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3版:核心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6年6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突发脑溢血辞世
从此地球上少了一个外星人
  在快报“天外客——大型星空陨石科普展”上,王思潮写下“小朋友想上太空看外星人吗?” 现代快报资料图片
  王思潮家的书橱里放满天文研究方面的书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马晶晶 摄

  王思潮简介

  王思潮,广东潮安人,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UFO专家、行星天文学家。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随即开始在紫金山天文台工作。

  1994年,王思潮任我国彗木碰撞观测协调组秘书长,曾连任三届国际陨石学会陨石命名委员会委员,首次在世界上对奇异的UFO展开定量科学分析。

  他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深奥的天文现象,深受公众欢迎。

  他研究了40多年的UFO,他是一位热情的天文科普专家。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只要遇到天体奇观,比如流星雨、日食月食、彗星“掠过地球”,人们就会想起紫金山天文台的王思潮,记者们会第一时间给他打电话请教所观现象的来龙去脉。从此这条采访热线再也接不通了。

  昨天,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著名行星科学家王思潮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77岁。王思潮遗体告别仪式定于6月19日上午在西天寺南京殡仪馆举行。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刘峻 安莹 胡玉梅

  一句话没留就走了

  留下一叠再也看不完的英文资料

  峨眉新村,70平方米不到的老房子,王思潮住了几十年。现代快报记者送去的吊唁花篮放在屋子里都显得“太大”。房间里布置很简单,家中的桌椅看上去也有年头了,一眼扫过去,家中最贵的电器,就数书房里的台式电脑了,那是与王老师朝夕相处的宝贝。

  “太不像话了,怎么说走就走了,今后我怎么办?”王思潮走了之后,和他相伴30多年的吴阿姨哭红了眼睛,一边看着老伴的遗像一边“埋怨”。吴阿姨说,“老王对什么都感兴趣,每天晚上都要写文章做研究到两三点才睡觉,我跟他吵也没有用,他总说晚上写文章才有感觉,让我不要打扰他。”

  6月14日晚上,王思潮“破例”过了12点不久就睡觉了,吴阿姨当时心里很高兴,心想着终于早睡了一天。哪想到他是不太舒服才睡的,6月15日早上6点多,王思潮突然呼吸加重,吴阿姨感到不对劲,起来一看吓坏了,只见他鼻孔、嘴巴里在出血,整个人不省人事。吴阿姨连忙打了120,把老伴送到鼓楼医院抢救。

  可病情来得太急,因为突发脑溢血,即使医生全力抢救,还是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你父亲活了108岁,你真不应该现在就走的,一句话都不留下,我要疯了。”王思潮的突然离世,让吴阿姨至今都不能接受。“我患有肠癌,平时都是他照顾我。他常说没事的,他身体好,可没想到……”

  他的家里处处堆满了书,书橱里的书多到快挤出来了,书桌上、凳子上、床头只要是有空隙的地方全都放着天文研究方面的书。在书桌上还有一堆摊开的英文资料。“这是他发病前一天晚上看的,以后再也看不完了……”吴阿姨又忍不住擦眼泪。

  在去世之前,王思潮一直在赶两本有关外星人的书稿,目前其中一本交付了一半的书稿,另外一半关于探索外星文明的书只写了一部分。两本书的两家出版社都表示非常遗憾,他们说尽量能够出版。

  最后一条微信

  转发的是“夏季星空”科普帖

  凡是涉及天文科普知识,王思潮会第一时间在自己的微信里更新,如今,他的微信永远定格在6月14日,最后一条微信转发的是“四季星空(一)——夏季星空”。到昨天下午,王思潮的家人已经清空了他生前所有的微信。

  王思潮是一位非常慈祥和蔼的老人,在科技记者心目中,他是一位有求必应的科学家。几乎每个月,现代快报记者的邮箱里,都会收到王思潮的科普文章。

  他也是一位很“潮”的老人,去年,王思潮建立了微信“媒体交流群”,在这个群里,王思潮会在第一时间分享他的心得。昨天中午,很多同行得知王思潮辞世的消息,纷纷在群里哀悼他。“惊闻噩耗,难以接受,从此,我们失去了一个领头人。”

  现代快报记者还了解到,在辞世的前10天,6月7日,王思潮还专门登上紫金山天文台为科学院内部做了一堂科普讲座。

  最后一次公开亮相

  是在快报举办的“星空展”上

  5月22日—29日,现代快报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在德基广场举办了“天外客——大型星空陨石科普展”,就在展览的最后一天上午,王思潮来到了现场。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在科普活动上的公开亮相,现代快报记者也无意中记录下了王思潮最后的影像。

  一见到记者,王思潮就说:“最近一段时间比较忙,在赶有关外星人的书稿,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次展览的报道,一直想来看一看。”

  那一天,他一进展览现场就被粉丝认了出来,在场的天文爱好者争着和他合影留念。

  在展览现场,王思潮最赞赏的一个环节是“宇宙提问墙”,他把每个孩子的问题看了一遍,一边看一边笑,不停赞赏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王思潮本人也在便签纸上写下:“小朋友想上太空看外星人吗?”

  王思潮是现代快报的老朋友了,每一任天文条口记者可以说都是王老师的学生,在记者遇到天文问题向他请教时,他都会在电话那头耐心地进行讲解,从未有过不耐烦。

  是最早研究

  陨石的科学家

  对于王思潮来说,他和星星的不解之缘,要追溯到半个世纪前。1957年,广东省高考状元不是别人,正是当年风华正茂的王思潮。以他当时的成绩,填报国内任何大学的任何专业都不成问题,他最终选择了北京大学的天体物理专业。北大毕业后,王思潮来到了南京,来到了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开始寻找太阳系最古老的记录。他到图书馆查询资料,发现陨石正好跟太阳系同岁。那是1970年,江苏东台正好落下了陨石。于是王思潮就提出了要研究陨石的设想,这在当时国内天文界可以说是开了先河。

  研究陨石非常艰苦,陨石一般都是落在比较偏僻的地方,而且在陨石研究方面,天文界前人的经验少。王思潮从1970年开始开展陨石研究,一共进行了7次陨石的科学考察。  

  后来的发展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虽然当时多数人并不看好,但30多年后,陨石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天文学界的一个新的方向,现在紫金山天文台专门设有研究这一领域的天体化学实验室。陨石研究现在也已经成为国际天文界的一个重要方向。

  曾预言:最快20多年人类将接触外星文明

  每年,在上海都会举办关于外星文明的研讨会,王思潮是主力。王思潮研究外星文明40多年,在几年前,他甚至做出大胆的预言,最快25年,人类将真正接触外星文明。

  王思潮曾说:“通过近40年研究,我发现每逢年份末尾数字是1、2、7,就容易发生重大的

  UFO事件。比如:1971、1981、1991;1972、1982、1992、2002;1977、1987、1997、2007年。”

  通过对100多次典型UFO事件的研究,王思潮将UFO分为10多类。“它们中的一部分已证实是人类飞行器,有一些是已知的自然现象,还有一些是已知的其他人为现象,如发光风筝。而我认为,螺旋状、扇状、光团状UFO和飞碟状UFO很可能与外星飞行器有关。”

  王思潮坚信“地外文明”的存在。他说:“光银河系就可能有25亿颗具有先进技术的智慧文明星球,茫茫宇宙中至少还有96%的部分人类尚不清楚。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探索未知事物。”他表示,由于UFO有不期而遇、持续时间较短的特性,在今后的研究中,他们计划设计与制造新型的专用望远镜,将其合理布置在地球上不同的观测站,形成观测网。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