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3版:美丽乡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6年7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三馅团子、吴地山歌、推酥麦饼
民俗里的鸿山回忆
  团子比赛
  做麦饼
  吴文化节祭祀典礼
  吴仪祭祀泰伯

  每年清明节前后,鸿山脚下家家户户都要制作有三种馅的青白团子,用以招待亲友、祭奠祖先,或当作礼品赠送。这一习俗,流传两千多年。如今,除了青白团子之外,鸿山地区的推酥麦饼、吴地山歌等,都已经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匡笠

  青白团子

  青白三馅团子的诞生,缘于吴地始祖吴泰伯,3200多年前,古公禀父长子泰伯三让天下,南奔荆蛮,断发文身,入乡随俗。在梅村与鸿山地区兴修水利,传教农桑,演乐修礼,传播文明。他带领当地先民筑泰伯城,建句吴国、凿泰伯渎、创吴文化。自此鸿山渐成尚德之乡、礼仪之邦。泰伯就成了吴地百姓心目中的圣人、偶像。每年清明节祭奠泰伯时,都用青白团子作为供品。“青白”两种颜色,寓意泰伯一生青青白白,洁白无瑕。“三馅”,吴语音“三让”,寓意泰伯三让天下,品德高尚。用青白团子祭祀泰伯,实质上是吴地百姓对泰伯的一种朴素的追思,也是对泰伯一生的肯定、赞许,对泰伯开发江南伟大功绩的纪念。

  青白三馅团子的制作有一定讲究。先把上等糯米加少许粳米在清水里淘干净。然后晒干(现在已可做水磨粉),磨成粉,用绷丝(一种筛粉用的工具)筛出细粉。青团子的青颜色都采用自然色素。一般用青麦叶,洗干净后,放在石臼里搅拌成糊状,然后用布包住麦叶糊状物,用力挤压,就有青汁流出,在青汁里面适当加石灰水,颜色就更青更嫩。若石灰水数量不当,青汁就会变成黄胖青。在和糯米粉时适当加入青汁,和成的粉就成青色了(制青汁的过程现在都机械化了)。“三馅”,一般用鲜肉、豆沙、芝麻三种原料做成三种不同口味的馅心(三馅的制作过程各有奥妙,不加赘述)。

  用青白三馅团子祭奠泰伯的习俗,逐步演变成用青白团子祭奠祖先。亲人去世要用青白团子作供品,清明扫墓也要用青白团子作供品。虽然社会发展了,生活节奏加快了,祭奠祖先的方法形式都在悄然改变,但鸿山地区的百姓却一直沿用着最古老的祭奠方式,用青白三馅团子供祭祖先。

  推酥麦饼

  吴地俗语:“八月半,糖馅麦饼镬里熯 ”。中秋节(八月半)是我国四大传统节庆(春节、清明、端阳、中秋)之一,鸿山地区农村不仅有吃月饼的习俗,还有做麦饼的习惯。每年农历八月半前后,鸿山农村家家都要择日做麦饼。制作麦饼有特定的传统工艺。一是精选原料,取上白面粉,上等素油,各种馅料,一般有椒盐的咸揩素、白糖芝麻等。二是精细制作,三是文火烘 。一般农家因经济条件限制,大多做糖馅、芝麻馅麦饼。精细制作的麦饼黄灿灿,香喷喷,酥松可口。

  鸿山地区做麦饼吃麦饼的习俗要追溯到三千年前。那时泰伯为了顺从父意,让位于三弟季历而传至昌。偕二弟仲雍借采草药为父治病为名,南奔荆蛮。临行时,泰伯准备了大量的干粮,以备中途食用,其中就有推酥麦饼。泰伯来到荆蛮江南以后,为了取得当地先民的信任,就断发文身,入乡随俗,与先民们打成一片,并把余下干粮分给他们吃,当他们吃到酥松可口的推酥麦饼时,连连称赞。时值农历八月半,一轮明月当空,手捧麦饼示意团圆吉祥。后来泰伯把制作麦饼的工艺教给当地先民。自此,每年农历八月半,家家都要做麦饼吃麦饼,以示对泰伯的尊敬和纪念。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成为鸿山农村的一大传统。

