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6年9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张辛欣:流落者归来
  《选择流落》
  张辛欣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年7月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张辛欣是个人物。她不一定是那个年代最好的女作家,但是说她是最活跃的、最有活力的,应该没有之一。

  如果互联网早诞生十年,写出《在同一地平线上》《我们这个年纪的梦》的张辛欣多半会是在网上传播最广、男女通吃的作家,而她开了口述历史先河的《北京人——一百个普通中国人的自述》,则会把她送进所谓的文学史。

  谁也没想到就在这样的顺风顺水之际,张辛欣选择了流落。自1988年开始至今,她成为了一个步出国门,游走世界的漂泊者——“我扔掉过去,出于一个简单的心情:不甘心。我不甘心坐井观天,不甘心等待迟迟飘到的现代派、先锋派、魔幻现实主义,不甘心被喂养,我怀疑我的超前是不真实的。”

  28年之后,张辛欣回来了,带着一本《选择流落》,300多页的篇幅,给“流落者张辛欣”画了一幅动态的肖像。

  

  现代快报记者 倪宁宁

  80年代

  最红的时候选择离开

  上个世纪80年代,万物复苏,文学也是。1953年出生的张辛欣,下过乡,当过兵,做过护士,1979年开始她与文学发生了关系,这一年她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她的小说陆续在国内主要文学刊物上发表。

  《在同一地平线上》《我们这个年纪的梦》《疯狂的君子兰》……对于张辛欣来说,从崭露头角到蜚声文坛中间是没有过渡的,1985年,当她开创性地写出口述历史作品《北京人——一百个普通中国人的自述》时,她已经是那个年代最炙手可热的作家之一。

  同一年,毕业了的张辛欣被分配到了北京人艺,除了正常工作之外,她一个人骑自行车“走”完了大运河,写出了被称为印象派作品的《运河人》,同时,她还做了央视同名电视节目的主持人。毫无疑问,这是张辛欣最好的年代。1986年,在几乎所有的严肃作家鄙夷通俗写作的时候,她写出了超级流行的侦探小说《封片联》。没办法,她是一个我行我素的人,一个跟着天性走的人。

  但是,跟着天性走的张辛欣决定流落的那一刻,还是让不少人感到不解。在最红的时候选择离开,为什么?

  “我扔掉过去,出于一个简单的心情:不甘心。我不甘心坐井观天,不甘心等待迟迟飘到的现代派、先锋派、魔幻现实主义,不甘心被喂养,我怀疑我的超前是不真实的。我不是一个领作家工资的专职写作者,不过,在出走之前,在写作方面,虚构的还是纪实的写法,实验手段或者侦探小说,不夸口地说,我尝试遍了。我是没有耐性的,不能忍受上一次使用过的表达方式。而我深感自己是一片在过度耕作的土壤,我的心田是贫瘠的,我是在必须对熟悉的材料重新观察的个人创造危机时刻,选择了流落。”这个理由,让人想起去年最任性的一封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这一看,就是28年。

  《选择流落》

  就是选择诚实地活着

  张辛欣回来了,带着一本名为《选择流落》的书。顾名思义,这是一本与她的经历有关的书。而只要之前接触过那本著名的《北京人——一百个普通中国人的自述》,你应该会对这本书有所期待和信任。这些年国内非虚构写作强劲,溯本寻源,张辛欣可以说是非虚构写作的肇始者。

  《选择流落》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名为“悬崖写手”,写的是张辛欣28年流落生活有代表性的精神片段。张辛欣是一个精力充沛,同时也是集感性与理性为一身的人。在《随处默哀》一文中,张辛欣在哀悼和怀念刚刚去世的作家辛格的同时,也很感性地披露了自己的真实处境和心境——“清洗着人家的厕所,不经意地瞟一眼地上,愣在那里倒过头来,再看一眼扔在地上的《纽约时报》,是他……犹太作家辛格去世了”。在《预习流落》中,为报纸《旧金山观察家》写专栏的张辛欣,被报社要求装扮成一位新移民到中国城去找工作——“我在定点的地上立即坐下来,从牛皮纸袋里掏出一个空冰激凌纸杯,就在把杯子放到要钱的纸面的那一刻,突然之间,我感觉到震动”。

  事实上,选择流落之后的张辛欣一度失去了生活的保障,遇到了各种问题,或者说遇到了一切问题:吃饭是问题,住处是问题,语言是问题,身份是问题,整个存在都是问题。但是问题是用来解决的,对于张辛欣来说,互联网给她带来了希望,给她带来了全新的创作动力:“突然的,我从孤独挣扎的创作深渊里拔出来了,像看电影一样站在内心深渊边缘向里看,就算你失去一切讨论的手段又怎么样,就算你剩了绝对一个人,你绝对不是最难的啊!想象力,到处的,永远的,在寻找各种各样的生存缝隙,没了任何人,那就自己吧,就像拍电影一样,换着角度,近观,远望,慢慢收拾自己这副材料!”

