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文史爱好者、市作家协会会员张智峰收藏有一本民国年间出版的《宪兵忠烈纪要》,他根据书中的宪兵名单做了一个统计,发现不少人的去世时间指向同一天——1937年12月12日。79年前的12月12日,惨烈的南京保卫战即将画上句号;次日,南京沦陷……这些牺牲的宪兵,会不会是在南京保卫战中就义的呢?如果是,他们在南京保卫战中具体负责守卫哪里?张智峰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并进而开始寻找答案。
现代快报记者 白雁
一本旧书
书名题写者张镇
是周恩来“不能忘记的人”
张智峰收藏的书名为《宪兵忠烈纪要》,出版于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十二月。该书由宪兵司令部编辑出版,中央日报印刷厂承印,相当于一本内部资料。南京师范大学民国史研究专家经盛鸿认为,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该书扉页上的书名由张镇题写。张镇当时的身份,是宪兵司令。张镇另一个著名的身份,是1937年和1945年两次国共和谈的“保卫者”。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进行合作共同抗日,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在高云岭挂牌成立。办事处的活动,受到军统、中统和宪兵的暗中监视。周恩来与时在宪兵司令部任职的张镇取得联系,请他以民族大义为重,尽弃前嫌。深明大义的张镇很快下令解除对八路军办事处的监视,并派出宪兵值勤小队,加强对中共人士的公开保护。年底,侵华日军前锋逼近南京郊外,八路军办事处的叶剑英、李克农等人正是在张镇的保护下安全撤退。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在重庆和谈。在重庆期间,毛泽东的安全由已经升任宪兵司令的张镇负责。张镇派出大队武装宪兵在毛泽东住处实行严密警戒,每天还亲自前往巡视监督。1946年5月,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前往南京,继续与国民政府进行洽商和联络,代表团驻地就设在国民政府行政院隔壁的梅园新村。张镇反复训示部下,必须绝对保证中共代表团成员的人身安全。他认为政党之争应限制在法理范围内,中共代表团成员的安危与否,关系到国民政府在社会上乃至在国际上的威信。
周恩来对张镇明事理、识大体的态度一直很赞赏。1955年在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对已经撤退到台湾的张镇仍旧念念不忘,他说:“有两个人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一个是张学良将军,一个是张镇将军……”
保卫南京
宪兵驰援光华门
确守清凉山、明故宫阵地
宪兵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清末光绪年间创办的陆军警察。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夕,中国的宪兵部队已经发展成为一支纪律严明、装备比较先进的精锐部队。由于战争的需要,这支原本用于监督军纪的部队被扩充为军事战斗单位。南京保卫战中,宪兵负责守卫水西门、汉中门、清凉门、定淮门一线,以及明故宫、飞机场至三十四标一带。
《宪兵忠烈纪要》详细记录了宪兵部队在南京保卫战中的作战经历,他们不仅按照部署执行了既定任务,还临时驰援兄弟部队。1937年12月9日早上7时,数百名日军在坦克配合下进占光华门外防空学校,并向通济门发起进攻,清凉山的宪兵一营奉命增援教导总队,从侧翼向敌人开火,与正面的教导队合力将日军击退。与此同时,守备明故宫的宪兵也与由中山门进犯的日军发生激战,终因敌我众寡悬殊,被迫退守逸仙桥至竺桥之线。
12月10日,时任宪兵副司令(代司令)萧山令督率宪兵继续与日军激战。由清凉山派往上新河棉花堤的宪兵同日军骑兵、便衣队等相战甚久,保住了阵地。但防守逸仙桥等处的宪兵,以力不能支再次退往古林寺、五台山一带。11日拂晓,日军的步兵、骑兵、炮兵联合扑向棉花堤。宪兵五团远者枪打,近者投弹,再近者拼刺,前赴后继,屹立不动。不料友军经不住敌人轮番猛攻,弃阵向江东门转移,使宪兵的棉花堤阵地突出在前。宪兵部队各处阵地均遭日军狂轰滥炸,众多工事被毁,官兵伤亡惨重。12日拂晓,敌人对南京作最后一击,宪兵部队的清凉山、水西门阵地遭地毯式轰击,死伤官兵不断增加。
