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前瞻性、引入大口径的“主动脉”排水管网……都有道理,但不可忽视“人”的因素。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
暴雨来袭,武汉又“看海”。市长万勇发火:“交通不恢复,领导不得离开现场。”
市长发火,痛斥的是职能部门领导,堵的是懒散领导的后路,这让老百姓解气。万勇上任一年多来,经常深入一线与群众交流,其公开发言多注入对“这座城市”的感情,政声颇响。但关注了一下某网站跟帖,不少网友认为,市长发火对解决内涝问题没有什么大用。
“领导发火”和“看海”本来就是多年不变的“吸睛点”,何况两者在同一事件中“合璧”?以往,领导发火常能引来如潮好评,什么时候起,领导发火不那么振奋人心了?不那么能转化成信心了?
近几年,武汉几乎年年发生严重内涝。2013年4月《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通过,到2015年,投资129.85亿元改造、完善市内排水系统。“3年后,武汉不怕特大暴雨”的承诺,至今仍能从网页中搜寻到。
但现实是“骨感”而令人焦躁、失望的。
现实中,比“发火”更“重”的问责也实施过,2011年,武汉遭遇“6·18特大暴雨”,武汉市曾对市水务系统4名官员问责。人们会想,问责都解决不了问题,止于口舌的发发火岂不是更无效?
但万市长这个火难道不该发吗?错!
6月1日上午9时,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民族大道与新竹路交会处,一辆白色小轿车泡在渍水中熄火动弹不得,司机无奈爬上车顶打电话求救。然而1个小时过去,视频监控再度切换到这里时,司机仍被困车顶。
“先救人!”万勇要求公安交管部门负责人调派大型车辆,把困在渍水中的市民转移到安全地带。
1个小时都无法解救遇困车主,还得市长亲自指挥才能搞掂,有关部门的这种低效能不被骂吗?想想多个地方曾经出现的车主殒命桥下洪水事件,这种表现怎么能不让人感到后怕?
这些年,城市内涝频发,有关的检讨与反思连篇累牍。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前瞻性、引入大口径的“主动脉”排水管网……都有道理,但不可忽视“人”的因素。设施可以通过巨大的投资改善,但“人”的素质却不是须臾可提升的。
如果关键时刻,争分夺秒的节奏变成慢条斯理,守土有责的坚韧变成作风涣散,工作的出发点只是为了做给上级领导看,那么,硬件设施再先进、排水管网再密集、排洪计划再周全,也会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漏洞,甚至是致命的失误。
表面上看,市长发火的确不能直接解决内涝问题,但“治水先治人”却有启示意义。问题在于,市长不能止于发火,而是要全面追查“1小时救不了人”的机制和体制原因,继续深挖城市治理包括排涝中的弱项和“老病号”,让经不起考验的“系统”升级,把适应不了高要求的人换掉——这和蜻蜓点水般的“问责”是两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