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核心价值观。道家在诸子百家中,与法家、名家、阴阳家一样,通过其学派的名称就可直接认知到它的性质。
其实到了汉代才出现了“道家”这个概念,而也正是汉代的几位思想家对道家思想内容及其特点进行了非常精当的概括总结,了解这些内容对在本原上把握道家思想是极其重要的。
由班固编撰的《汉书-艺文志》这样记述道家:“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意思是说,道家这个学派,大概出于古代的史官。始终关注和记载成功失败、生存灭亡、灾祸幸福、古往今来的道理。然后在此基础之上,便知道秉持要点把握根本,提倡坚守清静无为,保持谦虚柔弱的态度,并认为此乃国君治理国家的方法。道家的这些主张符合尧的能够谦让,易经上所说的谦虚,一种谦虚可以得到四种好处。此乃道家思想所显示的优长。由司马迁父亲撰写的《论六家要旨》这样记述道家:“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意思是说,道家讲无为,又说无不为,其实际主张容易施行,其文辞则幽深微妙,难以明白通晓。其学说以虚无为理论基础,以顺应自然为实用原则。道家认为事物没有既成不变之势,没有常存不变之形,所以能够探求万物的情理。不做超越物情的事,也不做落后物情的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的主宰。虚无是道的永恒规律,顺天应人是国君治国理民的纲要。从以上两部经典对道家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概括出道家的主要思想及其核心价值观。道家主张虚静无为,谦让卑弱,崇尚无形变化之道,强调依时顺势,应物因世。一句话,以虚无为体,以因循为用。由此可见,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正是体现在无为、谦虚、卑弱上。
老子、庄子生平简介。与儒家两个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相比较起来,老子和庄子的生平事迹都显得不甚清晰。庄子是个极有才干之人,当时就闻名于世,所以受到一些诸侯国的青睐,愿许以高官厚禄,请他出来做事,但是,庄子都一一无情而又坚决予以拒绝。因为庄子深感做官不自由,甚而常常有生命之虞,所以庄子的志向是“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的著作《庄子》十余万言,分内篇、外篇和杂篇。最著名的章节有《逍遥游》《齐物论》《知北游》《列御寇》。
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因为在历史上有好几位被称为老子的。哪一位是著《道德经》的老子早在汉代的司马迁那里就搞不清楚了。《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提到了三位老子,一位是老聃,一位是老莱子,一位是晚于孔子129年的周太史儋。而这三位又都被称为老子。老子出生在哪里,现在属于哪个地方,千年来争论得不亦乐乎。而从思想层面来看,与孔子同时的那位老子所提出的理念是最能反映道家老子思想特征的,也是最能体现道家核心价值观的。孔子还向他请教过有关礼的问题。于是“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已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闻名的事件。有的将老子与孔子的相见视为是人类历史上再也无法超越的两位伟大思想家的会面。道理很简单,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后被道教尊称为太上老君,孔子是儒家的创造人,后被世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格局乃是靠着他们两位奠定。老子在和孔子的谈话中,主要提到了以下几个观念,而这些观念则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道家的核心价值观。第一,君子得其时就干,不得其时就不干。第二,做事要谦虚,做人要愚拙。第三,要去掉骄横之气,过多之欲,变态之色,邪淫之志。总之,谦而不骄,朴而不华,贵而不淫是老子提倡的核心价值观。
要说清道家老庄思想,那是需要通过对他们构建的一系列范畴进行详说才能做到的。所以,以后我们将会“说道”“说无”“说德”“说自然”“说无为”“说无不为”“说逍遥”“说齐物”等,以此来全面而又具体展现道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文化观、自由观、幸福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