  目前,鸿山镇为挖掘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选定数家生产麦饼的专业户,并在选料和制作工艺上加以指导改进。现在鸿山麦饼已打出品牌,以上乘的质量赢得了市场,颇受市民青睐,成为馈送亲友的节日礼品。

  吴地山歌

  吴歌,最初称为吴歈,是早在商末周初时就产生于我国太湖流域吴地的民间歌谣。它是吴地先民在劳作时、休闲时吟唱的,在春秋时期的吴国得到很大的发展,并与越国的民间歌谣相媲美,称为“吴歈越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宋玉在其楚辞《招魂》中曾云:“吴歈蔡讴,奏大吕些。”南宋学者朱熹注曰:“吴蔡,国名也,歈讴,皆歌也。大吕,律名。”由此可见,吴歈即是吴歌。战国时期已流传到楚国,与优美动听的“蔡讴”相提并论,称为“吴歈蔡讴”,用黄钟大吕来伴奏。

  吴歌演唱形式颇多,有独唱,有领唱合唱,有对唱(俗称对山歌)。吴歌演唱内容十分丰富,有抒发感情的、有唱花名的、有唱人物的、有唱世态炎凉、劝人为善的、有表达爱情的等等。如常见的吴歌有《廿四节气歌》《十二月花名》《花名古人歌》《看灯山歌》《十张台子》《十双鞋子》《孟美女过关》等。表达爱情的吴歌大都是即时起兴编成的,还有朱海容老先生整理的长篇叙事吴歌《沈七哥》等。吴歌唱腔风格较多,经过几千年的时代传唱,至明清时期,吴歌的演唱风格已逐步趋向成熟,有一定的定式。吴歌演唱琅琅上口,高亢嘹亮;旋律优美,悦耳动听;内容丰富,引人入胜。

  吴歌的传承大都是历代传唱,在传唱中不断完善、提高,很少有人记录传世,至明清时期,方有手抄本。因吴歌被官府认为是“下里巴人”,所以正式出版的吴歌版本极少。吴歌因其通俗易懂,好学易记,深受吴地百姓的喜爱,故而代代相传,成为吴地鸿山地区的一大特色。

  鸿山祭祖

  相传吴地始祖吴泰伯殁后,葬于梅里东北九里许的铁山。下葬之日(农历三月初三),四乡八村万人空巷,蜂拥至铁山西麓,为其祭奠,哭声震天。因泰伯生前德行高尚,人们都采集白花献给泰伯,山丘田野里的白花都被采集一空。采不到白花的人们想到泰伯生前酷爱种麻,就把苎麻皮束在腰间,表示对泰伯的哀悼。下葬之时,万民跪拜,哭送泰伯,盛况空前,悲壮之场面惊天地,泣鬼神。从此,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地方官员,四乡百姓,吴氏宗亲都集聚鸿山,祭奠泰伯。明朝前,祭祖活动前后七天。明朝时改为三天,日期不是农历三月初三,而是清明节。鸿山祭祖这一习俗,几千年来一直沿袭至今。每年清明,鸿山西麓泰伯墓阙,人山人海,人流如潮,接踵摩肩。商家、小贩云集,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走江湖的杂耍班子、“小热昏”、江湖郎中、算命卜相者不约而至,各显神通招揽生意。各地民间艺人纷纷前来献艺,舞龙的、舞狮的、捏泥人的、变戏法的、踩高翘的、唱吴歌的……千百年来形成一大习俗。鸿山附近的老百姓把清明节当作全年最大的节日,是日家家杀鸡打鸭,蒸糕做团子,盛情招待亲朋好友,慢慢地把春节招待亲友的习俗放到清明节了。人们都说清明节到鸿山,走错人家都会受到盛情款待的。

  2006年4月10日首届中国(无锡)吴文化节开幕式在泰伯广场隆重举行,自此每年4月10日在泰伯广场召开吴文化节开幕式已成惯例。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