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守望与担当——扬州文化名人访谈录》新书和纪录片DVD首发式,在扬州国展中心书香扬州馆举行。书中收录了30位当代扬州文化名人的访谈文字,堪称一部当代扬州文化的“口述史”。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锴竑在致辞时表示,江苏书展正在扬州举办,书展所带来的文化策应力,彻底激活了一座古城的文化原动力,“整个扬州城呈现出一片浓浓书香,飘满文化气息。”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韩秋 臧晓松
堪称一部当代扬州文化的口述史
昨天上午9时,在扬州国展中心书香扬州馆,《守望与担当——扬州文化名人访谈录》新书和纪录片DVD首发式正式举行。
“在江苏书展精彩纷呈的众多活动中,也许我们的这场首发式不是规模最大最热闹的一场,但肯定是最独特、最厚重、最令人敬畏的一场。”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锴竑表示,这本书和纪录片中介绍的30位文化名人,都是当代扬州的名家大师,是在学术研究、文化艺术、扬州工艺等领域的代表性人物。
“扬州文化名人访谈录,是一部活生生的当代扬州文化的 口述史,是传之后世,留于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也是这个城市珍贵的文化记忆。”他说。
现代快报记者从出版此书的广陵书社了解到,全书40余万字,另选配图片272幅。随书附赠配套光盘,内含六张光碟,收录30位文化名人作客《扬州名人访谈录》电视节目的精彩视频,汇集访谈精华,具有珍贵影像资料留存价值。
据介绍,这些名人档案将作为扬州城珍贵的文化财富永远珍藏于扬州市档案馆。
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撰写序言
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为该书撰写了“薪火传承,砥砺前行”的序言。“文化是扬州最厚重的资源和最亮丽的名片。”谢正义在序言中说,扬州学派、扬州画派、扬州评话、扬州戏曲、扬州工艺、扬派盆景、广陵琴派、点半印刷、淮扬美食等等,均在中国文化领域独树一帜,“无论是扬州城,还是扬州人,都散发着一股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和独特气质。厚重的历史文化,既是扬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资源富矿,也是扬州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对于扬州而言,文化是我们这座城市的根和魂,也是扬州人的底气和自信所在”,陈锴竑表示,实施这项文化工程,为当代文化名人立传,是扬州市委、市政府发掘扬州优秀传统文化,以优秀地域文化为丰厚土壤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手笔;也是扬州市委、市政府尊重历史、敬畏文化,为扬州文化未来的发展留下精神气质、留下内涵神韵、留下思索探求的重要手笔;更是扬州的城市管理者对人文情怀与精神家园的呵护与构建,对文脉传承与文化建设的责任与良心,“这也是守望与担当。”
演员高亚麟:到扬州才明白守望的意义
在首发式现场,入选新书的扬州文化名人赵昌智表示,作为文化研究者,接下来自己不仅要加强研究,还要进一步“孵化”历史文化遗产。
扬剧名家汪琴表示,自己从事扬剧工作已经60年,“没有扬剧,就没有自己的今天。今天扬剧人才辈出,希望市政府能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希望扬剧人不断创新。”扬州知名学者韦明铧则用“光荣、付出、感恩”来形容自己入选的感受。
此外,深受大家喜欢的著名演员高亚麟也受邀出席首发式,并获聘“扬州运河古城保护公益宣传大使”。他表示,今后将为扬州的运河、古城保护,为扬州文化建设鼓与呼。
高亚麟还和大家分享来扬州之后的感受,“没想到扬州的古城保护和规划做得这么好,充分展现了人文情怀。”
高亚麟表示,到了扬州,他才明白了守望和传承的意义,“这套《扬州文化名人访谈录》,名字就很好,以前我们是怕挨饿,现在我们更怕挨骂,没文化就会挨骂,如今更多的是传承。”
莫砺锋:
想穿越回北宋,做苏东坡的志愿者
昨天上午,在江苏书展设立的全民大讲堂,书香江苏形象大使、著名学者、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以“传统文化与经典阅读”为题,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演讲。演讲可以用精彩纷呈来形容,而会场的座无虚席,也说明了读者对莫砺锋的充分尊重和认可。莫砺锋认为,《论语》并不像有人在百家讲坛上说的那样,是一本让生活更愉快的书,而是一本让人生活得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的书。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倪宁宁/文 施向辉/摄
读经典
从本民族经典读起
莫砺锋的演讲从文化谈起。他介绍说,世界上有关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而他认为最重要的三种文化是:制度文化、器物文化,以及观念文化。“很显然,就传统文化而言,制度文化已经过时,器物文化也已经不适用,而具有正确价值观,也就是正能量的观念文化是需要我们学习和继承的。”莫砺锋说,而观念文化恰恰保留在传统经典著作当中。
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其实就是阅读传统经典著作,莫砺锋表示,文化是有民族性的,传统文化更是民族的。“我们提倡的读经典,就是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
什么是经典
卡尔维诺有两个定义
什么样的书才是经典呢?莫砺锋介绍说美国有两本介绍经典的书,很具权威性——《西方正典》和《伟大的书》,但中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书。
莫砺锋说,中国的大学有一个特点就是学科专业化,很少出现跨学科的学者,“比如,唐诗宋词属于中文系,而《论语》《大学》等就放在了哲学系,而经典的范围是很广的,所以没有人能写出来。”
虽然莫砺锋自谦自己也写不出来,但是他还是向现场的读者提供了经典的两个标准。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为经典下了14条定义。莫砺锋选择了其中两条。一是,经典就是重读也像初读一样带来发现的书;二是,即使初读也好像是重温的书。莫砺锋介绍说,他自己找到的第一本经典是《论语》,而它非常符合卡尔维诺关于经典的那两条定义。
“有人讲《论语》,说它是一本让生活更愉快的书,而我认为《论语》是一本让人生活得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的书。”
自推经典
愿做苏东坡的志愿者
莫砺锋在古典诗歌的研究上有很高造诣,他在演讲中,向读者推荐了他心目中的经典。
在莫砺锋看来,中国历史上有6位诗人的作品具有经典价值,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当下有着巨大的启发作用。他们分别是,烈士屈原、隐士陶渊明、豪士李白、儒士杜甫、居士苏东坡、侠士辛弃疾。“6人诗风不一样,经历也不一样,但他们的精神不会变。”
莫砺锋尤其钦佩苏东坡,对他的为人和风骨赞叹不已。莫砺锋读苏东坡的作品,一是为他的不幸遭遇伤心,同时也感到遗憾。“我恨不能穿越回北宋,帮助苏东坡去种植水稻。”
莫砺锋曾做过十年知青,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与土地打交道”,是一个过硬的水稻种植专家。
徐小跃:
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先要认识国学
昨天,南京图书馆馆长、南大中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徐小跃在扬州图书馆开讲,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
“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认识中国国学。”徐小跃说,国学是国故之学的简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学入手,是我们学习认识传统文化的捷径。”他介绍说,在古代,古人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集中放在了四个“地方”:一是收录儒家最重要经典的“经部”,如十三经;二是收录史书文献的“史部”,如《史记》《资治通鉴》;三是收录各时期思想家著作的“子部”,如老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大家的著作;四是收录各类文学典籍的“集部”,如汉赋、唐诗、宋词等。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臧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