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4版:柒纵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6年7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一个城市社区和一个贵州山村的
十年之约
  南京翠竹园小区的业主自发与贵州小山村高芒定下对点帮扶“十年之约”,希望通过十年时间,改变高芒的面貌。两地孩子也在互访中结下深厚情谊
  吴楠和即将前往高芒村的孩子一起整理捐助物资
  义工老师给孩子们带来一系列课程和活动
  简陋的操场上,孩子们踢起了友谊赛
  小伙伴们手拉手肩并肩共同成长

  在南京雨花台区花神湖畔,有一个翠竹园社区。社区里不仅有居委会、业委会、物业,还有业主自发成立的互助会。他们通过成立网球俱乐部等体育娱乐组织,将原先互不相识、“老死不相往来”的业主吸引出来,彼此熟识,建立亲密的“邻里友谊”。最近几年,还承担起社会公益项目,定点资助贵州高芒村:双年组织业主带着孩子去贫穷山村捐资捐物,进行设计改造;单年再把当地孩子邀请来南京,同吃同住。为此,还制定了一套十年帮扶计划。日前,现代快报记者赶在业主和孩子们再次启程前往高芒村前,走进这个城市社区,分享他们的城市社区建设构想以及公益故事。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俞月花/文 施向辉/摄

  年薪百万建筑师

  辞职专注社区互助

  15日上午,现代快报记者来到南京翠竹园社区互助会位于社区服务中心三楼的办公地点,这里的老人和孩子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忙着自己的兴趣爱好。老人们坐在书架旁安静地看书,里间,“小小建筑师”们正在讨论对小区废旧露台的改造工程……

  这里的负责人叫吴楠,人称阿甘,是翠竹园小区的业主。

  吴楠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曾经是名年薪50万到100万的建筑设计师,今年3月,他已经正式辞去工作,专心来做社区互助会的理事长。事情很多,暂时也没有收入。不仅如此,他前期在互助会的成立,以及办公地点装修等方面,个人还投入了100多万元。

  为什么付出这么多来做这项工作?吴楠说,在他看来,这很有价值,是兴趣使然。“我们不能只关注自身,而不关注身边其他人。如果以后每个人都缩回家里做自己的事情,那将是一个冷漠的社会。”

  在他看来,社区互助会的事业很重要,需要有人出来做。“一个人对于物质的需求不应太强烈。一个人包括一个家庭的成长,给孩子创造环境的财富远远大于我们挣的钱。”

  吴楠告诉记者,城市的发展,小区不断壮大,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却感觉彼此之间的陌生。“不像我们小时候在农村那样,挨家挨户去串门。城市邻里间,很多甚至老死不相往来。”他说,社区是社会生活中最小又最生动的细胞。背后是很多个家庭和成员。大家走出小家庭,到社区里来参与体育、娱乐活动,有了沟通和交流,就建立起了彼此间的信任和关系。

  2009年,爱好打网球的他,在社区发起成立了网球俱乐部。一年下来,会员就有300多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社区网球俱乐部。吴楠想,一个网球俱乐部并不足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多重需求。2010年,他又和热心的业主志愿者们一起成立了30多个社团组织。当年10月,将这些社团组织整合成立了社区公益组织“翠竹园社区互助会”。

  现在,翠竹园社区有明志书屋、小小建筑师、乒乓球室、无敌少儿团、心灵氧吧等80多个俱乐部组织。吴楠给记者看他手机上的竹园微信群,总共有73个之多。“现在组织什么活动,直接联系这些群的领袖就可以,很方便。”

  社区互助在升级:

  从娱乐运动到公益慈善

  社区的各种社团组织,让业主们走到一起,加强了彼此间感情和信任。他们也从最初的组织娱乐运动为主,开始思考组织更有意义的公益性活动。而帮扶高芒村是翠竹园社区互助会规划的九大项目之一。

  高芒,贵州黔东南州从江县境内的一个小村庄。位于翠里瑶族壮族乡西部,年人均纯收入1575元。2002年才通上电。吴楠说,与高芒村的对接,是受到东大支教团学生的感染。“他们大概从2010年左右开始到高芒进行暑期支教计划。每次去都是20到25天。我是东大的校友,被这些学弟学妹的举动所感染。”

  2012年6月,吴楠和业主志愿者老果妈、耀文妈作为先头调研团队对高芒小学进行了初步调研,对当地的交通、教育、校舍、师资、住宿、医疗以及生活情况等一一作了了解。

  “我们在那儿看到,很多人家可以说家徒四壁,孩子上学就穿着一双拖鞋,运动时甚至是光脚。我们回来就计划着给每个孩子一双运动鞋,没想到三四天就募捐满额。又在社区内发起募捐书包、文具、T恤,以及在每个班级建一个图书室的资金。”

