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聂跃华
什么是东方精神?东方精神与意象表达有怎样的关系?东方精神与意象表达在绘画创作中有怎样的意义?
一、东方精神
东方精神是以中国古人宇宙观、人生观为核心内容,而道家、儒家、佛家学说是组成中国古人宇宙人生哲学的基本思想。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即“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理,就不是永恒的道理。”(就是说宇宙中存在永恒之道,人类可以解释的是微不足道的) “可以用文字描述的概念,就不是永恒的概念。无法用言词表述的原初状态,那是鸿蒙宇宙的本来面貌……”这一段,概括了老子的尊崇自然、道法自然、混沌中和的思想。中国古人对宇宙万物认识为整体浑圆、阴阳相合、朴素内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虚实相生、相辅相成、无始无终、生生不息的宇宙永恒之道。具有深刻的文化寓意性、哲学思辨性,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朴素的宇宙观。
缘于对这种东方式的宇宙观的崇尚,我创作了《自然物语系列》《旷野系列》等作品,《自然物语系列——深谷悠悠》依据记忆、想象生成的直觉,即兴虚构出一个幻化宏大空间,依托这样的空间载体,表达宏观宇宙空间的浩瀚,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渺小的生命个体——植物芦荟,芦荟桀骜不驯的外形与顽强的生存意志,赋予了作品丰富的内涵。借助于芦荟厚实、棱角分明的叶片所彰显的个性,来诠释一种力量,歌颂生命和运动永恒的力量之美。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岩浆运动的结果。运动是一种能量推动的结果,能量产生运动,
运动的背后是能量。从微观上来观察力量之美,生命体中都蕴藏着一种巨大能量,植物的新芽突突长,孩子长高、长大,都源于内在的催发生长的能量。芦荟像含苞待放的花朵,积蓄了盛开的力量,而开放的过程是释放能量的过程,我用富有弹性的“折钗骨”线条表现生命这种释放能力的状态。
宇宙、地球、生物都存在恒定的力量之美,对人类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那是一种能量的震慑力,面对宇宙、太空,我常常有被吸入其中的感觉。宇宙的宏大与人类的渺小的对比,使我们更加清醒地了解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
绘画的核心价值,在于作者捕捉生命的力量之美。一位绘画爱好者仲淼这样评论《自然物语》系列:“这个系列的作品非常吸引我,作品的空间似乎是遥不可及的外太空浩瀚的宇宙,浓重的色彩、宣染着色的方法产生一种随意大气、简约不凡的视觉效果;精致的笔触刻画出细腻的植物,营造出真实的幻境。”
我在这种作画的过程,常常充满幻想,像行走在水色迷蒙的大海之上,饱览着无尽的梦幻景致,亦像遨游在寂静斑斓的宇宙太空,享受着无数的视觉盛宴,常常有无数的心象的涌动,时而呼之欲出,时而瞬间幻灭,捕捉、物化、呈现,是快乐的体验。对天地宇宙或昆虫、飞鸟、植物,宏观或微观的特殊兴趣,成为想象的催化剂。儿时夏日看天是惬意的事,寂静的云朵,化作遥远神秘的雪山,或变幻成凶猛的怪兽,翻腾变化的云彩焕发无限遐想。
二、意象表达
庄子在《天道篇》指出:“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认为“道”是万物的精神本体,“意”则是对“道”的领悟,是难以言传的。汤垕强调了“合意”与“寄意”的重要性,他在《画鉴》中说:“古人作画,皆有深意……合其意者为佳,不合其意者为不佳……”
“意象”表达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特征,是东方精神在绘画中的一种体现。从战国的帛画到汉画像砖、唐代人物画、宋代山水画、元代永乐宫壁画、明清的文人画无一例外地都具有鲜明的“意象”表达特征,反映了在审美领域中,华夏民族精神文明的独特见解和真情领悟。也是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在绘画艺术领域的体现,是艺术家在反复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不断兼容吸收外来文化和艺术样式,完善民族艺术特色的结果。
“意”是抽象的精神载体,而借助“象”传达。“意象”是客观存在与主观感受高度统一的形式,是自然形态引发艺术家的想象感受的客观真实,既不是纯客观的“具象”,也不是纯主观的“抽象”,而是表达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的“意念形象”。“意象”是客观“视像”经过加工成为艺术形式的表达,需要在客观存在中感知主观感知的客观存在 ,也就是说创作主体生命对素材生命心灵的感应,是吻合于艺术家的个性的“心象”。《自然物语系列》《旷野系列》等作品的创作,是“心象”直觉,借助“意象”载体表达。意象的深层是通过眼睛看到的“视象”记忆,经过大脑“想象”合成潜意识,生成作者“心象”。“心象”转换为“意象”载体成为“意象绘画”。“意象”既有客观“视像”的元素,更是作者对素材生命心灵的感应与联想。《自然物语系列》等借“视象”——“心象”——“意象”的转换,歌颂生命和运动的永恒的力量之美。《自然物语》系列的画作,意为“自然的故事”。一位美术爱好者这样写道:“这些故事,仿佛可以感觉到浩瀚的宇宙在顺着你的思绪往周围铺陈,让人不得不联想到自然之力的神奇。”画里呈现的“心象”,花鸟山水只是心中想象的梦幻风景。现实而不写实,大部分可以说是潜意识的“心象”书写,根据画面上的某个一个色块的斑痕或者线条的流淌,用联想因地制宜,巧夺天工。
