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8版:人物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6年7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赵亚夫的大地梦
  昔日的戴庄白沙贫穷落后,如今,这里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网络图片,请作者联系我们领取稿费
  赵亚夫

  每天一早,这个75岁的老人便赶去了医生那儿,等待接受针灸治疗。

  事实上,除去吃饭睡觉,也只有这一刻的时间是属于赵亚夫自己的,当医生拔下最后一根银针后,赵亚夫就奔向了农田——要不是这个时常发作的腰疼病,这位副厅级的退休老干部的农夫生活滋润而有规律。

  在江苏镇江,赵亚夫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最早农民们把他看成是“推销化肥农药的骗子”,而现在却变成了口口相传的“赵亚夫叫种砖头我都种”的致富带头人,在句容曾经最穷的戴庄村,赵亚夫退休后挽起裤腿,愣是带着村民们把村集体经济从负数变成千万元身家,而他自己非但坚持不领一分钱,还自掏腰包补贴各种费用。

  55年来,赵亚夫深入农村一线,全身心为农民服务,以科技开拓出“农民共同富裕、农业生态高效、农村可持续发展”新路,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与责任担当。

  就在7月1日,这位老共产党员在北京召开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作为100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之一,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隆重表彰。

  “今年我75岁,回想起自己作为一名党员走过的一生,也许还担得起‘纯粹’二字。”在7月1日出版的《光明日报》上,赵亚夫自述说,“我最希望的是,当我用勤恳的工作为我的人生画下句号时,或许老百姓会竖着大拇指夸我一句:‘赵亚夫是一个纯粹的党员!’那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了。”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陶魏斌/文 路军/摄

  少年梦与家国梦

  年轻时候的赵亚夫从没想过自己会和农业、农村、农民打上一辈子的交道。这位少年郎最大的梦想是成为像鲁迅那样的人物,或者当一个记者。

  他在日记里抄录了很多自己的常州老乡——同时也是校友——瞿秋白的话,比如“如果人没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比如“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赵亚夫毫不犹豫地写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新闻系专业。不过,上个世纪50年代的政治风云并没有给这个胸怀壮志的年轻人太多机会,他最终成为了江苏新成立的宜兴农林学院的一名学生。

  你能想象这对赵亚夫来说,是多么沮丧的一件事,他的高中同学中,大多都考上了北京上海的学校,而他却只能去宜兴学农业,后来到了学校,好多考上了这个学校的人,都以各种理由退了学——一个城里人,谁都不想辛苦读了这么多书,最后却要去当一个农民。

  这是一个人生路的抉择,最后赵亚夫选择留了下来,并且决心要认真学“如何当一个农民”。

  现在回想起来,给赵亚夫精神力量的,是他之前阅读的大量的苏联文学作品,无论是《收获》还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书里的主人公们的意气风发和理想主义精神,都成为了赵亚夫人生的榜样支柱。

  另一件促使赵亚夫决定学好农林技术的事,是赵亚夫在学期刚开学时因为生病住院看到的场景。

  那时恰逢大饥荒年代,医院的走廊里、病床上躺满了病人,农民们因为吃不饱,抵抗力差,很多人得了浮肿病。小小的医院里一会这间病房传来呼天喊地的哭声,一会那边又传来号啕大哭声。

  此情此景深深震撼了赵亚夫的心灵,当晚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的事情给了我很深的触动,我是学农的,岗位就是在农村,无数革命志士为了中国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革命青年还有什么理由不为改变农村的面貌而努力呢?”

  凭借着这股“志向”和“精神”,赵亚夫在学校里脱颖而出,也完成了自己年轻时代的精神锤炼。

  村里来了个草莓大王

  1961年,赵亚夫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了当时的镇江专区农科所,表现出色的他在20多年后,被选为单位首批农技干部派到日本研修。

  这是赵亚夫第一次走出国门,生活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除了好奇和激动之外,他很快就被彻底震撼了——同样是农村,同样是丘陵地区,中日两国的景物却反差巨大,农民的收入也是一个地一个天。

  陷入深思的赵亚夫没过多久就找到了答案——日本的农业现代化和集约化的经营方式远远领先当时中国农业的粗放式经营。

  除了这些,赵亚夫还发现了一个“宝”,这就是日本当地农民种植的草莓。

  一年以后,赵亚夫带着他的13箱农技书和20株草莓苗回到了镇江,他要开始实践自己的农业现代化之梦了。

  句容的白兔镇解塘村是赵亚夫选的第一个试验地,这个时候赵亚夫已经成为了镇江农科所的所长,他满腔热情带着农科所的技术骨干来到了村里。

  不过迎接他的却是农民们的不信任。

  “这是什么东西?”“和蛇果一样的东西,有毒吗?”“鸟会来吃吗?能有收成吗?”“有人来收吗?”“能赚钱吗?”“还是算了吧,老老实实种庄稼吧!”

