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8到2016,刚好18年,是一代人成长需要的时间。那一年,走上抗洪前线的军人大多是“75后”“80后”。这一次,主力军换成了“90后”“95后”。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哪里出现险情,跑得最快、干得最苦的是人民子弟兵;这边抢险结束,来不及修整,顾不上吃饭,打起背包就赶往另一处抢险地点的,是人民子弟兵;干活累了渴了喝雨水、大夏天连夜干活冻得睡不着觉,有这种特殊经历的还是人民子弟兵!而因为子弟兵们的严防死守,南京没有发生严重的决堤事故,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
我们无法记住所有战士的姓名,也无从知道他们都来自何方,但我们知道,他们本身就是坚固的堤防。
明天就是八一建军节了,请让我们再一次为他们竖起大拇指,说一句“好样的!”“谢谢了!”
通讯员 陈飞 周盟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刘峻 丁晟 杨菲菲 孙玉春
图片均由相关部队提供
降雨“生猛”
南京内河、湖泊水位全面上涨
7月初,长江中下游区域遭遇持续强降雨,南京防汛形势骤紧。河湖库水位上涨,屡屡超过警戒水位,创下历史新高。
数据显示,秦淮河的警戒水位是8.5米,去年汛期的水位创下历史最高(11.17米),今年一场接一场的强降雨再次将秦淮河水位推上顶峰,7月7日达到了今年以来的最高水位11.44米。 不只秦淮河,南京流域内的内河、湖泊水位也全面上涨,其中不少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历史最高值。石臼湖达到13.02米,超过1999年的历史最高值(12.68米);固城湖13.21米,超过1999年的历史最高值(13.07米);二干河12.65米,超过2015年的历史最高值(12.52米)。
面对入汛以来最强降雨,作为全市防汛调度、指挥的中枢和大脑,位于汉江路6号的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内异常忙碌,一条条汛情、险情信息汇集到这里,经过研究判断,一条条防汛抢险的指令从这里发出——而我们“最可爱的人”也迅速成为防洪抗洪的主力军。
7月2日晚,市防办协调武警部队200人赴溧水区东屏镇二干河参与抗洪抢险;3日上午,协调临汾旅部队官兵200人赴溧水区一干河开发区段,参与抗洪抢险;协调临汾旅219人赴高淳区胥河定埠段,参与抗洪抢险。4日上午7时,武警南京市支队出动兵力300名,车辆15台,参加南师附中树人学校段江堤多点散渗抢险。
据了解,此次暴雨中,汛情最为严重的是高淳和溧水两区,仅强降水就出现了五次。6月30日晚至7月1日11时,南京累计降雨量达到107.5-360.5毫米,最大降雨点在溧水区姚家水库360.5毫米。
光荣的临汾旅
7月初以来,苏皖两省部分地区遭受了大暴雨、特大暴雨袭击,一些地方雨情急、汛情猛、险情多、灾情重。青弋江、水阳江、秦淮河先后告急,太湖、石臼湖、鄱阳湖水满为患,不少堤岸发生管涌、渗漏、崩岸,险象环生。军令催征,“临汾旅”官兵如箭在弦,动若风发,第一时间在苏皖多地打响了沿江堤防“保卫战”。
在此次防汛抗洪抢险战斗中,“临汾旅”2200余名官兵不知疲倦、连夜奋战。他们头顶烈日,脚蹚洪流,为群众筑起了“生命防护堤”。
退伍前一个月
迎来“决战”时刻
