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邦
阿兰·罗伯·格里耶的存在使现代小说进入了另一维度空间。毫无疑问,罗伯·格里耶扮演着小说革命家的角色。他面对的障碍是强大的传统力量,是巴尔扎克所代表的现实主义。他是一名拓荒者。他对小说本体进行革新实验,使小说成为一门永远处于现在时的艺术。
作为新小说的教皇,罗伯·格里耶一直以来都引人注目,但人们对他的认识依旧是迷茫和模糊的。他久负盛名,然而没有多少人读过他的书。所以往往有人走近他,吃惊地小声问道:“您就是阿兰·罗伯·格里耶?”他会说:“是的。”接着他就问道:“您读过我的书?”他们都用一种害怕的声调说“没有”。
1922年,罗伯·格里耶生于法国西部港口城市布勒斯特。他之所以踏上文学创作的道路,纯属偶然。青年时,他在巴黎农学院学习,毕业后,顺利地取得了农艺师的称号,随后在国立统计与经济学院谋生,并开始写作。1949年,他进入一家人工授精与荷尔蒙研究中心,工作间隙,在一幅荷兰公牛的系谱树示意图背面写作他的第一个小说——《弑君者》。1950年起,他在法属殖民地水果和柑桔研究所任农艺师,先后在摩洛哥、几内亚和拉丁美洲等地从事热带果木种植栽培的研究工作。1951年,他在非洲生了病,随后回国。在归国途中,有一种强烈的预感控制了他——他要写一种与从前完全不同的小说。他的第二部小说《橡皮》,就是在从非洲返航的轮船上开始构思、创作的。
自1955年起,他开始在午夜出版社担任审读员,旋即又成为出版社至关重要的角色——文学顾问。他与午夜出版社的老板热罗姆·兰东共同推动了新小说运动。同时,他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新小说的创作与理论阐释。关于午夜出版社,我们都知道,它的规模是微型的,出书也极其节制,数量极少,它坐落在巴黎一条不起眼的小巷里,在地图上甚至找不到它的名字。然而,“新小说”运动使得它的声望从一个作家小圈子迅速扩展到法国知识界,它似乎有意无意地发动了法国文化界一次又一次的争论……幸运总是降临到它的头上:午夜旗下的作家塞缪尔·贝克特和克洛德·西蒙分别在1969年1985年斩获诺贝尔文学奖。
罗伯·格里耶的小说《橡皮》发表于1953年。其内容主要写一个侦探案件:恐怖集团按预定计划要暗杀一个经济学教授杜邦。但暗杀不成,杜邦负伤未死……从巴黎来的特派员瓦拉斯受理这个案件,他找到杜邦家,糊里糊涂地打死了正在家中的杜邦。作品借用侦探故事以揶揄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善于制造“真实的幻觉”。作者摈弃了按时间顺序发展情节的线索,让场景重复出现,已避免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幻觉。
1955年,《嫉妒》诞生。作品中的一切事情都是在一个内心蕴藏着某种激情的人的目光下进行的。这双窥视的眼睛在观察、分析、记录、猜测、推理、想象一桩似是而非的奸情。最终,这桩奸情是实有其事还是无中生有,读者仍然无从知晓。作品获得法国文学界颇为重要的批评家奖,但出版的第一年只卖出了746册。
1960年冬,在朋友的引荐下,罗伯·格里耶与著名的新浪潮导演阿伦·雷乃合作。他们合作一部电影,罗伯·格里耶开始写这个名为《去年在马里安巴》的电影小说。他们俩在理念上完全一致。罗伯·格里耶说:“我所写的,就好像已经在他的头脑里产生了;他在拍摄时所添加的,正是我可能要补充的。”他写的不是“故事”,而直接写出所谓分镜头剧本。
小说(电影)几乎没什么故事。讲的是一个少妇来到一处疗养胜地,遇见一个陌生男子,自称去年在马里安巴与她约定今年一道私奔。女人虽告诉对方她从没去过马里安巴,他们并不相识,但在男子的坚持与说服下,她终于相信了他的话,确认了过去的关系,最后与他私奔出走。作者设定了一个特定环境,这是个实实在在的环境,而带有某种梦幻的色彩,背景里经常空无一人,那豪华而冷凄的旅馆,走廊连着走廊,漫无尽头,寂静无声,它是封闭性的,与外界隔绝,“好似一所监狱”,男女主人公的身影往往就出现在这空旷冷凄的背景上,他们的声音也是在这豪华建筑中空荡而死寂的空间里回荡。背景中有仆人,但他们哑然无声,像一尊尊石雕;大厅里也有一些上流社会人士,但他们有时是“两眼茫然,站着发呆”,有时他们的交谈只有片言只语,意思含糊不清,几乎不构成什么思想交流。“在这个封闭的、令人窒息的天地里,人和物好像都是某种魔力的受害者,就好像在梦中被一种无法抵御的诱惑所驱使,企图改变一下这种驾驭或设法逃跑都是枉费心机的。”
