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关系”这个字眼,似乎意味着一张看不见的能力网。在资本市场,这个最能体现人情世故、利益得失的场所,“关系”的重要性更无须过多赘言。在基金圈,虽然我们已经知道有不少基金经理来自北大、清华等名校,但基金经理的“校友关系”却鲜有人关注和研究。如果告诉你,校友人脉越广、关系越深的基金经理,他们的投资业绩会更高,你相信吗?
基金经理多毕业于
北大、复旦等名校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发现,在107家有公募产品的基金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中,基金经理共有1355位,其中嘉实基金、华夏基金和南方基金位列前三。
对于基金经理,业内向来有“北大圈”、“复旦圈”和“清华圈”的说法。从有披露毕业院校的基金经理简历中可以看到,现任基金经理中,毕业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最多,分别达到63位、61位和53位。
其次,输送基金经理超过10位的院校,还包括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其中,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输送基金经理的数量超20位。
为什么基金经理总是扎堆上述名校呢?如果从基金公司的角度来看,可以说,他们非常热衷于从上述名校挑选未来的基金经理。每年的校园招聘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等热门院校,几乎都是各大基金公司校招的固定地点。
另外,上述名校的毕业生在选择时,确实也更倾向于大型基金公司。
有位上海财经大学的研究生向记者表示,刚毕业如果选择基金公司,可能待遇并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主要还是看平台;即使刚开始待遇没有预期那么好,但也会更倾向于大型基金公司。
校友关系
影响基金收益率
其实在各大名校间,我们常可以从各种互相“叫板”中,感受到“谁也不服谁”的气氛,“校友关系”的凝聚力可能仅次于“战友关系”。既然基金圈也存在浓厚的校友情,那么这份校友情的作用力都体现在哪里?
在2015年10月的《经济学(季刊)》中,来自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和该校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申宇、赵静梅、何欣等人,从我国沪深股市2005年~2013年上市公司高管、基金经理的简历中,手工整理了校友关系信息,并进行校友关系网络与基金业绩的研究。
他们选择市场上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股票型开放式基金为研究对象,剔除指数基金和QDII基金,涵盖2005年~2013年的基金数据,且要求样本基金至少有24个月以上历史净值数据。
研究发现,校友关系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为基金带来了正向的业绩提升。如果是直接校友关系,不管是认识更多的直接校友,还是与直接校友关系很深,都能为基金带来超额收益。以风险调整收益率为例,校友关系广度最高的基金组合每年获得的收益率,比校友关系广度最低的基金组合高11.37%;校友关系深度最高的基金组合每年获得的收益率,比校友关系深度最低的基金组合高9.12%。不过他们也指出,上述效应仅在直接校友关系中存在,间接校友关系不能带来超额收益率。
经历相似
则风格相近
记者注意到,在经历相似的基金经理中,他们的管理风格和资产配置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以基金经理彭一博和王怡欢为例,两位均为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前者2008年7月加入华夏基金,后者2004年6月加入华夏基金,也曾任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
如今,彭一博已从华夏基金转投泰康资产,任泰康新回报灵活配置混合、泰康安泰回报混合及泰康沪港深精选混合的基金经理。王怡欢则在华夏基金担任华夏蓝筹混合、华夏回报混合和华夏回报二号混合的基金经理。
最直观的是,从管理基金的名称就可看出许多相似性,“回报”成了这几只基金的关键词。再从这几只基金的持仓情况来看,虽然前十大重仓股并没有重合,但持股风格还是有相似的地方。比如泰康新回报灵活配置混合持有双汇发展、涪陵榨菜、森马服饰和贵州茅台等消费个股;而华夏回报混合A、华夏回报二号混合则持有东阿阿胶、老凤祥、海澜之家和老板电器等消费股。
值得注意的是,南方基金的基金经理李璇和吴剑毅,都是清华大学金融学硕士,前者2007年加入南方基金,后者则是2009年7月加入,都主要管理与固收相关的基金产品。李璇管理的是南方润元、南方金利、南方稳利和南方多利等产品;吴剑毅管理的则是南方利安、南方顺达、南方顺康和南方利达等多只基金。
据《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