陈成龙,20岁。看这个名字,就知道一家人的殷切希望,全寄托在他身上了。两年前高中毕业后,小伙子收到了郑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在同龄人准备打包高高兴兴地去大学报到时,他却做了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决定:保留学籍,先去当两年兵。
“我就是想锻炼一下自己。”陈成龙家里经济条件还可以,无忧无虑的他,却一直向往能到部队锤炼一下自己。只是谁也没有想到,他的决定这么干脆,会在上大学前入伍当兵,成为东部战区陆军“临汾旅”某连的一名士兵。两年的军营生活,让小伙子成长为一个男子汉,就在离退伍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南京一片泽国,抗洪形势骤然吃紧。
小陈坦承,两年里还是第一次遇见这样的“决战”场面。但是,他们平常海训、河训等训练,都是为了这样的“决战”做准备的。
“没想着告诉家里人,就是怕他们担心,电视上有洪水冲走救灾士兵的新闻。”陈成龙告诉记者:“撤回来后,我才敢和家里人说起这次抗洪的事情。”
这次抗洪救险,陈成龙一行240余名官兵,组成了扼守溧水、高淳南京两大门户洪灾的最后一道防线。
决战溧水24小时拼命干
战士抱团取暖
“临汾旅”面临的最大考验,是溧水石臼湖24小时决战。7月4日,陈成龙所在部队刚刚完成了马家桥的抗洪任务后,接到溧水石臼湖方面的告急电话:大堤已经出现了直径一米多的管涌!石臼湖的水位已经接近并很快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一旦大堤失守,那么等待溧水的将是灾难。部队火速于当天下午5点赶到石臼湖。
堵住管涌还不够,战士们还要打下50多根3米多长的木桩,然后在木桩间隙垒沙包,这样才能确保万无一失。陈成龙的任务是装沙包,一夜风雨下来,加上前一天晚上时间紧,只吃了几个小面包,很多战士因此疲累到了极点。“经过高强度的工作后,身体一下凉下来了,也是睡不着的,外面衣服上是雨水,里面作训服被汗水湿透,大夏天的,人
却冷得哆嗦发抖。”陈成龙回忆说,为了保存好体温,保护好体能,他和其他人抱着取暖。
那场“决战”,这支部队连续奋战了24个小时。陈成龙说,这一段的抗洪结束后,人人几乎是“秒睡”,他在回来的车上就睡着了。
“怒吼哥”:
怒吼是为了鼓舞士气
抗洪部队中,大多数战士都是90后,正是他们,击退了洪水的一次次威胁。采访中,现代快报记者感受最强烈的就是,这帮小伙子,精气神十足,龙精虎胆!
近日,一组抗洪照片在网上热传,其中,有一张战士怒吼的特写照片特别显眼,有人称为“怒吼哥”。“怒吼哥”是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设计艺术学院2014级学生,名字叫陈远,现在是东部战区陆军“临汾旅”某连的一员。
20岁的陈远念完大一后,就回到了温州老家报名应征,成了一名军人。昨天,现代快报记者见到他时,他依然很腼腆,他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网红”。
7月3日晚,溧水开发区秦淮河外河庙头村发生漫堤险情,一开始,陈远没有在救灾队伍之列。“因为训练的时候用力过猛,导致右大臂螺旋形骨折,里面现在钢板还没有拆掉。”陈远的臂膀上,还有30多厘米长的手术疤痕。不过,陈远一再要求上一线,能尽多少力尽多少力。
从7月3日晚7点到第二天凌晨5点,考虑到伤情,陈远本来是被安排看守设备,但是当他看到传递沙包的人手有点紧缺,毅然跳入齐胸的洪水,加入到队伍中。每个沙袋足有25公斤重,陈远说:“当时风雨很大,都睁不开眼。因为很多人已经在水中泡了10个小时了,疲惫达到了极点,这个时候,我们就高声呐喊,这样可以鼓舞士气。”
陈远怒吼的一瞬间,被相机记录了下来,瞬间走红。
点赞!