  短短半个多月,300多人次的捐赠,2万多元现金,300多件T恤,2000多册图书,150双运动鞋,135套文具及书包、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毽子等体育用品,打包成17箱捐赠物资发往高芒。

  首次高芒之行

  离别时依依不舍

  2012年的暑假,14个孩子、21个大人带着沉甸甸的400多公斤的物资,经过3小时飞机、7小时公交和4小时山路,终于抵达高芒。

  孩子们一下车就跟当地的孩子打成一片。随后,14家人被分派到当地7个家庭,进去以后很多人都惊呆了。“没有卫生间,从地上生个火就烧饭了。老乡们殷勤地把他们自己住的房间让给大家,房子里没有窗户。幸亏

  前期调研过,每家都带了帐篷和睡袋。就这样,伴着漫天的星光,硬硬的地板,睡了醒了,醒了睡了。”

  第二天早上7点集合搬运物资,一到教室,村里的孩子们就主动帮大家搬,很快发放完毕。孩子们一起玩耍,嬉戏,爬山,跑步,打球,游泳,下地,抓鱼。大人和村民们一起做饭,同吃同住。“感觉像亲人一样。”

  接下来的支教,小小建筑师、昆虫课、科学课、爱心课、思维课、网络课、足球网球课、手工课……翠竹园社区互助会带去的义工老师和东大支教团的学生一起给两地孩子们带来一系列课程和活动。因为当地蔬菜少,前去的妈妈们还从猪草中找南瓜藤和山芋藤,给大家炒菜吃。“日子有苦也有甜。”

  吴楠说,那次去最得意的一件事是带了照片打印机。“村里没有几家有全家福照片,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照过相,我们给老乡拍了照片打印出来,他们非常开心。我们每个家庭都和老乡们打成一片,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且约他们的孩子来年到南京来互访。”

  八天时间很快就结束了。离别时分,孩子们抱成一团。痛哭流涕,依依惜别。由于下雨,原来的山路已经没有车子来接,大家选择了徒步,每个孩子胸前都挂满了老乡们送的喜蛋和粽子。“我们房东的孩子小碗还一路陪我们走了三个小时的山路。一直到分手的一刻。”

  一个社区和一个乡村

  定下“十年之约”

  那次回来后,吴楠总想着还能为高芒做些什么。于是,他和高芒小学的两位老师讨论了一个长期帮扶计划。“希望我们是一个立体的帮扶,而不是简单的支教,目的是通过5至10年的社区对村庄的点对点帮扶,让高芒摆脱贫困的面貌,让孩子们走出来,带回去。”

  这个计划包括饮水计划、围墙计划、校舍增建计划、 十年村庄规划等。另外,针对助学计划,每年都会给当地捐赠校服、运动鞋、文具、运动器材等等。

  还有一份共同成长计划,让两地孩子互访,相互取长补短。2013年高芒孩子来南京后,2014年,他们又组织了一批爱心业主带着孩子去当地。去年,高芒的十多名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南京,和他们同吃同住。“这几年,每年春季,我们都要在社区开展图书和春秋装的募集,10月进行冬衣的募集,有效利用零散物资帮扶贫困山区15岁以下的孩子。图书每年500册,保证不断地增补适合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图书。”

  在校舍改造计划上,增建面积300平方米,预计建设费50万元。吴楠说,他们今年计划7月23日去高芒时设计好图纸,下半年筹备募捐,估计明年能搞定。

  高芒村多年来只出过一个大学生,当地很多孩子读完初中就外出打工。翠竹园社区互助会针对高芒村的优秀学生实施奖学培育计划。“对每个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生进行全面帮扶,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用学到的知识改变贫困现状。”吴楠欣喜地告诉记者,今年高考,新增加了5名大学生,其中一名分数已经达到了当地本二分数线,4个学生考上了专科。

  “这些孩子有好几个都报考了幼师,至少3个孩子说以后大学毕业了要回到山村奉献。”吴楠表示,将来如果有高芒村的学生考到南京,翠竹园的业主们就是他们在南京的亲人。“我们会给这些高芒的孩子提供就业机会。他们也可以到我们互助会来实习,我们给大家发工资。”

  吴楠说,他希望和社区业主们一起,协同各方面力量,全方位立体帮扶高芒村,“10年内改变山区的贫困面貌。”

