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22日晚,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在一片争议声中“任性”落幕。“最佳导演”奖下了双黄蛋;一个女配角拿了“最佳女主”奖;评分扑街的多兰斩获“评审团大奖”;评分高口碑好的《托尼·厄德曼》、《帕特森》、《她》等影片颗粒无收……这份被称为戛纳“史上最糟获奖名单”的颁奖结果,引发了媒体和影迷的强烈不满,也让戛纳评委会的发布会变成了吐槽大会,活动现场充满嘘声和质疑。
现代快报记者 郑文静 综合新浪、凤凰、时光网
中规中矩、差评如潮的影片摘得大奖
“你们是因为自己在戛纳的生活太奢华,为了自我反省才把(金棕榈)大奖颁给讲述普通人艰难生活的《我是布莱克》的吗?” 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颁奖结果公布后,就在这样犀利的质疑声中迎来了它的评委见面会,充满了火药味。
本届戛纳电影节颁奖结果引起了巨大争议,好几个奖项公布之时,戛纳电影宫新闻中心的记者们给予一片嘘声。大面积的嘘声从最佳导演奖诞下双黄蛋开始,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乌作品《毕业会考》被看作是金棕榈奖的热门种子,却获得了最佳导演,而且还是和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的《私人采购员》并列获奖。
而万众瞩目的金棕榈最后却颁给了《我是布莱克》。作为英国现实主义大师,肯·罗奇始终将镜头对准底层人群,专注于作品中的人物和他们所处的真实环境。
肯·罗奇曾在2006年凭借《风吹麦浪》摘得金棕榈,这次二度得奖,他带来的《我是布莱克》被认为没有什么新突破,依旧是令人熟悉的肯·罗奇式叙事框架与角度,也是非常“价值正确”的电影节电影。展映之后,场刊只给出中规中矩的2.4分,媒体评价也仅仅是“中规中矩”。
相比之下,泽维尔·多兰的《只是世界尽头》获得评审团大奖的争议更甚。此片场刊评分扑街,首映后几乎大部分媒体都差评如潮,然而有着“戛纳嫡系亲儿子”之称的多兰还是拿下了评审团大奖,泽维尔·多兰本人在现场领奖时激动得落泪。
场刊高分、媒体好评的影片消失不见
本届戛纳电影节的多个大奖可谓“有违民意”,那些场刊高分、媒体好评的影片在颁奖时都不见踪影了,反而是那些不招人待见、嘘声一片的影片,登上了领奖台。
《托尼·厄德曼》拿下了场刊历史上最高分3.7分,在口碑方面也几乎没有差评,被视为金棕榈的首匹黑马;贾木许的《帕特森》以小人物日常生活的诗意俘获人心,拿下场刊3.5分的高分;老将保罗·范霍文压轴亮相的新作《她》更被视作金棕榈大热门,女主角伊莎贝尔·于佩尔的表演也被认为是影后的绝佳人选,结果影后却被颁给了《罗莎妈妈》中的一个女配角。
虽然场刊和媒体的口味跟评委会不相符合也算正常,但最终结果如此两极化,还是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尤其是德国女导演玛伦·阿德执导的《托尼·厄德曼》在戛纳官方场刊的评分高达3.7分,为场刊史上最高分,居然连一个小奖都没拿到。要知道,2009年场刊第一《预言者》曾拿下评审团大奖,2008年场刊第一《墙壁之间》拿下金棕榈大奖,2007年场刊第一《四月三周两天》拿下金棕榈奖,2006年场刊第一、阿莫多瓦的《回归》拿到最佳剧本和女演员奖。
现场嘘声、网上热议……身在现场的电影节记者们围观评委发布会和获奖发布会,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评委发布会和获奖发布会几乎变成了吐槽大会。
不过,让记者们失望的是,最终主席乔治·米勒拒绝对具体评审细节做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