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7日清晨,波士顿剑桥镇哈佛广场。一家挂着Tom' BaoBao招牌的小店开门了。路过的人们很快在这家还在试营业的店门口排起了长队,这家来自中国的包子店引起了美国人的极大兴趣。
那些冒着热气,透着香味,咬下去鲜汁四溢的中国包子。一时间成了哈佛人的公共话题。远在杭州,每天有十万人和他们一样,爱吃这个中国名叫"甘其食"的包子。每天甘其食的"阿甘"们要把包子捧在心脏的位置,大约要捏上四百五十万次。这一次,"阿甘"放下胸口的那只包子,走出一尘不染的制作间,在江浙地区,寻找志同道合的人。
11年来 他只做一件事:做包子
童启华,"阿甘"们的领头人。大家叫他包子哥。他也一直介绍自己:"我是一个做包子的,一辈子就想把这一件事做好。"11年前当他跨界进入这一行时,就认定做包子是一门手艺,对中国人来说,这代表了家的味道。
每一个包子就像是为家人祈福而做,他给每个店员提供足够的保障收入和发展空间。因为他觉得这些店员都是手工匠人。同时,他努力去挖掘这门已在中国流传了八百多年的手艺。花费很大的心思去为包子寻找合适的工艺与食材的供应者。
他在福建的一个高山小村庄里,找到了传承了900多年的古老手工竹笼。而蒸笼里的龙须草垫则来自安徽的一位手工匠人,这或者是在很多人看来很无关紧要的产品细节。
但是竹笼在蒸制过程,为包子注入了极为轻微的竹香,龙须草垫保证了包子的均匀受热,并锁住了里面的汤汁。童启华说,这是先人的智慧,是我们不应该去弄巧的地方,老老实实地去做就是了。
他为做好肉包,满世界地找好猪肉。最后,在三门峡找到了吃蛋白桑,苜蓿草,喝山泉水长大的黑猪,最终成就了甘其食的生态黑猪包。他只接受菇柄小于0.5cm,菇盖直径在2.5-3.5cm之间的浙江庆元香菇,来做香菇菜包。
他说,美食的最高境界是还原,基础是食材,找到它们后,我们只需要努力还原食材本身的味道便足矣。甘其食总为遇到比我们更加认真的种植者和养殖者而欣喜,从他们身上学习对万物的谦卑,现在甘其食不止通过线下的店铺交流,也开通了微信公众号ganqishi,为更多喜欢甘其食包子及想加入甘其食的伙伴们提供方便。
江浙地区每一座城市
寻找一位"阿甘"共同前行
木质搁板、绿色盆栽、蓝灰砂岩地砖和通彻的空间感,让顾客可以无缝观看手工制作的全过程。这是甘其食三代店的模样。而从中央厨房到GPS实时温度反馈的冷链体系,从成熟的培训学校到完善的信息系统。不惜重金地投入在这些基础建设上,真正体现了一个工科男对于现代化的重视。
现在,这个已经做了11年包子的人要在江浙地区的每一个城市各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开包子店,成为甘其食的城市受许商。因为他相信未来的食品安全是需要一个生态群体共同做才能兑现社会价值。
顾客、手艺人、工艺与食材供应者、经营者,彼此恪守规则,开放共享,共同前行。
他希望,这些城市的伙伴:
首先是一个吃货,要对美食,对生活有足够的热爱。
第二,愿意一起来构建一个充满善意的食品商业生态共同体。
第三,当然是要有一定经济实力,具备百万元的投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