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6年9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周令飞:
还原最有人情味的鲁迅
  在周令飞看来,传承发扬好鲁迅的事业和精神,是他每天工作的原动力
  1953年生于北京,鲁迅长孙,周海婴长子,社会工作者、国际大型文化活动制作人,现为鲁迅文化基金会秘书长。

  为期一个月的《鲁迅的身影——原版照片珍藏版首展》落户南京,这令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秘书长周令飞“非常开心和感动”。这些年,周令飞一直希望能够打破鲁迅给人留下的刻板印象,还原一个最真实的、最有人情味的鲁迅,而这,也是其父周海婴的愿望。周令飞做了许多“普及鲁迅”的工作,而随着这次展览的开幕,周令飞觉得“这个愿望得以进一步实现了”。

  

  现代快报记者 郑晓蔚/文 施向辉/摄

  1

  鲁迅青年时期曾在南京求学(1898年入江南水师学堂),留学日本归来后,又曾在南京任职(1912年应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在展地金陵美术馆,周令飞说,“鲁迅和南京的缘分是非常深的。”

  这是迄今为止最全的鲁迅生平照片展。136幅展品,涉及127张照片,最早的一张拍摄于1903年,最晚的一张拍摄于1936年。所有展品均由当年的原版照片扫描制作而成。“家里所有的照片,目前所发现的有关鲁迅的照片全在这里了。”周令飞介绍说。

  周令飞办展是受托尔斯泰后人启发。去年鲁迅文化基金会举办“鲁迅对话托尔斯泰”活动,周令飞见到了托尔斯泰的第六代后人,听说他们举办了托尔斯泰照片展,受到触动。今年正逢鲁迅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于是便有了此次照片展。

  平时在家中,周令飞也会把照片一张张拿出来翻看,“但这种看法,思路是断断续续的,是断篇儿的。而展览让鲁迅紧凑的一生拥有了连贯性。”

  展馆内周令飞最喜欢的照片,是祖父1933年5月1日摄于上海春阳照相馆的毛衣照。而在其父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中,第二页便是此照片,注释写着“这张照片,母亲最喜欢!”可见,周令飞祖母许广平同样对此偏爱。

  “这张一来显得有点小资,二来显得可亲。”周令飞解释说,“身上穿的毛衣和背心也都是祖母织的。”

  正如他在开幕式致辞中所言,“展览中,你们还会很惊奇地发现有十多张鲁迅微笑的照片,跟他平时在人们心中的战士形象大不相同。”

  “我们期望通过这次展览,筑出一条时光的隧道,带领着大家触摸鲁迅生活的方方面面,感知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坚守与伟大。”周令飞在开幕仪式致辞结尾这样说道。

  2

  虽说是祖母许广平一手带大的,但周令飞基本没听她谈过祖父的事情。“我祖母1968年去世的,那时我才15岁。可能因为我太小了,她觉得我不太能听懂。”

  对祖父的了解,周令飞坦言“跟大家一样,基本是通过课本”,“读了他的文章后,我也以为他是一个很凶很厉害的人,特别喜欢生气,喜欢骂人,我也很害怕他。”

  随着年龄增长,周令飞逐渐发现,鲁迅其实是一个很爱开玩笑、很活泼很调皮的人。“我希望通过这些照片让大家更多地看到鲁迅的故事,了解他可爱的一面,他生活的一面。”他在展馆对记者们说道。

  周令飞此前就曾在不同场合谈论过鲁迅的“可爱”和“烟火气”:当年鲁迅住在上海的时候,很喜欢邀请朋友来家里作客。有一次鲁迅从外面回来,一进家门就从门口到客厅的走道上跳起了华尔兹,三步一旋转地进了客厅,最后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惊呆了客厅里的朋友们。

  “这样的鲁迅和我们心目中的鲁迅一样吗?我相信是不一样的。”

  周令飞还曾跟中学生们分享过鲁迅初去厦门教书期间的趣事:鲁迅去理发店理发,理发师见鲁迅穿得很不体面,就随便替他理了个发型。理完后,鲁迅从口袋掏出一把钱看也不看就给了理发师。其实当时理一次头发只要2块5,而鲁迅给的那把钱足有七八块。理发师惊愕之余被身边人告知,来理发的就是厦门大学新来的鲁迅老师。

