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江苏书展首次推选曹文轩、刘东、格非为“2016江苏致敬作家”,昨天三位作家在扬州接受了这个奖项。
曹文轩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刘东“译百家书,成一家言”,格非是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三人涉足领域不同,精修方向各异。但他们也有相同点:他们都是成就极高的作家,他们都有一代学人的担当,他们现在都远离故土,但他们都觉得,自己从未离开家乡。
现代快报邀请著名作家祁智担当嘉宾,与他们三位一起激扬文字,激荡观点,畅谈文学与家乡。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贾磊 陈曦 鹿伟 韩秋
格非:
是时代让我成为了“先锋”
祁智:在上世纪80年代初,如果没有出现先锋派,中国的文坛就缺了很大一块,今天我们向作家致敬,向格非老师致敬,也是向格非老师这一派的作家致敬。我对格非老师的评价是两个字,他一直很“纠结”,他一直对自己的叙述方式,包括他的语言、营造的东西很纠结。我想问的是:你作为一名正统教育出身的作家,为什么会以先锋的面貌出现在舞台上?
格非:每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的问题。我觉得这个时代本身也会向它的作者,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是1981年开始读书,进校的时候,正好赶上中国社会开始自我意识的苏醒,大量西方的东西传入中国,当时每过一段时间,可能几个月,或者是半年,中国的文学艺术,包括思想都会出现一些特别重要的变化,那时候的变化以月来计算,非常快,我身在其中,不可能不受到影响,这种影响会在文学上产生非常特殊的表现,不光是我一个,像我的同行,余华、苏童这样一些作家,都是受现代主义影响非常大,这是我们走到现在这样的原因,这不是我们的选择,而是时代的选择。
家乡之于格非
“离开故乡的那一天,才开始认识故乡”
首先我想说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故乡,故乡是对于漂泊的人,那些远离的人才有,我相信我奶奶没有故乡,因为永远在村子里面不出去。我从16岁离开老家江苏去上海,然后去了北京。我在上海生活了20年,去北京的时候,上海好像也成了我的故乡,所以概念很复杂,不能简单地看。
不是说16岁离开了故乡,对故乡的认识就剩下回忆。恰恰相反,我离开故乡的那一天,才开始认识故乡,你在老家,人家问你,老家有什么特点,我可能不知道,但是当我从江苏到了上海,上海的东西和镇江不一样,我是离开了家乡开始认识了家乡。一直到最近我写《望春风》,写这个作品有一个非常大的动机,我刚好面临故乡在拆迁,再次促使我对故乡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没有赶上拆迁,可能不会写《望春风》,我会对它的消失有一个切肤之痛。
我非常感谢我的家乡,我对曹老师说的话非常赞同,我们所有的智慧、资源,都来自于它。我相信故乡赐予我们的,是永恒的,是不会衰竭的。
曹文轩:
我的文学观非常傲慢
祁智:曹老师对我的作品影响也很大。正是读了曹老师的文学作品,我才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我给曹文轩老师的评价是“沉迷”。
我想问曹文轩老师的是:你一直沉迷《草房子》,一种美的东西、一种悲悯的情怀。我想问曹文轩老师,你只要不出手,出手就代表你的追求、思考的成熟,我想问曹老师,是什么样的东西支撑你这一点?
曹文轩:其实每个人的创作道路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美学兴趣都大相径庭,像格非先生,我们在文学创作上差别特别大,他可能在一段时间更倾向于现代主义,可我更倾向于古典主义。我毫不掩饰对17、18、19、20世纪初文学的倾向,在我的作品里面,虽然不是真正的古典主义,但这是我的倾向,我可能沉湎其中。我的文学观非常傲慢,我认为文学是这样,然后我就会走下去。
我觉得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创造自己的文学,我的文学创作大概就是这样,变化来,变化去,大家可以看到,我的每一部作品都不一样,但仔细看,依然打着我最基本的文学烙印,这些书一直是我的孩子。
家乡之于曹文轩
“我对这块土地感恩不尽”
如果离开江苏我会有今天?我会坐在这里面对媒体发表各种各样的看法?不可能。我所取得的成就,是江苏所特有的土地,给我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写作资源,征服了读者,征服了安徒生评奖委员会的委员们。没有这个资源,我的产出不可能是这样。现在回过头看,我的作品所有的属于我的特质,仔细考察,都是因为江苏盐城特有的地方,比如说水。我是在水边长大的人,出门走三里地过五座桥,那么多的故事,都是在水面上发生。我的作品里面所谓的纯净、干净等品质,都是和水有关,因为一个在河边长大的人是特别容易清洁的,所以从那个地方离开之后,我走到哪个地方都是特别爱干净的人。比如说在海南整天出汗,但一进到宾馆,所有团里的团员,大概没有一个比我更快地洗澡,越干净越好,这也带到整个文字世界里面。
还是那句话,这个地方培养了我特有的情感以及情感表达方式,培养了我特有的美学境界,给我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故事,这只可能发生在江苏盐城这个地方,所以我对这块土地感恩不尽。
刘东:
现在是成一家言的时候
祁智:我知道你和江苏的合作,已经有将近30年,所以我给刘东老师的评价,仍然是两个字,那就是“固执”,不仅固执地和出版社合作,不仅仅是把国学的东西介绍给大家,更多的是把国外对中国的评论、评价的作品引进到国内,一年一年下来,我想请问刘东老师:你是什么时候触发你有这样的想法?