  老乡们你一言我一语,没有一个人愿意在自己的责任田里给赵亚夫做试验。

  这是赵亚夫万万没有想到的:免费提供种苗,免费提供肥料,免费进行技术指导,再加上自己和同事们的苦口婆心,居然大家还是不买账。

  有人甚至拎着当时时髦的“三洋”录音机把赵亚夫说的话全录了下来,准备第二年看赵亚夫的“洋相”。

  “我当时恨不得把自己的一颗心掏出来给大家看看。”赵亚夫说。

  面对这些不理解、不相信、不支持,赵亚夫想起曾经看过的高尔基的小说《丹柯的故事》。

  丹柯是一个年轻的勇士,他和他的部落在森林里迷了路。面对不理解自己的族人,他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拿出自己的心来,像火把一样高高举过头顶,他的心,果真燃

  烧得像太阳一样,人们终于走出了森林,走出了困境。

  “为了让农民尽快富起来,我要做当地的丹柯,把心掏出来,当作燃烧的火把,指引农民致富的路……”赵亚夫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

  最终,赵亚夫说服了9户村干部和村民,他们答应每家拿出1分地来试种草莓。

  后来的故事成为了当地农民们口口相传的“神话”:9分地,一年后收益2000元,是当时效益较高的油菜亩产出的五六倍!

  天方夜谭成真,农民们眼睛发直,转而紧跟赵亚夫。

  经过三年推广,白兔镇草莓种植达到7000多亩,收入达8000多万元。句容成了全国草莓之乡,茅山老区第一批楼房竖起来了,农民们亲切地称它们为“草莓楼”。于是大家都说,“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必能富”。

  “我和农作物打了一辈子交道。农作物不会说话,却是最老实的,只要你认真对它,播种就总会有收获。”赵亚夫把土地当答卷,把农民当亲人,把农民致富作为自己不变的追求。

  创造“戴庄模式”

  2001年,赵亚夫从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职位上退休。

  闲不住的赵亚夫找到市领导,“我想以志愿者身份,选镇江最穷的农村,做一场试验。”

  当时,江苏省正酝酿“两个率先”,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赵亚夫再清楚不过,小康和现代化的“木桶”中,农村素来是短板。想“率先”,苏锡常的农村不难,镇江却不易。

  于是,在镇江当时最穷的句容天王镇戴庄村的山间田头,天天都会出现一个穿着夹克衫、沾满泥的球鞋,背着一个背包的老头。在老头的包里,装着笔记本、相机,以及卷尺、剪子、查病斑用的放大镜、夜间下地用的手电筒,一样不少。最夸张的是随身一铁盒,装了十余个U盘,各种农技资料全在里头。

  一番调研之后,赵亚夫决定开一个农技会,可是一直等到下午4时30分,才来了两农民。不过这一次,赵亚夫却十分淡定:“不怕,更保守、更现实的农民,我都见识过。”

  和农民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赵亚夫有他的心得,他的秘诀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实现农民富。

  所以这回初来乍到戴庄村,虽又从零开始,赵亚夫手有胜券。

  他盘摸一圈,农民杜中志看着挺愿意干事的,而且家里有空地。于是他就住进杜家,多“贿赂”点搭伙费,又亲自带杜忠志去镇江看老中医,治好了老杜犯了多年的胃病。

  这感情牌一打,杜忠志决定“意思意思”,拿出8分地,种了十几棵桃树。到第3年,8分地产出1万多元。啥也不多说了,杜忠志立马追加2亩。

  雨天,赵亚夫腰痛的老毛病要犯,但也恰是雨打风吹时,树苗瓜果最易出状况,赵亚夫即便腰痛到瘫坐在车内,也坚持让助手和农民们把他架到地头。

  就这么局部突破、以户带面。而今,戴庄村7000亩农田,有机高效种植占了4000余亩。从日本引进的越光水稻,不施化肥农药,亩产量虽只有300公斤,但效益高达2500元,数倍于常规种植。秋季则改种红花草,放养鹅与羊,不仅收益远超小麦,所增加的羊肉、鹅肉,替代了需大量消耗粮食的猪肉,相当于将减产的粮食弥补过来。