  城里孩子向往

  高芒的蓝天和繁星

  即将升入初中的吴雨宸在小学二年级和四年级时分别去过一次高芒。她说,高芒和南京相比,给她最大的触动是,那里的天空蔚蓝。晚上满天的繁星是南京很难见到的。

  “我去的时候,住在一个姓碗的小女孩家里。他们家吃饭的时候不能把筷子搁在碗上。”小姑娘回忆说,当地的女孩很能吃苦。“她很瘦弱,有一次上山,她挑了一个比她体重还要重很多的东西。我爸妈试了下都觉得很难挑起来。”

  小姑娘说,尽管那里的条件不如南京,但是在高芒山村里和小伙伴们一起爬树、抓鱼,在很高的树干上荡秋千都令她十分向往。“他们都很天真可爱,在那里,我能感觉自己离大自然很近。”吴雨宸还说,从山村回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都觉得自己没有过不去的坎。

  今年即将去高芒的梁家楠告诉记者,他以前只是在报纸上看到那些很贫困的地区。“我想和那里的小朋友做朋友,看看有什么地方是我能帮到他们的。”听说了高芒的蓝天白云和夜晚的繁星,尤其是听说可以去那儿抓鱼爬树,梁家楠眼睛都亮了。

  2014年,程先生带着当时7岁的女儿粲粲一起去过高芒。今年,父女俩还准备再去一次。

  “印象最深刻的是从南京出发到贵州,然后从从江到高芒,因为下雨,小中巴陷入泥泞里,十几个爸爸用绳子一起拽车,让我感受到那种互助的力量。”

  他说,孩子们并不像大人想象的那样,会对相对艰苦的生活有畏惧心理。“当地人很知足,也很好客,小朋友去了,因为跟平时生活反差大,新鲜感比较强。”因为当地卫生条件比较差,孩子憋了好多天没去上厕所。

  女儿原来在家吃饭比较慢,而当地没有零食吃,吃饭就很香。“我们住的那户人家,有两个女孩,一个10岁,叫邓鲜花,她还有一个3岁左右的妹妹,营养都不好,看起来比较小。但是我发现孩子们跟父母相处,比城里更自然、更简单。家长对孩子没有太多期望。邓鲜花作业也比较少。早上不吃早饭就去学校了。下午5点钟放学后在外面唱歌踢球,一直到晚上7点才回到家。”因为没有学习压力,粲粲十分羡慕对方。“那里的孩子很懂事很自觉,回家就主动做家务,带妹妹生火做晚饭,样样干。”

  程先生还说,去年邓鲜花来到南京他们家住了几天。他们一家人带孩子在南京的景点转了转。“她有些拘束,但有自己的想法,也并没有羡慕我们这边的生活。倒是粲粲,时常会羡慕邓鲜花,羡慕他们作业少。”

  社

  区

  居委会现金助力

  社区公益事业

  翠竹园社区居委会负责人葛女士表示,在意见领袖的带动下,翠竹园社区互助会模式已经做得比较成熟。“我们社区建于2000年,2003年入住,共有居民3036户,8000多人。其中有来自24个国家的200多名外籍人士。社区根据自身特色,建立了‘四方联动机制’,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及互助会进行四方联动,每周固定时间,针对社区建设中遇到的大事、难事、急事,召开‘四方圆桌会议’,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在求同存异中寻找利益平衡点,研究解决方案。”

  对于互助会帮扶贵州高芒的公益活动,社区居委会今年又拿出1万元资金给予支持。葛女士说,自己虽然几个月前才调到这里,但社区留下了深厚的精神财富。她高兴地指着墙上的荣誉证书说,去年社区还获得了由民政部颁发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专

  家

  社区自发组织

  点对点帮扶

  更有生命力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社区治理的朱力教授认为,翠竹园社区的模式很有生命力。

  “互助会组织,根据业主自身需要而自发产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实际困难。没有钱就想办法找钱,没有地方就想办法找地方。所以它是有生命力,能持久的。”朱力说,翠竹园社区互助会从刚成立时以娱乐性运动性为主,拓展到今天开始公益性活动,帮扶贫困山区的孩子。“这种由一个社区帮助另外一个社区或者山村的点对点模式,表示它正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朱力表示,一个组织由个人兴趣爱好变成社会责任,就有了社会价值,提升了意义。如果未来的社区,都能像翠竹园社区这样,互动交流,守望相助,那么就有了天然沟通的便利性,让大家在互联网时代,都可以有互相之间的联系、交流。而因为业主们从事不同的行业,在互动交流中,也会促进彼此的互帮互助。这是人类关系中一个良性循环的结构。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