热奈特认为罗伯·格里耶的“人物或多或少从根本上消失了”。罗伯·格里耶在其理论文章中也鲜明地指出“小说将失去它最好的支撑物——人物”。小说里的三个人物,陌生男子X、少妇A与少妇的监护人或丈夫M,都“没有姓名,没有往事,他们之间没有联系,而只通过他们的姿态、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出场、他们的想象建立关系”。这三个人更像三个物,他们在某种程度是卡夫卡小说人物的延宕。女主人公似乎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女人,“也许是这个金碧辉煌的牢笼里还有生气的美貌女囚徒”,那个陌生男子仅仅是一个“平庸的诱奸者”吗?似乎并不完全是,“他为她设计了一个过去、一个未来和一种自由”,“他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一种现实。他的执拗、他内心的自信之所以终于使他取得胜利,是因为他走过了多少弯路,遇到了多少波折,遭受到多少失败,经过了多少回合”。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影片带来的不确定性。小说本身不再停留在一件桃色新闻和一个私奔故事的框架之中,这时,作为读者的我们十分清楚:罗伯·格里耶是有象征的,有寓意的,他想告诉我们什么……但是这种象征和寓意又是无法确定的。影片中展示的是“一种纯精神的空间与时间”,影片中所呈现的场景是空寂的,站立着的人物的姿势有时像是墓碑,那么,影片是否有人生之坟场或人生之墓地的寓意?虚虚实实的事件是人生的某种隐喻?等等解读,不一而足……但是任何的过度阐释都会伤害它……“银幕不是眺望世界的窗口,银幕就是世界。”罗伯·格里如是说。他试图把艺术与艺术品分开……他拒绝过度阐释……就《去年在马里安巴》而言,罗伯·格里耶直截了当地说,“这里只有一个时间,即没有叙事时间,只有一个半小时的影片时间”,“这部影片中没有叙事,不是讲述发生在一年中的故事,它不过是一部影片”,而如果你要问影片中的主人公出走以后将会怎样,罗伯·格里耶干脆说:“走出了画面,他们就不存在了。”因为很简单,影片完了。
罗伯·格里耶对文学序列有清醒而明晰的认识,他竭力否认经典作家对他的影响,但事实上,他另辟蹊径,通过绕开已有的经典作家之路,为未来小说的发展探索了一条小道,这条小道既是崎岖与曲折的,也是开放和无限的。以历史的眼光看,罗伯·格里耶确定无疑地成为了某一种经典作家,他已然为小说开辟了一条可能的道路。2008年2月18日,这位与中国有不解之缘的小说革命家与世长辞,在古老的中国土地上,他曾骑在水牛背上漫步,留下他不可磨灭的影响……
阿兰·罗伯·格里耶
1922-2008
法国“新小说”流派的创始人,理论家,电影大师。“新小说”主张摒弃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写作方法,从情节、人物、主题、时间顺序等方面进行改革。他的代表作有《嫉妒》《在迷宫》《橡皮》《窥视者》。电影作品有《去年在马里安巴》《不朽的女人》《横跨欧洲的快车》《说谎的人》等。
作家评介
罗兰·巴特
阿兰·罗伯·格里耶追寻着一种现实主义,它要超越荒诞与非荒诞、取消意义与增加意义之间的对立,并试图创立一种纯笔录的文学。
福柯
罗伯·格里耶的重要性,可以按他的作品向它同时代的每一部作品提出的问题来估量。
纳博科夫
他们那美妙的迷宫里空气多么令人舒畅啊!我喜欢他们透彻的思想、纯净的笔触、诗意的描写和镜中的海市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