  同时,生态种植使戴庄村的土壤有机质每年增加5%,这意味着,一旦需恢复水稻种植,亩产量600公斤不在话下,真正“藏粮于地”。

  而且戴庄村的田间生机盎然,鱼虾鸟蛇、老鹰青蛙各类物种已增加至127种,比靠化肥农药种植的邻村多了107种。“这是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比如稻飞虱,我们现在都不用打农药,蜘蛛会吃掉它的。肥料也不用,我们把那一季小麦,改成种红花草了。红花草是天然的绿肥植物,再把秸秆、米糠都还田还回去,地力也有保障了。”赵亚夫说。

  去年戴庄村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是10年前的6.5倍。”戴庄村干部告诉我们,赵亚夫还帮助农民建立了特产信息销售网站,将生产与营销相结合,扶持了大批农民走上富裕之路。

  当时戴庄村的有机大米刚刚问世时,市场还没有打开,赵亚夫就自己带着大米,去上海高档小区推销,被保安误认为是传销人员而被赶出来,在上海的农展会上,赵亚夫也是一站半天,亲自吆喝,发调查问卷。

  而事实上,赵亚夫所做的一切和他自己的利益没有任何关系,他也从来没有从戴庄的合作社里拿过一分钱的报酬。

  现在在戴庄,青年人杜富海返乡了,中年人彭玉和回来了。放眼戴庄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模范户,一半以上是“前农民工”。

  共同富裕的共产党员情怀

  不过,戴庄绝不是赵亚夫之前在白兔、茅山等镇创造辉煌战绩的简单重复——他的试验远比种植瓜果更大,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也不过就是一个农技专家的作用。

  总结过去,赵亚夫发现,虽然白兔镇盖起新楼的模范户不断出现,但仍有20%的贫困户原地不动,被拉大的贫富差距尤显刺眼。

  同时,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集体经济依然很穷,村干部讲话没人听,村公共事务搞不起来。

  “草莓楼”里装潢高档,出门便见污水横流。

  农村何以能不一盘散沙?农业何以能高效可持续?农民脱贫何以能“一个都不少”?赵亚夫有太多感触。

  “农村真正的带头人,要放在支部书记、党委班子等最基层干部身上。”赵亚夫对记者说。如果退休前,他致力于为农民解决生产力问题,那么退休后,他则帮农民厘清了生产关系。

  江苏省首个综合型社区农业合作社——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就是一个老共产党员在戴庄做的探索。通过民主程序,村党支部、村委会主要成员和村民代表组成了合作社理事会,吸引全村90%的农户参加——后来这个数据成为了100%。

  这一次,赵亚夫特别在意村里20余贫困户。有一个低保户加入合作社后,合作社帮忙垫付生产成本,两年下来,他不仅还清欠款,还盖起新房。

  看着戴庄的农民们脱贫致富,赵亚夫比谁都激动,这些年他不仅坚持不收指导费用、不搞技术入股、不当技术顾问的“三不”原则,而且每年自己还要拿出不少钱给农民送礼,10多年来,他坚持每年大年初一到农村去给农民拜年。

  戴庄农民杜忠志说:“赵主任这10年中就吃了我一个桃,还是做检测用的。”而赵亚夫每年初一都来给他拜年,赵亚夫说:“你是戴庄第一个严格按照我的要求种有机桃的人,你成功了,其他的农户受到你的影响,戴庄的桃园才从你的3亩地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亩,你是有功劳的。”

  2008年1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授予赵亚夫“江苏省科技兴农模范”荣誉称号,并颁发给他30万元奖金,赵亚夫却把大部分奖金以购买合作社有机大米等方式,分发给了为戴庄有机生态园建设作出贡献的人。

  回顾自己带着农民们致富的那些时光,这个说话不紧不慢但透着精气神的老人,总是会回想起自己当年大学入学时,生病躺在病床上看的那本长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他至今能背诵其中主人公老阎的那一段话:

  对有些人说,生活就是越来越高的地位,就是显赫的名声;对有些人说,生活就是越来越舒适的享受;对另一些人来说,生活就是爱情什么。而对我们来说,仅仅有一件事值得想:只要前头还有战斗,就不能停止前进;只要任何地方还有贫困和落后,就算我们没有完成任务!就寝食不安!这并不是和自己有什么过不去,而是历史把我们这帮人选出来,时时把繁重的担子搁在我们肩上。也许,我们有我们的苦处,可是,这苦处也是许多人永远没有资格经受的。

  可以这么说,全心全意,奉献为本——入党50年的赵亚夫始终铭记党旗下的誓言,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情怀,一路走来。

  昔日,戴庄村是句容最穷的一个村。而今,戴庄村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是10年前的6.5倍。

  如今,戴庄村7000亩农田,有机高效种植占了4000余亩。不光收益更高,而且土地日渐肥沃,生态恢复平衡。

  2015年,戴庄村入选2015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名单。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