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6年6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郁贤皓:寻找李白
  读书是郁贤皓走近和了解李白的最佳途径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兼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

  郁贤皓端坐在沙发上,引经据典,口若悬河。这位83岁的老人戴着眼镜,衬衫一丝不苟地掖进腰带里,领带上夹着一个有些年头的夹子。今年新出版的《李太白全集校注》安静地躺在客厅的书架上,来访者第一时间就能看到。

  谈起这套书时,郁贤皓面露喜色。这也难怪,为了这套书,他已经忙碌了近半个世纪。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壮年郁贤皓开始单枪匹马研究李白,如今,书已成,人亦老。

  

  现代快报记者 贾磊 摄影 施向辉

  1

  这套《李太白全集校注》共8本,305万字,一个成年人想要搬起来也颇为吃力。翻开这套书,随处可见郁贤皓的心血。

  他整理李白全集,以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静嘉堂文库藏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为底本,又参校元至大勤有堂刻本宋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赟补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四部丛刊影印明郭云鹏重刊《分类补注李太白集》,南京图书馆藏清初刻本明胡震亨《李诗通》,清康熙缪曰芑翻刻宋本《李太白文集》,清乾隆刊本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光绪刘世珩玉海堂《景宋咸淳本李翰林集》,以及唐宋重要总集如《河岳英灵集》《又玄集》《才调集》《唐文粹》,傅增湘校本《文苑英华》等,以保证《李太白全集校注》能成为最接近历史真实的李白作品全集。

  郁贤皓又用“竭泽而渔”的方法搜集资料,以认真审慎的态度,通过实证研究的工夫,对李白的全部诗文重新整理编集,删除伪作,补入遗诗逸文,并进行校勘、注释、评笺。

  在今年4月的新书发布会上,有专家指出了本书“细节的胜利”:“以李白诗作《江夏别宋之悌》举例,前人多认为此诗写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郁贤皓教授则根据各种史料深入考查宋之悌生平,又考出宋之悌曾于开元二十二年前后途经江夏,故得出结论,认为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前后 ,这一点确凿无疑,远胜前人。”

  对于文学研究者来说,追逐这些细节,绝非舍本逐末。能研究出李白写诗的时间、地点、对象,才能确切明白这位“谪仙人”写每一首诗的真正意图。

  尽管这套书颇为专业且价格昂贵,但推出后,市场与学界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有书店找到出版该书的凤凰出版社,要求订2000套。而在电商平台当当网上,这套书的售后评价已有近百条,好评率100%。

  在学界看来,“这是李白研究近年最重要的收获,它会带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李白研究的深入,不是终结,而是新的起点。”

  2

  如今的郁贤皓深居简出,因为年纪的缘故,大部头的学问他已经做不动了,但一些查缺补漏的研究还在继续。埋头做学问的他是妻子眼中的“书呆子”,却是来访者心目中的堂吉诃德。

  1971年,在阅读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之后,郁贤皓确定将李白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之一。他反思现当代的李白研究,认为多局限于诗歌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对李白的生平事迹和交游缺乏认真深入的稽考,“未能做到知人论世,对作品的理解多流于主观臆测,破绽百出”。于是他决定从考证李白生平事迹及其交游入手,以期逐步解决李白研究中长期存在的疑点和难点。

  古代诗歌研究,最难的是编年,由于年代久远,难以找到文物与历史文献佐证,郁贤皓不得不从古代文献残卷、碑文甚至文物碎片上寻找李白在历史上留下的蛛丝马迹。研究过程中,文学研究者郁贤皓逐渐变成了史学研究者郁贤皓,他用朴学的精神和手段,去寻找李白。

  现在的研究者难以想象郁贤皓经历的辛苦。这些辛苦都反映在书里,比如李白诗《赠何七判官昌浩》中“何昌浩”的身份。

  经过长久的考据,郁贤皓认为他是邓州司户参军,永泰二年卒,年五十二。李白在至德二载曾因参加永王李璘幕而被捕入狱,由宋若思营救出狱并入宋若思幕府,当时,李白与何昌浩为宋若思幕府中同僚。为了考据此类历史的细节,研究者郁贤皓曾经独自自费多次前往西安、洛阳。他会到各地的图书馆,查阅抄录碑文拓片……