壮烈殉国
6452名宪兵参战
1210人牺牲,2584人生死不明
《宪兵忠烈纪要》将南京保卫战中参战
宪兵的人数精确到了个位——共有6452名。这6000余人“血战四昼夜,大小数十战”。其中,经查实确认牺牲的有1210名,受伤的有56名。
这些确认牺牲了的宪兵,大部分是士兵,也有相当数量的官佐。根据纪要中的资料统计,仅1937年12月12日当天,牺牲的宪兵官佐就多达81名;战斗结束的12月13日当天,又有3名宪兵官佐牺牲。牺牲官佐全部是青壮年,其中有52位,年龄还不到30岁。他们的籍贯遍布祖国各地,其中湖南有40位,其余有四川、浙江、安徽、广西、湖北、江苏、广东、山东、江西、贵州、河北、辽宁、山西等省份。
张智峰特别留意了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两位南京籍烈士,一位是宪兵二团二营的同准尉司书甘世清,牺牲时年仅22岁;另一位是宪兵师团团部的三等正军医主任管祖渊,他毕业于南通学院医科,牺牲时年仅31岁。另有一位镇江籍的唐锡章,他虽然不是南京人,但毕业于金陵中学,时为宪兵二团三营的同准尉司书,也为保卫南京献出了生命。
《宪兵忠烈纪要》记载,参加南京保卫战的6452名宪兵中,除了这些有名有姓的伤亡官兵,另有2584人生死不明。他们中的大多数,也许已经为国捐躯了,但却不知身归何处。
将星陨落
代市长萧山令
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最高指挥官
在张智峰整理出来的《宪兵司令部南京保卫战阵亡官佐名册》中,排在首位的是宪兵少将副司令萧山令(牺牲后追认为中将),他也是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最高指挥官。
萧山令是湖南益阳人,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三期。1932年,宪兵司令部正式在南京成立,萧山令出任参谋处长,据记载,他为人“秉性忠贞,廉而有威”,做事“条理缜密,宽而不慢”,“常教训所部官兵,军人当忠义勇敢,生死不辞”。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上海陷落后,日军直逼南京。国民政府西迁武汉,宪兵司令谷正伦前往武汉就医,宪兵副司令张镇奉命率宪兵司令部移驻长沙。新晋宪兵副司令萧山令受命于危难之际,同时兼任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
萧山令指挥驻守南京宪兵6000余人,协助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组织和加强南京的防守。1937年11月26日,战火迫近南京,城郊部队进入临战状态。萧山令又奉命兼任南京市长和警察厅长,身兼南京军政警头号职务的他,成为拱卫首都的实际负责人。
12月11日,南京城陷在即。当日中午,顾祝同在电话中向唐生智转达了蒋介石关于撤退的指示。众人都在计划如何撤退之时,萧山令却决心留守,与南京城共存亡。12日下午,唐生智下达了撤退令,无数军民涌往下关,争相抢渡逃难。江边枪鸣炮轰,江面上日军快艇往来穿梭。枪炮声中,萧山令命令部下掩护军民撤退,又下达严令:各物可弃,唯有枪弹不许丢。天色渐黑,宪兵们子弹渐尽,萧山令率领官兵们与敌人白刃格斗。宪兵部队在血战5小时后,弹尽援绝,血染长江。在江水中指挥军队撤退的萧山令身中数弹,他不愿被俘受辱,饮弹自尽。
英雄身后
尸骨无存
丰碑永在
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中国军队少将有十余位,除萧山令外,还有第159师副师长罗策群,第88师264旅旅长高致嵩,第88师262旅旅长朱赤,第87师259旅旅长易安华等人。他们的尸首,大都留在了战场,没有从南京城中运出。1945年抗战胜利,南京收复,萧山令等民族英雄的名字刻在了雨花台抗日军人纪念碑上。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萧山令将军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