刘东:其实我和南京的关系不止30年,我就是南京大学毕业的,第一本书《西方的丑学》就是在南大宿舍里写的。
我们这一代人命最苦,是从文化的废墟里面走过来,旧书都烧了,洋书进不来,因此只能因陋就简,我固执的不是一件事情,写书或者译书,而是固执地给我们找到更高的基础,“译百家书,成一家言”的基础,知道古人知道什么,又知道外国人知道什么。
我编的书太多,现在是成一家言的时候,一定要和西方的大师、中国古代的思想者比肩,这样才能对得起我们的子孙。
家乡之于刘东
“我没有片刻离开江苏”
我是江苏人,因为你刚才说,从某种意义说,我没有片刻离开江苏,因为我先是在徐州长大,考大学到了南京,再后来又到浙大工作,在浙大最大的向往是调回南大,后来又去了北京。
有这么多书回馈到江苏,是因为江苏人懂,其实江苏的出版人有一个非常好的优点,第一是懂书,第二他们特别有耐力,我和江苏人民出版社的老总,前后有五六任了吧,每个人的性格都非常的温润,整个出版社都是我的好朋友,这里就是书香的地方,我把书放在这里,也是放对了,从那么小的一本本书,变成一大传统,一个是海外研究中国的丛书。这里首先有亲情在,也有江苏人的文化底蕴在,上上下下喜欢书的精神,否则不可能坚持这么久。
结语
他们把对故乡的情感
变成了行动
祁智:刘东老师认为从来没有离开故乡,曹文轩老师认为自己没有乡愁,格非老师也认为故乡从未远去。他们对故乡的情感是一样的,他们把对故乡的情感变成了行动,刘东老师和江苏人民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合作,曹文轩老师和江苏少儿出版社合作,格非老师和江苏译林出版社合作。今天向三位作家致敬,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成就,也是向这三位作家对故乡所做的贡献,表达江苏人民、故乡人民对他们的敬意。刚才都是我说的,三位老师有没有想说的?
曹文轩:一个人走得再远,也不可能走出故乡的氛围。
格非:我想引用马尔克斯的一句话,离故乡越远,就是离她越近。
刘东:无论我走多远,故乡都有一根像风筝的线牵着我。
花絮
一场并不张扬的专访
变成了群访
直播开始之前,几十家媒体不知从哪里得到现代快报组织这场对话的消息,提前一个多小时守候在二楼贵宾厅,等候大咖驾临。一场并没有事先张扬的专访变成了群访。面对媒体的热情,祁智不得不增设了最后一个环节:记者提问。由于时间已晚,三位老师长途跋涉非常辛苦,第二天又有密集活动,限定针对每人只能问一个问题。
记者:请问你对现代人的阅读有什么建议?
曹文轩:许多家长问我:我们家小孩的作文写不好怎么办?我希望中国的孩子,去看短篇,因为短篇非常的讲究。短篇可以帮助小孩提高作文的写作能力。
记者:您是先锋派作家,但近年转向传统和写实,请问如何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
格非: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汉字不除中国必亡。我觉得这不是鲁迅一个人的问题,在某一个时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我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也是西方论者,对西方的东西非常的崇拜,慢慢发现不对,你开始重新读《史记》《左传》,是非常的伟大,我开始接触日本人对《史记》的看法,开始接触美国人对杜甫的看法,你知道的情况多了以后,你再下判断的时候,就会相对客观一些。
记者: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我们如何树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刘东:我在很多场合提过“再造传统”。我们要创造一个新的国家,要新民,但一旦我们想要创造新的,我们也要依靠一个旧有的体系去建,不可能全部打翻在地,如果把旧有的传统拿掉,就掉在地上。当然传统也有很多需要修正的地方。
现代快报记者专访“2016江苏书展致敬作家”
曹文轩:摘取诺奖要看天时地利人和
昨天上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现身南京,在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接受了现代快报记者的专访,聊新书、聊写作,还聊起读者们最为关心的冲击诺奖的话题。很多网友通过ZAKER客户端 “快快南京”和“书香江苏在线-全民阅读平台”观看了这场精彩的专访,并实时参与了跟曹文轩老师的提问互动。接下来的书展期间,我们还将推出多场与作家大咖的直播互动,敬请期待。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倪宁宁 郑文静
谈获奖
荣誉太多了
想让一些给别人
曹文轩,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2016年4月4日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摘得安徒生奖,成为中国首次摘得此项荣誉的儿童文学作家。
现代快报:安徒生奖是对曹老师现阶段文学创作的肯定,诺奖会不会成为你的下一个目标?