  “南京师范大学是师范学校,当时不提倡老师做研究,觉得上好课、教好学生就可以了。做研究就是干私活,学校中一些人对此很有看法。”郁贤皓的一位学生透露,因为缺乏资金支持,郁贤皓出版了很多通俗李白读物,以支撑他外出访碑,查找资料。“这完全是‘坐着冷板凳,吃着热泡面’做出来的学问。”

  3

  幸好郁贤皓不怕吃苦。

  1933年,郁贤皓生于上海,祖父与父亲都是工人,父亲能在木模上雕刻出漂亮的花,可他没能继承这个天分。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有纸醉金迷,有香车美女,也有战争、饥饿、通货膨胀与失望。

  郁贤皓的失望在于他总算发现了自己的天分,却无力去实现。他曾经读过5年小学,课业优秀,却因为贫困不得不放弃。离开学校后,郁贤皓先是在乡下打零工,紧接着进入了一家工厂做产业工人。

  12岁的郁贤皓不是一个合格的工人,他每天想的都是隔壁租书店的书——因为贫穷,他不得不加快读书的速度。也幸好有这段时间读书打下的基础,解放后的郁贤皓成为了江苏农民报社的记者。1956年中央号召“向科学文化进军”,郁贤皓开始自学高中课程,并于次年考入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徐复、孙望等前辈学者的引导下,他发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别样世界,沉溺其中,如痴如醉。

  1963年对郁贤皓来说很重要,他被选入了《辞海》编辑组,从诸多前辈处学来了治学精神与方法。此后的岁月里,留校、下放……郁贤皓的人生跟随时代起伏。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李白他才算稳定下来。从1978年起,郁贤皓在国内刊物上发表了十多篇考证李白生平事迹和交游、作品辨伪的文章,1982年结集成《李白丛考》出版。1986年,《李白选集》出版,获第二届中国古籍优秀图书奖。如今,《李太白全集校注》也问世了。

  2016年的郁贤皓已经83岁,他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他曾任李白研究会会长,是国内李白研究权威。

  如今的他还是放心不下李白研究,“现存的李白诗作中,提到了400多个人物,但我穷尽一生,也不过考据出40多个人的生平,确认了他们的身份,这才仅仅是十分之一。我希望以后的研究者,能够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郁贤皓说。

  对话

  “望明月”是后人

  对“望山月”的修改

  

  读品:《李太白全集校注》中的《静夜思》是这样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这个跟目前广为流传的版本不一样。这是为什么?

  郁贤皓:这套书以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静嘉堂文库藏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为底本,这是现存最早、最接近历史原貌的李白集刻本,从版本学的角度而言,“望山月”的版本才是李白《静夜思》的原貌。

  “举头望明月”的版本,这个应该是后代的文人所进行的修改和创作,更有文字之美,更有利于诗歌的流传,这些细节,并不妨碍人们对于这首诗的理解,这不矛盾。

  

  读品:最近,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也谈起唐诗和李杜,他似乎更推崇杜甫,对此,你怎么看?

  郁贤皓:虽然人们经常把李杜放在一起说,但这两个人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很难用一个标准去评判两个人的好坏。

  杜甫是一个很守规矩的人,所以,他长于律诗,而李白最厉害的是绝句,李白诗的美妙处,在于给人无限的想象力,他并不会把一件事情描述得很详细,但你总能从只言片语中看到更多的画面。

  

  读品:你觉得目前情况来说,研究李白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郁贤皓:李白诗歌研究中最难的是编年。有确实根据可以正确编年的大约有一半左右,许多诗歌无法编年,有的只能大概推测其写作年代。我们只能等待今后有地下文物出土来加以考证。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