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霞
读作家徐晓的《半生为人》,看到她记录了多年前自己丈夫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他们工厂的一个工人,家里有三个孩子,夫妇俩人的月收入仅五十多元,一家人日子过得相当拮据,他很同情这家人,就时常接济他们。一次过年时,他给了这个工人二十块钱。没想到,过年之后,他看到这人穿了一件新衣服。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忍不住对这人说:“钱是给孩子改善生活的,如果你买二十块钱的肉,一顿都吃了我也没意见,你需要钱我还可以想办法,可不是给你买衣服的。”
没过几天,那工人死活把钱还给了他。他却内疚起来,这工人也是人,别人能穿新衣服,他为什么不能,就因为他穷?而自己仅仅因为能够拿得出二十块钱,就以为有资格教训他,伤他的自尊,这算什么人……
我不由想起母亲经历的一件事。大约十年前,母亲家的隔壁新搬来了一户人家,两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带着小孙女一起生活,却从来看不到孩子的爸妈。后来,母亲了解到,孩子的父亲在一次车祸中去世,母亲已经改嫁,孤单的小女孩只好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母亲喜欢做手工,一次,她坐在门口绣鞋垫,小女孩跑出来,看到鞋垫上面精美的图案,无比羡慕地说:“真好看呀!”按照我们老家的风俗,女孩出嫁时,鞋子里面都要铺上这种鞋垫。母亲当时心中一动,笑着对女孩说:“等你将来出嫁时,我给你绣两双!”女孩有些害羞地点了点头。
转眼间,十年过去,女孩已经长成了二十岁的大姑娘,开始谈恋爱了。这时的母亲已经六十多岁,做针线活儿变得很吃力,但她还是拿出针线笸箩,开始为女孩做鞋垫。因为眼神不好,每天不能绣得太多,两双小小的鞋垫,居然花费了母亲一个多月的时间。精美的鞋垫绣好了,母亲想象着女孩将它们铺在新鞋里出嫁的情形,心里美滋滋的。母亲去邻居家送鞋垫时,正巧女孩的朋友也在,她一把抢过鞋垫说:“真好看,我要一双。”说着,竟当场脱下鞋子,将其中的一双鞋垫铺到里面,女孩看到了,什么也没说。
母亲回来告诉我们,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被女孩如此轻易地送人,她非常心疼,甚至有些后悔。母亲为这件事纠结了几天,忽然又说:“我把鞋垫送给那丫头,是为了让她高兴,既然她高兴把它送给朋友,我又有什么理由不高兴?”这段看似绕口令一样的逻辑,就这样让母亲从烦恼中解脱了。
我的母亲和作家徐晓的丈夫一样,都是善良的人,他们都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别人,而对方却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愿处置这份善心。其实,东西送出去,使用权就已经属于对方。有时候,你需要做的是免开尊口。顺其自然,尽到自己的心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