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大茆长暄事件引发网友关注。观察该事件,有两大视点:一是,他的9名学生到教育部陈情,希望留下茆长暄,那么教育部会给出什么答案?二是,茆长暄自称被解聘是因为曾经举报同事品行不端,那么真相到底如何?
现代快报观察员 伍里川
教授被解聘牵动人心
教授被解聘事件,近年来发生过多起。比如某教授因大闹航班被解聘。教授并非不可解聘,“解聘教授”在机制上的严格,是一种进步。何况,沾上污点的教授被解聘,并无争议性。但上海财经大学“常任轨”教授茆长暄被拒绝续聘一事却引发巨大争议。
校方给出的不予续聘的理由是“大多数外审同行专家不支持加上茆长暄的各方面表现,决定不再续聘”。茆长暄却给出另一种说法:学校拒绝续聘的真实原因是他曾实名举报几位院长、教授存在行为不端的问题。
“感觉这事有点蹊跷。从这个教授本身的经历来看,还是比较优秀的,每年的考核也能达到学校的要求。我个人对这名教授的遭遇寄予非常大的同情。”昨晚,在接受现代快报观察员采访时,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院长刘小冰直言。
茆长暄的9名学生为了顺利完成学业,已经奔赴教育部请求留下老师。毫无疑问,茆长暄被解聘,受影响最大的就是这9名学生。他们该怎么办?茆长暄也问,“我走了之后学生怎么办?”
在上海财大,茆长暄带了9名硕博连读学生。
在随茆长暄做了一段时间科研后,2012级的硕博连读生杨逸彤独立提出并解决了一个统计问题,不到3年便完成了博士论文。杨逸彤同学还被统计学顶尖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邀请担任审稿人。
“常任轨”是啥?
这一事件中,一个很特别的名词火了,这就是“常任轨”。
“常任轨”制度是许多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采用的做法,在6年聘期内给教师提供高薪酬,并要求其拿出高水平成果,合同到期,教师要么获得终身教职,要么自动离开, 所谓“非升即走”。
用了人家6年,然后一脚踢出去,这确实有点残忍。
上海财经大学推行“常任轨”制度12年。200多名教师进入“常任轨”序列,自2011年以来,每年都有教师合同期满,累计71人,其中19人被授予常任教职,占比仅为26.8%。看到这个数据,似乎谁离开都不算意外。
假如是球队引进球星,球星自然明白竞争的残酷性,但问题是,这种竞争局面,在该校是否存在?
据称,除了茆长暄,该校没有其他同一方向的导师。这意味着,一旦茆长暄离开,就会留下巨大的“空洞”。校方难道是心中有人,早已有了“备胎”?
球员转会事件中,这种事比比皆是,但是在更为强调透明性与公平性的高校领域,若是发生这样的事,那是不科学的。
解聘教授谁说了算?程序的正义性何在?正如评论人刘志权在京华时报撰文指出的:怎么回避不必要的猜疑呢?办法很简单,那就是避免含糊,建立细化和透明的制度。制度越细致,可操纵的弹性空间就越小。比如,教授引进、考核、解聘的体系应该科学细致……
视
点
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院长刘小冰:
考核的机制不合理
高校中人怎么看这起事件?
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院长刘小冰表示:如果说这名教授一开始就不合格,那最后评定为不合格,人们能理解。但每年都能考核合格,最终却说人家不合格,这说明考核的机制不合理。
刘小冰认为,该教授对其他老师举报得对不对,应该由学校方面作出认定和公布。学校在信息公开方面是欠缺的。在舆论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学校方面更应该及时作出信息公开,把有关信息完整地、公开和公正地披露,回应社会的关切。
“观察整起事件,可谓文化冲突带来管理上的难题。茆长暄教授是上海财经大学从美国引进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起事件的发生是件好事,外来的人才对酱缸文化是一种冲击。把我们熟视无睹和没有勇气揭露的问题给揭露出来,好处很大。”刘小冰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