?

  原因只有一个,经济拮据——“无须学费的学校在南京,自然只好往南京去”。

  因为寻找别样的人们,也因为手头紧,南京与鲁迅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而且,鲁迅这一来,就呆了将近4年。

  在南京辗转两个学堂

  生活了4年

  1898年5月,鲁迅在下关弃船上岸,来到了南京,应该这是他见识到的第一个大城市。这对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他要上的学校是江南水师学堂,之所以选择这所学校,免学费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一个名叫周椒生的叔祖在学堂教汉文兼管轮堂监督(轮机科舍监)。有亲戚关照总是好的。而且就是这位亲戚,把鲁迅周樟寿的名字改成了大名鼎鼎的周树人。

  江南水师学堂创办于1890年,应该是为了振兴海军建的,坐落在仪凤门与挹江门之间,今天在大桥南路广场西侧的中山北路346号处,可以找到遗址。学堂分为驾驶、管轮、鱼雷三班,鲁迅被分在管轮班。

  鲁迅在这里都学到了什么?《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在南京》有详细的描述:一周中,一天读《左传》,一天做古文,其余四天学英文。

  有意思的是,学堂号称水师,却没有水。爬杆算是专业训练——“一进仪凤门,便可以看见它那二十丈高的桅杆”。鲁迅很喜欢爬桅杆,他曾经对萧军说,“在桅杆上面可以借着看一看四处的风景”。

  但是鲁迅到这里不是为了看风景的,很快他就对这个新学堂有了自己的认识——乌烟瘴气。学堂原来有个游泳池,但是因为淹死了两个年幼的学生便被填平了,不仅如此,还在填平的游泳池上面,“造了一所小小的关帝庙”。他到这里来学新学,结果遇到的还是鬼神。而学堂也没有什么新气象,扎着辫子的老师,自以为是不说,还把冒犯自己的十多个学生记了大过。鲁迅是其中之一。

  仅过了半年,鲁迅便离开了水师学堂,改投矿路学堂去了。矿路学堂附设在江南陆师学堂内。矿路学堂的设立,主要是两江总督刘坤听到青龙山有煤而开设的。

  鲁迅在矿路学堂,一学三年。矿路学堂仿照德国制,开设有德文、矿学、地学、算学、历史、绘图等课程,在这里上课,主要是抄笔记,老师把书抄在黑板上,学生转抄到笔记本上。鲁迅第一次接触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眼界大开,感到新鲜,学得津津有味。按规定,一等学生请总督发给《执照》,二等学生只发给《考单》,鲁迅是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绩毕业于矿路学堂的。他应该是个好学生。

  学习之余看新书

  为从周树人到鲁迅打基础

  很多会学习的人都知道,很多重要的知识和思想并不是能从学校学到的,鲁迅也是这么认为的。南京四年,除了按部就班地做学生之外,鲁迅把很多时间都放在课外阅读上。

  “凡是‘正宗’‘正统’的东西,他都不看重,却是另外去找出有价值的作品来看。”鲁迅的同学周启明回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让鲁迅看得津津乐道,“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周作人说过,严复每译出一部来,鲁迅一定设法买来。鲁迅还深受林纾的影响,阅读了大量的西方文学名著。

  不仅如此,鲁迅还关心时事,阅读了大量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报刊,比如维新派最重要的机关报《时务报》、有广泛影响力的《申报》、康有为创办的《知新报》,以及留日学生编印的介绍欧美及日本政治学说的《译书汇编》等。正是通过这些非主流的阅读,让鲁迅与中国近现代思想大潮,与西方启蒙主义传统建立了精神上的联系。所以,当鲁迅结束了在南京的学习之后,他既没有成为一个水手,也没有成为一位开矿的实业家,而是成为一位有新思想的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1902年,离开南京后,鲁迅选择去了日本。在日本经历一段不长的学医生涯后,他最终把文学,通过文学唤醒国人,当作了终身的“职业”。

  求学南京,年轻的鲁迅经历了从强军救国,到实业救国,到更广阔的思想领域的寻路过程。

  南京是他寻路的起点,也奠定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思想基础,也应该是他从周树人转变为鲁迅的一个重要阶段。

  南京

  鲁迅喜欢去这些地方

  明故宫

  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曾骑马于此。在南京工作期间,又与许寿裳同游于此。

  聚宝门

  鲁迅在《估〈学衡〉》一文中说:“夫所谓《学衡》者,据我看来,实不过聚在‘聚宝之门’左近的几个假古董所放的假毫光。”

  石头城

  鲁迅1931年《无题二首》有云“石头城上月如钩”。

  雨花台

  鲁迅1931年《无题二首》,有云“雨花台边埋断戟”。

  玄武湖

  鲁迅于1934年曾写《玄武湖怪人》一文。

  狮子山

  靠近江南水师学堂。据周作人回忆,鲁迅曾与之同游于此。

  妙耳山

  妙耳山面对江南陆师学堂,在学校的南面。

  鼓楼

  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曾偕周作人等游于此。

  夫子庙

  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曾游于此。

  下关

  鲁迅到南京下船上车的地方,求学时常到这里散步喝茶。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中回忆说:“江南水师学堂靠近下关,下关乃是轮船码头,有相当的店铺市街,所以颇为方便的。”鲁迅在南京读书时去饮茶的江天阁、天宝楼茶座,以及后来多次路过南京住过的旅社等,均于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日寇炸弹中。

  青龙山

  鲁迅在南京读书时期曾到青龙山煤矿下矿实习。

  江南图书馆

  鲁迅在南京工作期间,曾往江南图书馆借阅图书,抄校古籍。江南图书馆在南京汉中门内龙蟠里六十九号。

  金陵刻经处

  鲁迅1914年捐款金陵刻经处,刻印《百喻经》。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