曹文轩:得奖这个事情非常的复杂,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又带有很大的偶尔性,不是想有就有。奖的分量实在太重,中国人从来没有获得过。对得奖与否,我一直是非常冷静地看待。
现代快报:曹老师晚上要赶到扬州参加江苏书展,又是去领奖。
曹文轩:我最近不断地领奖,得的荣誉太多了,我已经主动跟相关部门建议,可以把一些荣誉让给别人。
谈文学
别拿我们跟全世界比
现代快报:您曾多次强调,中国很多作品都很优秀,绝对是国际水准。
曹文轩:我曾经许多次讲过,中国要感谢莫言,因为莫言的获奖告诉国人,不要再贬低自己,我们最好的水准就是国际水准,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个尺度。你说一流的就是一流的,你说不是就不是,我如何信服你,没有办法,所以必须得一个国际大奖。
现代快报:但是如今很多读者,特别是家长,觉得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如外国作品。
曹文轩:不能拿一个国家的儿童文学和全世界引入出版到中国来的优秀儿童文学做对比,这个对比方法不对。要比,可以单独比,我们可以和韩国比、日本比。我觉得我们的儿童文学一点都不比日本差。我们没必要把全世界最优秀的作品罗列到一起,和中国的儿童文学相比。
现代快报:安奖之后您的最新长篇《蜻蜓眼》也是交给了家乡的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评价很高。你有没有下一部作品的规划?
曹文轩:4月9号回到北京时,我曾打算把所有的媒体采访用一周时间全部处理掉,然后进行新一部长篇小说的写作,完成后,8月去新西兰领安徒生奖。然而事情多到难以想象,我根本没法动笔。现在这个长篇只是在我的笔记本上有提纲,我将会带着《蜻蜓眼》去新西兰参加颁奖大会,左手拿着精装本,右手拿着平装本。
格非:人需要不断重返故乡
昨天下午,著名作家格非来到现代快报设在南京的网络直播室,接受现代快报记者的专访。
格非曾是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主将之一,进入新世纪后,他的作品变得更加开阔和接地气,小说“江南三部曲”去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此次,他从北京南下江苏,是为了参加今天在扬州开幕的第六届江苏书展。他是带着最新长篇小说《望春风》来到江苏的。
因为创作成绩卓著,出生在镇江的格非,是本届江苏书展特别嘉奖的三位“2016江苏致敬作家”之一。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贾磊
谈《望春风》
人需要不断地返乡
现代快报:《望春风》是您继“江南三部曲”之后出版的最新作品,您是出于什么考虑写这本书的?据说三部曲写完之后,你曾经说不再涉猎乡村题材了。
格非:这源于我的一次返乡的经历。其实我老家的房子已经拆掉了,家人都搬到了镇上,但我想回去看看,这一次,对我的刺激非常大。在我的印象里,家乡应该是建了很多高楼,有很多新的设施的,但我前年三四月份跟母亲、父亲、弟弟一起去之后发现,村庄似乎还是原来的样子,被拆后的废墟上,草变得更高,树变得很大了。这种景象深深地触动了我。于是我开始构思和写作这部作品,前后差不多用了一年时间。
现代快报:这部小说的内容从1957年写到了2007年,算是一部乡村的传记?
格非:也不是,要是写村庄的传记,就不是这样的写法了。我个人也没有这样的意图,人其实要不断地返回老家。我离开家乡,16岁到现在,已经30多年,这个过程里面会不断地返回故乡,每年回去看一两次父母,故乡都在不断地变,我觉得,总有一天我回到家,故乡没有了。我通过记忆可以复现出来故乡,有河,有坟,但这些被推平后,连记忆都不确定了。有没有故乡,对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人只有到了故乡,有回到故乡的可能,才会觉得舒适。
谈网络文学
它们和传统文学
完全不一样
现代快报:当下网络文学非常强劲,它是文学里面的一块,还是和传统意义上的纯文学完全不一样?
格非:网络文学概念非常复杂。当然传统作家也会在网络上有作品,但是你如果指的是在网站上创作的文学作品,在网站上有大量的反馈,不断和读者互动,就像唐家三少那样的作品,那么这类文学跟传统文学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给网络作家们上过一次课,他们当中每年能挣到100万的作家,一个班上就有10-20个。
通过鲁迅文学院的网络作家班,我认识了大量的网络作家,我和他们聊网络,谈如何写作,如何付稿费,这和我们想象的创作不一样,这个东西是新生事物,必须读者和作家形成互动,这和我们完全不同。我对他们没有多少了解,所以也就没有多少资格发言。
今天的年轻人和网络的关系非常频繁,包括我个人在内,每天用手机的时间非常多。所以,网络文学非常重要,因为这符合大家的习惯,我不太理解的是,网络文学写得都很长。很多人一写就是150万字,真是难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