  第二部分“临时生涯”记录了张辛欣流落期间遭遇的诸多人和事,小镇上的农场主和走出小镇的党魁、国际间游荡的作家、以读书为职业的美国年轻人、将自己所模仿世界名画用一座博物馆阵列出来的美国热心土豪、前往2001年后的世贸大厦现场、和美国的汽车推销员的生意交往……所有的人和事都呈现出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热情和毫不留情的反思。

  玛瑞雅(节选)

  玛瑞雅是一个从哥伦比亚来的移民,有个男人,男人叫朱利欧。今年,八个月里,五次,玛瑞雅打“911”叫警察,在电话里求救说朱利欧打她,掐她,踢她。五次,朱利欧都被警察上手铐带走了,带走之后,玛瑞雅给我家打电话。来电话的时间几乎都是晚饭吃到一半的时候,等不到我叫律师斯蒂夫来听,玛瑞雅已经用破碎的英语在电话那边滔滔哭诉起来。每一次哭诉的内容都一样:朱利欧什么也没有干,没有打她,是警察先生撒谎,请把朱利欧从监狱里救出来吧。

  每一回朱利欧打过玛瑞雅,玛瑞雅便付斯蒂夫钱,赶紧把朱利欧弄出监狱。而打她的事,她的说法和警察的说法都成了180度的大对角。朱利欧第三次被抓的时候,警察对到法庭上按着《圣经》宣誓说实话的玛瑞雅说,朱力欧根本没打她的故事实在是烦了,下一次警察给马瑞雅被打的伤痕照了相。朱利欧第五次被抓的时候,玛瑞雅重复着照片记录的高高肿起的嘴唇和青紫的眼睛。这一回朱利欧在监狱呆了几天。这一回,他得等开庭审判了。

  等开庭的这几天,玛瑞雅天天打电话来。也许,觉得女人更理解女人,玛瑞雅哭着反复对我说,“我有朱利欧的孩子啊,一个人怎么养活孩子呢?请你丈夫尽快把朱利欧救出来,please please please。”

  昨天,审理朱利欧的时候,玛瑞雅坐在法庭角落里,握着大女儿的手,女儿是玛瑞雅前一个男人的,当法官、检察官、律师斯蒂夫,或者是朱力欧说什么的时候,女儿就握起小手,在她耳边一一翻译着。这是一副常见的移民画面,是一种颠倒的真相:在美国出生的下一代说完美的英文,于是养家糊口的成年人仰仗着孩子的英文,寄存于行政系统运作。我似乎能从那只当传声筒的手上,从那个女孩儿被小手遮挡着的脸上,看出孩子内心的恼怒和羞愧,而所有在传达的语言都不能帮助玛瑞雅。

  轮到玛瑞雅作证。证词平和,不带情绪。她说警察撒谎,说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说朱力欧根本就没有碰她。然而,法官听过这个故事,听这个玛瑞雅说,也听无数挨打的女人说过。法官听得毫无表情,警察也没有表情。法庭的气氛,宁静到好像没挨打是更可怕的。“那么,你的眼睛怎么回事?”法官问。

  青紫着眼睛的玛瑞雅回答,“我自己在桌角上碰的。”她浮肿的嘴像是在微笑,像是想到一件无以言传的奇妙往事。

  法官看看手中的照片,看看朱力欧,看看玛瑞雅,我也看。朱力欧,二十出头,健壮。玛瑞雅三十多了,憔悴,绝望地爱着这个男人。或者说,他是她挣扎地活着的全部动力。

  法官看看朱利欧,宣布:“有罪。”法官宣判朱力欧在监狱里呆一个月。这样朱利欧会丢了在超级市场里装卸货物的活儿,这意味着玛瑞雅要打更多的工来支付家庭开销。

  听宣判的玛瑞雅没有任何表情,好像一切都消散了,力气用到尽头了。玛瑞雅对斯蒂夫尽的努力表示感激,递过来一百元钞票的额外报酬。

  “别发愁,”这是新移民最常用的词,听起来好像是她在安慰律师,“我很节省的,下个月我还会支付您的费用。”

  “还支付我什么?”斯蒂夫问。

  “当朱利欧出了狱,我们还需要您的帮助啊!”

  张辛欣回来了,带着一本名为《选择流落》的书。顾名思义,这是一本与她的经历有关的书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