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进了教育质量更好的学校,却轻度抑郁了,不得不去看心理医生。儿童节前,记者从解放军第102医院青少年儿童心理中心了解到,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有上升趋势,而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家庭教育环境缺失引起的,有父母只关心在物质上满足孩子需求,而忽略了精神上的关注。如何引导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儿童心理专家给出了一些建议。
王之辉 刘国庆
14岁女孩患上轻度抑郁
上周,第102医院青少年儿童心理中心收治了一名14岁的女孩佳佳(化名),孩子被诊断为轻度抑郁。
佳佳从小与母亲生活在外地县城,父亲为了照顾生活很早来到常州打工。生性自由的佳佳在家乡的普通中学没有任何压力,因长得漂亮,平时同学们都喜欢围着她转。
当父亲打工小有成就后,佳佳被接到常州,送入了教育质量更好的学校。生活方式的完全改变让佳佳很不习惯,而佳佳有什么心事也不敢跟父亲开口,一直忍受压力的生活,让佳佳渐渐感到痛苦,学习效率直线下降,还经常与父亲吵架。意识到问题严重的父亲便带着佳佳来到第102医院青少年儿童心理中心询诊。在与医生的单独面对面倾诉中,佳佳痛哭流涕。
“最重要的还是家庭环境,我们的治疗主要是改变孩子的认知,帮助她以正确的方式去处理自己的困惑”,医生说。
目前,佳佳正在接受生物反馈放松治疗和心理辅导,慢慢从当前的心理困境中走出来。
家庭埋下“性格炸弹”
“孩子不敢与亲人倾诉,往往是家庭关爱缺失带来的后果。佳佳从小父亲不在身边,孩子的安全感、归属感、自信心等一系列良好的性格特质就无法形成,环境的改变更能诱发心理问题,使潜在的心理疾病爆发。”第102医院青少年儿童心理中心主任宋梓祥说,家庭功能不良往往带给孩子心理的扭曲,埋下“性格炸弹”。
宋梓祥认为,孩子的行为性格80%与自身基因有关,而另外的20%则是后天家庭引导所致。以暴力行为为例,如果孩子存在暴力行为的易感性基因,家庭中父母也经常使用暴力,最后也将导致孩子产生暴力行为。如果父母和谐共处,孩子产生暴力行为的可能性就要低得多。家庭的作用就是尽量规避负面诱因。
另外,教育方式同样可能导致孩子的认知偏差。宋梓祥介绍举例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十分统一,而祖父母看到孩子被训,不管对错都帮着孩子责骂父母,最后导致孩子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自我为中心,产生厌学等品行问题。
家长应成孩子的朋友
如何引导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宋梓祥认为,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孩子的身心成长,是家庭共同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与孩子共同处理一起成长。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家长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怎样才能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呢?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宋梓祥向广大家长呼吁,“不要把孩子简单地当作你的管理对象,要用心去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宋梓祥认为,在心理发育上,父母也是孩子的最好老师,孩子的合理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童真被一种粗暴的方式扼杀,很容易导致孩子在模仿父母同样的方式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品行特点,一旦形成品行问题,成年之后就是人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