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5版: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6年8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来,咱们开一次文艺范儿的
古画中的“奥运会”
  清 金昆、程志道、福隆安等绘 《冰嬉图》(局部)
  清 黄慎 《蹴鞠图》
  清 郎世宁 《塞宴四事图》中的角抵场景
  明 杜堇《宫中图》中的女子捶丸场面
  明人绘 《明宣宗行乐图》中的击鞠场面

  奥林匹克运动会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目前正在火热进行的里约奥运会已经是第31届夏季奥运会了。奥运会的比赛项目种类多样,包括足球、射箭及摔跤等,其中的一些现代运动在古代绘画中也有迹可循。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古代,看看那些似曾相识的体育项目吧。

  蹴鞠:刘邦老爸最爱的中式足球

  中国古代有“蹴鞠”或“蹋鞠”,其中的“鞠”即为球,一般以皮子缝制,有空心球与实心球之分。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蹴鞠。到汉代,蹴鞠成为一项非常普及的运动,最初流行于民间。后来由于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喜爱蹴鞠,又将此类运动引进到宫廷中。

  与前代不同的是,汉代的蹴鞠已趋于专业化,更出现了中国最早关于蹴鞠的书籍,即《蹴鞠》二十五篇。此时的蹴鞠规则也初具规模,例如东汉李尤在《鞠城铭》中曾描绘了当时的比赛情景:球场四周围着方墙,两方各有6人对阵,裁判要秉持公正的原则,参赛队员需服从裁判的判定。而这种规定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方墙与圆球对比,象征着天圆地方,阴阳相对;参赛人数与月份一致,意为“法月衡对,二六相当”。

  到了唐代,蹴鞠在规模、规范、场地以及器材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鞠”用动物的尿泡制成内胆,再由8片皮革缝成球皮;球门也近似于现代的样式,由两根柱子构成,中间挂网。宋代的蹴鞠则更进一步,讲究花样玩法,不仅出现了专业的组织圆社,还形成了“十踢”法,即肩、背、拍、拽、捺、控、膝、拐、搭、臁。而比赛所用的球的种类多达40余个,重量与现代的足球十分接近。此外,当时的帝王与大臣亦偏爱蹴鞠,例如高俅曾因球技突出而受到了宋徽宗的提拔。

  从明代起,蹴鞠开始走向衰落,并由竞技性转向娱乐性。

  角抵:曾是军事训练的重要项目

  角抵,满语称为“布库”,是由原始先民的角力搏斗演化而来,最早见于《史记·李斯列传》,意为两两“抵触”,起初是作为具有技艺的表演形式。春秋时期,角抵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项目,至魏晋南北朝角抵出现了另外一个名称,即“相扑”。在隋唐时期,角抵深受皇帝的喜爱,例如唐穆宗每三日必看角抵杂戏,晚唐时为了方便表演还专门设立了“角抵朋”。

  宋代的角抵十分盛行,出现了角抵社、相扑社等组织,其运动形式分为两类:一是正式决定胜负的比赛,二是日常生活中的表演性角抵,这在当时的百戏表演中较为常见。

  到清代,满族式的布库与中原式的角抵相结合,也将这项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当时的清廷设有专门管理角抵的机构,名叫“善扑营”,以角抵为职的人则称为“布库手”,其任务是研究和练习摔跤。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他们会在养心殿御前举行摔跤比赛。在清代画家郎世宁创作的《塞宴四事图》中就描绘了角抵的场面。

  捶丸:古代的高尔夫球运动

  捶丸是一种以杖击球的古代球类运动,与现代西方的高尔夫相类似。它是由唐代的步打球演变而来,至宋代成为一种新型的运动。宋代至元代是捶丸活动的盛行期,在元人的散曲、杂剧中都有所提及。明代的捶丸已不及前代普及,至清代更趋向衰落。