湿润的水气常常成为激发我“心象”的灵感,就像色彩总能使我兴奋一样,长江的水滋养了我,不仅是水自身形态,它的其他各种形态如云、雨、雾、冰、雪、飞瀑,都给我带来作画的无限激情,水这种富氧物质是生命的基本养料。北京是个缺水的地市,一年中下不了几场雨,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在那难得有雨水的日子里,我能嗅到雨水中负氧离子的清新气味,小草青青的气息,泥土潮湿的味道。当雨点密集落在街上的树木、建筑、行人,一切都变得朦胧迷离,一派梦中江南景色。江南的春雨如朱自清笔下的雨,密密的,细细的,如针毡、如牛毛。雨水使一切变得朦胧而含蓄。雨后植物的叶子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翠绿地在天光中闪着亮光,小草在雨水过后仿佛是一夜拔高。嗅觉、味觉、视觉都被雨水大大地调动,形象思维的潮水在暗暗涌动。
三、形式与技艺
大自然中宏观的浩瀚与微观的精妙在《自然物语系列》创作中通过色彩、画材、技艺的运用得到了一定体现,实现了画出山谷、大地里生长着的植物愿望。利用水与彩的流动与相融,在未知与已知中捕捉变化的“心象”,这成为创作中一种快乐的享受:兴奋、紧张、感性、冒险。一张画的创作过程就像经历一次危险的旅程。这种情状与中国画写意有些相像,激情、即兴;既胸有成竹又随机应变。而干画法类似中国画的工笔重彩,理性、精致、细腻、丰富。工写结合相得益彰。山峦、河谷、大漠的壮美、秀丽、深邃、神秘在浓重的色彩的强烈对比中呈现,浑厚而流畅、整体而丰富。
当水与彩自然相融常常会产生与自然节奏神奇的契合。水与色的交融、渗化、留渍和笔绘巧妙地融合一体,形成了我绘画作品一些特有的表现性特征,斑斓、奇幻、神秘、辽阔、沉郁等审美境界的呈现成为我东方精神与意向表达的绘画言说。水、色的自然奇趣以及这种自然奇趣中呈现出的艺术主体的精神意态成为个人绘画风格的某种符号。
作品承载了艺术家的才情、思考和技艺,作品中流露出的对人生、自然、自我的体悟,文化和思想的深度、对艺术原理的探究、形式语言的才赋,随着作品的流传给予观众以心灵的感染,构成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先生这样评论道:“在浩荡而秀丽的扬子江畔成长起来的聂跃华,既吸吮了长江文化温和的诗性养分,又接受了北方文化辽阔、苍茫和宏大气势的熏陶。这些,透过她特有的秉赋,结合成一种刚柔相济、情理交融的艺术特质,表现在她色彩丰富、构思瑰丽奇幻的绘画作品中。”
邵大箴先生认为:“中西绘画材料和技法融合使用,写实写意技巧彼此交融,写景与造景相互补充,花鸟画与山水画的界限模糊……表现了大自然的力和美,舒畅地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他写道:“因为抒写的是真情实感,聂跃华的作品华美而不艳俗,气势雄浑而不概念,张扬个性而不哗众取宠和矫揉造作,一句话:讲究形式,格调纯正。”
聂跃华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水彩画会副秘书长、北京女画家联谊会会员,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获奖
国展
2003年作品获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首届中国青年国画年展铜奖、2006年作品获宋庆龄基金会中华妇女书画作品展二等奖、2007 年作品获中国美术教师作品年度奖。
2004年作品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09年作品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06 年作品入选中国美协第十九次新人新作展 。2005 年作品入选第七届全国水彩粉画展、2007年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
个展
2003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个展、2007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个展、2012年扬州市美术馆个展、2013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个展、2013年南京中山东路一号财富中心个展、2016年中欧国际商学院(北京校区)个展。
学术展
作品入选2006年、2008年、2010年亚洲水彩画大展 ;作品入选2011年第二十三届亚细亚水彩画联盟画展。
作品入选2004年第二届“李剑晨奖”水彩画双年展、 2006 年作品入选首届中国当代学院水彩艺术展 、作品入选2011年第二届中国当代学院水彩画展、作品入选2010年北京、海南当代水彩画名家学术邀请展。作品等入选2011年国家博物馆“艺术清华”造型艺术教师作品展。
作品收藏
作品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北京会议中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扬州市美术馆、南京更斯美术馆、南京中山路一号财富中心、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委员会、清华长庚医院等机构及个人收藏。
作品发表
2003年出版《聂跃华画集》、2012年出版《聂跃华绘画作品集-挚情呼唤》、2013年出版《聂跃华绘画作品集-诗性文心》、2014年出版《聂跃华·流光溢彩·绘画作品集》、作品多次发表在《美术》《美术观察》《装饰》等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