  “后来鲁迅又去那家店理发,这次理发师认出了鲁迅,非常认真地帮他理发。而鲁迅也同样掏出一把钱,最后却认真地只数了2块5毛钱给理发师。理发师很惊讶,而鲁迅则回应:‘上次你随随便便理发,我就随随便便给钱;这次你认认真真理发,我就认认真真给钱。’”

  “这些年我所致力的就是让鲁迅走到社会大众中去,我们做展览也需要那些老百姓所关心的话题和内容,比如告诉大众‘一个热爱收藏的鲁迅、一个懂得生活的鲁迅’,告诉大众‘鲁迅也是食人间烟火的,也是凡人’。”

  正如本次展览的前言部分所述:“谨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大家了解一个更真实而亲切的鲁迅,追随着先生的身影,向着更为光明的未来前行。”

  3

  2011年在一次访谈中,有网友问及周令飞从事与鲁迅相关的活动和工作是否有违鲁迅初衷,他回答:“我没做空头的文学家,我是在做一个传播鲁迅精神的人,我在尽孝。”

  尽孝怎么尽?那就是要保护他们(指鲁迅和周海婴)的遗产,发展他们的事业,完成他们的心愿。周令飞曾在一次专访中将自己的努力归结为三个层次。

  “保护是出于家属后代的一种本能,当然不仅是指物质上的保护和传承,发展是要发展祖辈留下的一份事业、一种精神。中国人说‘传不过三代’,如果这种事发生在鲁迅先生的后代身上,我是无法容忍的。传承发扬好他的事业和精神,是我每天工作的原动力。”周令飞说。

  为展览导览时,有记者问及他对鲁迅“批判思维”的看法,周令飞依然会努力弱化鲁迅的“战斗形象”,更推崇其内含的“独立思考”价值,“我一直觉得鲁迅的批判精神体现在他独立思考的能力上。如果他不能够独立思考,是不可能有批判精神的,独立思考是他具有批判精神的一个先决条件。我们要学会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首先要学会鲁迅先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及合理的怀疑。”

  当现代快报记者问及“是否担心鲁迅文章会被互联网碎片化信息吞没”时,周令飞毫不犹豫地回答“并不担心”,“当人们真正需要的时候,鲁迅自然会显其价值。”

  对话

  鲁迅做公众号

  难出十万加

  读品:怎么看待青少年反映鲁迅文章难读的问题?

  周令飞:鲁迅文章很生涩很难读,为什么还要学?这个问题一直萦绕我心里。孩子们在求知过程中,有些东西比如文言文再怎么难懂,也要去学习。这本身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成长的过程。另外孩子们认为它难懂,是因为他们不在这个语境当中,词汇用法和讲话方式都不一样。鲁迅是用绍普(绍兴普通话)在讲话。绍普变成书面文章,本来就有点别扭。还有很多文章是鲁迅在文言文变成白话文过程中必然经历的转变。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所以不能一言以蔽之,那时候的文章难懂。其实这些文章那时候可能是最容易懂的。所以鲁迅的白话文《狂人日记》一发表,大家都觉得好,一下子就使当时文章的风格就转变了。

  

  读品:青少年应该去读鲁迅的杂文吗?

  周令飞:读东西并不一定要读懂读通,完全理解。我记得小时候我学“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老师讲半天我也没记住。随着年龄增长你突然有一天会想到它,跟你心境特别吻合的时候,你就会突然觉得懂了。文学作品也是这样,特别是寓意深刻的文学作品,一定要跟你的心灵产生共鸣的时候,你才会对它有感觉,才会受到它的启发。一般来讲,鲁迅作品恐怕是要到三十岁你再去读它,你恐怕才能读懂。因为你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比较成熟了。

  

  读品:你怎么看待鲁迅跟很多当年的文化名人打过笔仗?

  周令飞:我觉得那个年代打笔仗是一种文人之间的游戏,很少有你死我活。那时候鲁迅也说过,昨天跟谁打笔仗,第二天我们一起吃饭。那时候跟现在的死掐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时候文人的包容心气度都是不凡的,非常克制保有底线,可能那时候的文人有那时候的游戏规则吧。

  

  读品:你觉得鲁迅生活在当代,微信公众号能做到篇篇差不多十万加吗?

  周令飞:我觉得十万加不太会了,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发出那样声音的人,很少很少,所以大家关注度高。现在我们的微信简直是信息量爆炸,很多东西都会被淹没,大家喜欢刷屏的就是王宝强这些,太无聊了,呵呵(笑)。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