为死守大堤的小伙子们
采访中,现代快报记者遇见一位藏族战士泽朗逻尔基。“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我14岁,我当时在离汶川60公里的茂县。我的妹妹、爷爷奶奶全在汶川。”泽朗逻尔基说,妹妹被房子压住左腿,是抢险部队救了她。2012年,想到部队当时救了妹妹一命,也想着去部队锻炼一下,泽朗逻尔基高中毕业后就入伍了。抗洪前,小伙子为了让家里人放心,跟家里撒了个谎:“去抗洪的都是其他部队,我没有去。”在这次抗洪中,小伙子表现突出。
同样受到关注的还有“喝水哥”张海威。照片中,小伙子抬着头,接着雨水喝。张海威今年19岁,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当时饮用水还在坡子上,情况紧急,来不及上去拿了,又口渴,于是张嘴接雨水了。其实,也喝不了多少,只是心理安慰。”
在这次的抗洪一线,正是这样一群可敬可爱的小伙子们,死守大堤的安全,确保了人民的安全。
冲锋在前的舟桥旅
舟桥旅也是南京一支英雄的部队,鱼水情深,在南京历次抗洪抢险中,舟桥旅都冲锋在前,包括去年江宁胜利河河堤垮塌抢险在内的诸多抢险行动中,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我是连长我先上” 他率先跳入长江堵漏
7月4日上午10时许,东部战区陆军某舟桥旅接到命令,南京树人中学段长江主堤出现渗水险情,需立即赶往加固堤坝。
舟桥旅350名官兵迅速集结,携装备向目标地域开进。“到了没?还有多远?”坐在车厢里的某连连长丁震急切地向车窗外望去。去年,他随队参加南京胜利河封堵决口任务,亲眼目睹浑浊的河水从溃口处汹涌而出,远近一片泽国;今年,渗漏遇险的是长江的主堤,情况危急何止十倍!
终于,部队到达了树人学校现场,现场状况比丁震预想的还要紧急。紧邻树人学校就是长江的主堤,由于连日的降水,长江水位已经上涨至10米,超警戒水位线1.5米;虽然看不到明显的渗水点,但校园里已经是积水遍地。江水不断地透过堤坝渗透到校园中,情况十分危急,如果不及时封堵渗水点,就很有可能形成管涌,继而导致大堤坍塌决口。
雨还在下,长江水位还在上涨,树人学校里的渗水情况也越来越危急。现场防汛指挥部下令,舟桥旅官兵要用沙袋在大堤背水侧构筑起子堤坝,利用砂石反滤围井的方法,蓄住渗水,平衡大堤两侧压力,降低漏洞水流流速。
在树人学校教学楼和长江主堤之间只有一条两米不到的过道,事发突然,泥沙袋需要现场填装。运送沙袋的车开不进过道。丁震和他的战友们双脚站在泥水里装填沙袋,他们手提肩扛,在齐腰深的积水中将沙袋运到渗水点,5个多小时过去,一道百余米长、一米多高的子堤终于构筑完毕。
还没等战士们喘口气,险情再次加剧。江水流速快,大堤外侧压力过大,渗水点不断增多。现场指挥部指示,必须马上在大堤迎水面铺设复合土工膜封堵漏洞。运用土工膜截渗,是在大堤肩部固定住复合土工膜一端,再沿迎水侧坡面向下展开,覆盖渗水洞口至河床底部,同时梯次抛压沙袋固定。由于江水流速大,入水部分的土工膜极易被冲走,人员必须在水下用沙袋将之压实,才能确保作业质量。
江边原有一个供游客使用的台阶,宽不足2米,此刻已被完全淹没,再往下就直达江底,漩涡、暗流众多。天已经完全黑下来,江面上昏暗,视野极差,水中作业难度和危险可想而知。
晚上10时许,丁震带5名党员突击队员准备下水。“我是连长,我先下去探探情况。”丁震边在腰间缠上防护绳,边沉着地跟大家叮嘱道:“听我命令你们再下来。”
气温偏低,江水冰凉,丁震下水后不禁打了个冷战;江水流速接近3米每秒,站在齐腰深的水中,明显感到有些立足不稳。岸上战友紧紧拽住绳子,怕连长有什么闪失。“你们等等,我再走走看!”他小心地向水下台阶边缘处的栏杆迈了两步,仔细查看了周围灌木丛环境,确定无异常后,才转身喊道:“情况良好,可以下水作业!”
