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是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名词,早在秦汉时期就有记载,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风湿病学才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对不少人而言,“风湿”就像是“熟悉的陌生人”,只知其名,而不知其根本,甚至当一些风湿病的典型症状出现时,患者却全然不知,就医初期跑错科室、延误治疗的现象也十分常见。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沈思钰主任表示,风湿病可以累及多系统、多器官,部分症状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患者自行鉴别有一定难度。沈主任提醒,若出现发热伴局部肿胀、疼痛、皮疹以及疲劳等全身情况时,应引起警惕,及时到正规医院的风湿科就诊,避免耽误病情。
朱晓琳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行不通
关节疼痛,首先想到的是挂骨科?皮肤红疹,打算向皮肤科医生求助?口腔溃疡,准备去找口腔科医生看看?这些生活中并不少见的问题,很可能是风湿病所致。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沈思钰主任介绍,风湿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较常见的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血管炎、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等等,主要损害皮肤、皮下组织、关节、韧带、骨骼、肌肉、肌腱及血管等结缔组织。
棘手的是,当风湿病找上门来的时候,病人常常单纯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出现手、脚的小关节肿痛,或是腰椎痛时,对风湿病不甚了解的人通常会选择去骨科就诊;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出现皮损症状时,往往忽视多脏器损害,第一反应通常是向皮肤科医生求助。沈主任表示,风湿病的诊断常常需要多学科协作,当患者出现相关临床表现时,即使存在免疫学异常,有时还需进行影像学和病理学诊断,单纯地就某一症状进行临床处置是远远不够的。
多系统受累,诊断“一波三折”
多数风湿病的病因不明,初起临床表现更是千奇百怪。沈思钰主任曾接诊这样一位年轻女性:初诊持续性高热、腰痛伴尿频、尿急、尿痛,随即出现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入院没多久,又出现了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乃至人格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系统检查后,确诊为神经精神狼疮。经过免疫抑制治疗、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加之对症处理,2周后,患者的病情才逐渐稳定,提示加强专科建设和充分医患沟通的必要性。
作为发病于结缔组织的代谢性疾病,痛风也是风湿科的“常客”。沈思钰主任认为,对于单纯关节肿痛伴高尿酸血症,治疗快速有效,但若合并多发痛风石,乃至肾脏损害,治疗就颇为棘手。“内科治疗存在诸多禁忌,外科手术指征的把握也存在争议,因此,诊疗流程需规范,减少并发症,这也是团队的诊疗特色之一。”
风湿病需“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沈思钰主任介绍,风湿病诊疗需精准,应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借助现代手段,微观辨证,结合中医理论,联合治疗。“首先需保证诊断的准确与规范,不能单纯地‘头痛医头’;其次,要强调早期治疗和充分治疗,尤其是起始阶段,更要格外重视;再者,应特别注意合并症、并发症及后遗症的防治。”与此同时,沈主任还强调,风湿病的防治是一个长期慢性的过程,多数疾病严重影响生活品质,即使病情稳定,仍需长期随访。
专家名片
沈思钰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临床医学博士,主要从事风湿类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具有扎实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病、血管炎等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包括近缘性疾病、相关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自身免疫性肝病、桥本氏病等,尤其是神经精神损害的规范化诊疗,以及不明原因的发热、皮下结节及皮肤、骨与关节肿痛的诊断与治疗。以第一作者在《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中国行为医学科学》《中国医师杂志》《中国急救医学》《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以及《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西医结合学报》等二十余种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发表文章60余篇,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1部,参编《新编风湿病学》等3部。
门诊时间:星期一下午,星期二、四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