  捶丸所用的杖有不同的类形,包括“撺棒”“杓棒”及“朴棒”等多种,又依据棒数的多少分为全副、中副与小副。其中,全副包括10根棒,中副为8根棒,小副在8根棒以下。捶丸所用的球是用瘿本制成,这种材质树纤维绞结紧密,十分坚牢,久击不坏。捶丸的场地多设在野外,且地形多样,《丸经》称其“地形有平者、有凸者、有凹者、有峻者、有仰者、有阻者、有防者、有迎者、有里者、有外者”。在捶丸的场地上设有球穴,边上插有小旗,捶丸比赛时以球入窝为胜,如明人所绘《明宣宗行乐图》中的捶丸场地上就设有10个窝,边上插着不同颜色的彩旗,以表示窝与窝之间的区别。

  捶丸的比赛有两种:一是分组为战,二是不分组,各自为战。在比赛前,参赛人员会在“关牌”处领取筹,最终以得筹多少来分胜负。当时的捶丸运动还有一系列的惩罚规则,如不许换球,不准重捶,不能借棒给他人等等。

  击鞠:古代的马球运动

  古代击鞠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的运动,正如现今的马球。关于击鞠最早的记载见于曹植的《名都篇》,其中有“连骑击鞠壤”之语。到唐代,击鞠活动盛行于宫廷与民间,这与当时的“尚武”之风有一定的联系。在唐代的宫城禁苑内多筑有打球的场地,而在军队中马球又成为一项竞技性很强的练武项目。在唐代的墓室壁画中也多次出现击鞠的场景,例如唐章怀太子墓的墓道西壁就绘有《打马球图》。画中有20匹各色骏马,骑者穿窄袖袍,脚穿黑靴,皆左手执缰绳,右手持杖,整个比赛场面十分紧张激烈。

  自辽代至元代,击鞠运动仍然十分流行,像辽圣宗耶律隆绪经常和大臣进行击鞠比赛,金世宗完颜雍亦喜欢击鞠。在内蒙古敖汉旗宝国吐乡的一座辽代墓室壁画中,曾发现有描绘击鞠的场面。画中共有5人,他们手持球杆在马匹上争夺红色的马球,骑者神态各异,竞赛气息浓厚。元代的击鞠活动在参赛人数和技艺上都远超金代,但明代后击鞠却开始走向衰落。在明人所绘的《明宣宗行乐图》中就有皇帝在宫中观看击鞠的情景,画中的明宣宗坐在椅子上,场上一人乘马举旗前奔,后面一人挥舞球杖冲向球门,场面热烈。到了清代初期,击鞠活动被统治者禁止举行,在康熙后再次出现,但不再具有之前的鼎盛气象。

  冰嬉:带有娱乐性的冰上运动

  在隋唐时期,北方的女真族在有积雪的地方狩猎时“骑木而行”,使用的工具是一种类似雪橇的“竹马”。到元代,人们还将这类运动应用在交通运输方面。在满族入关之前,女真族的首领努尔哈赤曾在冰面上举办过大型的冰上大会,进入清代后,冰嬉这项体育活动也随之走向内地,逐渐演变成一种带有娱乐性质的冰上运动。

  清朝的历代皇帝都对冰嬉十分重视,还将其纳入到军事训练的项目中。冰嬉项目主要有三种:抢等、抢球和转龙射球,其中抢等类似于现代的速度滑冰,抢球是冰上足球运动,转龙射球则是融入射箭技术的走冰活动。

  乾隆年间是冰嬉运动的鼎盛期,乾隆皇帝不仅将冰嬉定为国俗,还创立了名为“技勇冰鞋营”的兵种,并建立专门的训练与管理机构。清廷每年从八旗官兵中挑选擅长走冰的能手进行训练,冬至到“三九”时在西苑举行冰嬉,赛后皇帝则分等次进行恩赏。随着冰嬉运动的兴盛,以冰嬉为题材的诗词与绘画作品也大量出现。直到嘉庆年间,宫廷中的冰嬉运动在军事方面的作用下降,也不再按照常例举行,从此冰嬉开始走向衰落。

  李亚玮 文 据雅昌艺术网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