5名早就准备完毕的突击队员陆续下到江水中。在岸上官兵的配合下,成卷的复合土工膜沿坡面往下展开,突击队员们接过战友扛来的沙袋,一点点将之压实。根据指挥部要求,他们共需铺设10块宽5米、长30米的复合土工膜,完成对长约50米大堤的封堵作业。
时间在流逝,奋战在继续,战士们每隔一小时换一拨,丁震始终在水中指挥。凌晨1点左右,堤坝渗漏终于得到有效控制。上岸后,丁震冻得嘴唇发紫,不停地颤抖,在战友的搀扶下艰难走下大坝。
提起当时的“壮举”,丁震的话很朴实:“平时是有过训练,但面对长江还是有些后怕,但当时只想着要把大堤保住,哪还顾得上多想?”突击队员罗涛笑笑说:“一个站不稳被水冲到栏杆外,就算系了安全绳恐怕也不管用。心里害怕是肯定的,但想到要完成任务,又看见连长下去了,我们也都‘豁出去’了!”
这种关键时刻“顾不上多想”的行动,成为抗洪官兵们最真实的写照和最生动的注脚。
特别能战斗的空军某部
多支驻宁部队参加了南京的防汛抢险,他们用过硬的表现,证明了“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子弟兵永远是驻地人民坚强的后盾”的大无畏精神。空军某部就是其中特别能战斗的一支。
舍小家保大堤 “泥浆哥”:我不是一个人
7月4日下午,虽然还下着雨,空军战士牛春福的心里却是喜滋滋的。妻子和孩子从老家过来了。牛春福是河南汤阴人,2002年入伍。因为部队的关系,牛春福和家人聚少离多,这一次的相聚是牛春福盼望许久的。刚把妻儿接下火车,还没来得及把他们送到住处,牛春福就接到了紧急集结支援树人学校大堤的命令。“工作上有紧急安排,可能暂时不能陪你们了。”牛春福对妻子说,虽然家人知道军营生活艰苦,他也不想让妻子为他担心,他对救灾一事只字未提。
7月4日下午,牛春福和战友们一起来到了抗洪救灾的现场。他们的任务就是搬运沙袋、构筑子堤。7月5日凌晨,南京再次降下暴雨,堤坝水位迅速上涨,南京市防汛抗洪指挥部决定立即加高堤坝。然而,由于雨水急速流淌,官兵搬运着沉重的沙袋举步维艰,牛春福每走一步,都留下深深的脚印,在泥土里站着,人不停地往下沉,为了降低重心,“怎么办?”连续工作了8个小时的牛春福咬牙往上爬,之后干脆就跪在堤坝上,“继续,继续!”他催促着,在堤坝斜坡上接力拖运沙袋的双手没有停下。没有人下达命令,没过几分钟,牛春福身边的一个战士跪下了,陆陆续续地,堤坝泥坡上的空军战士们跪成了一条线,他们就这样跪在堤坝上接力着泥沙袋。雨下了又停,等到工作告一段落,要站起来的时候,牛春福才发觉自己已经跪了很久,腿都有些麻了,需要战友们互相搀扶着才能站起来。
战士们抗洪抢险的图片被发到网上后,网友们亲切地将他们称为“泥浆哥”,照片中,他们的身上、脸上已经满是泥浆,一脸疲惫地在泥地上休息。连续4天,牛春福都在抗洪的第一线。直到完成任务后,他也没有向家里人透露参加抗洪抢险的事情。“我怕他们担心,我的母亲心脏也不好,反正干都干了。”险情结束之后的牛春福一脸轻松。“‘泥浆哥’?我们战士们都一样的,抢险嘛,肯定浑身是泥。”他说。
“泥浆哥”不只是牛春福一个人,这是所有在抗洪抢险一线战士们共同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