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2版: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6年5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逸笔仙踪”逸庐书院2015年 师生作品展在南京图书馆展出
  “逸笔仙踪”逸庐书院2015年 师生作品展开幕式现场
  张根宝作品
  张天宇作品
  傅加绍作品
  管峻题 《逸笔仙踪》
  李双阳作品

  5月19日,“逸笔仙踪”逸庐书院2015年师生作品展在南京图书馆展出,本次展览由江苏省国画院、南京图书馆、江苏省书画院联合主办,展览当天有来自江苏及全国的近两百位艺术家参与了此次活动。

  开展当日,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马宁,江苏省文化促进会会长高以俭,江苏省国画院常务副院长、书记刘云,江苏省广电总台副台长李声,江苏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于洪军副局长,江苏省书法院院长、省书协副主席李啸,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黄正明,南京图书馆副馆长王兵,江苏省书法院副院长卢力彬,养墨堂总经理吴维超,以及王岚、柳正梅、刘元堂、陈克年等百名艺术家共同参观此次展览。

  江苏省书法院院长、省书协副主席李啸在开幕式中讲道:“逸庐书院提出要‘传承经典’,大家到逸庐书院来,我觉得选择这条路是很正确的,因为任何学习都要有传承性,传承即取法,这些一直都是逸庐书院的教学宗旨。逸庐书院也是我们高校教学的有益补充,更具可操作性,我也衷心地希望逸庐书院越来越好。”

  江苏省文化促进会会长高以俭在开幕式致辞中说:“这次的展览我觉得很成功。书法的过程都是反复强调格调和境界,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提升。第一个境界是传承经典,临摹百帖,熟中生巧,巧中生华,渐入佳境。第二个境界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精气神融入里面,炉火纯青,渐入妙境。第三是融会贯通,自成一体,渐入化境,第四个就是最高境界了,写到灵魂最深处,渐入自境。我们真心期盼大家继续努力,更上一层楼。”

  展览当天,现场就书院教学的相关议题进行了研讨,吴国平、王岚、柳正梅等艺术家参与了此次研讨会,并在展览开幕当天同步发行了书法作品集《“逸笔仙踪”2015年师生书法展作品集》。

  从“书院”教学看书法学习的途径

  □文/董水荣

  我觉得任何一时代书法精神的变革,必然影响一种书法教学传承的理念与方式。

  对于书法的学习,我们总期望有一种体系完整、制度完备的教学规划。当然任何一种成熟的书法教学体系都经过了不断修正、补充的过程。学院书法教学体系更是这样。

  对于完备的教学制度与秩序里,我隐隐感到一种平庸。在创作上很难培养出有卓越创作感觉的书法家,在理论上也很难培养出真正有思想力的理论家。个别有着学院教育经历的书法名家,现在回想与学院教育体系有多少关系。其实这不是教学体系本身的问题,再好的教学都必须由执教者来引导教学。

  说实话,我更关注导师的能力与教学内容。

  书法创作的世界里,导师对于创作的感觉的引导,远比照本宣科的体系来得重要。

  如果一个书法家根本无法进入书写感觉的调控之中,感觉的迟钝或者错位,常常让书写变得枯燥,有些是笔墨运动而已,有些是重复经典技术而已,总是缺乏感人的力量。书法创作最重要的是有一股鲜活的感觉充盈到你的笔端,不同的笔致正是经由对感觉的捕捉来完成的。凭心而论,中国有多少书法教授能让自己的创作涌动着鲜活的力量。优秀的书法家一定有一个鲜活的创作世界,有着开放的审美想象力,丰富的情感,他的笔下才有动人的书写意象。如果只是教条主义,即便有再高深的文化修养,对书写将一筹莫展,因为他笔墨之下的世界可能缺少点画之间那种动人的形质,空间周旋了无情趣,笔触游走的地方了无生机,而显出书写的单调、枯燥。所以如何在书法教育里将学员引向一个鲜活的创作世界里,成为了关键。

  这种创作感觉不是一种空洞的表达,而是根连着每一个书法表现的细节。任何一位好的书法导师都会有别于学院体系内部的模块,有着自己独特的技法理解、表现细节、书写意象、精神气质。所以无论是学院教学,还是书院教学,包括其他的培训机构,总觉得好的书法导师,必须具备卓越的创作能力,其次才是教学能力。

  由此我很关注以李双阳为主导的逸庐书院的书法教学方式。主要因为李双阳在当代深刻帖学变革中,成为了重要书家之一。我相信任何一个帖学作者的代表背后都有着一系列的值得深思现象。在我的视野里,这批重要的帖学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不但善于思考,还很善于教学。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一代人的帖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创作方式,作品的传授方式,和前面几代书法家比起来,也有着天壤之别。所以我相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书法,一代人也有一代关于书法的教学理念,这成了不争的事实。

  在固有的书学教学制度里,之前的几代书法家都是通过某一经典的重复训练,看似手把手的教,看似详细的技法分析,最后通过模拟笔法与形态进行创作。但随着各种新生媒体与网络对生活的渗透,更为多边开放的理念的整合,传统书法的教学观念随着书法创作观念改变,也必然发生书法教学上的改变。新生媒体互动,地域影响弱化,专业的、主流的审美影响强化,重视书法经典共性语言的体悟,新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机制成了塑造新一代书法家的主要方式。

  逸庐书院有三个教学特色:

  以五体兼修的教学内容,以多种经典为基点,培养书写能力为宗旨的新型教学范式。实际上往往某些经典被列入某种教学范本,就意味着某种书法教学、创作、审美的价值取向。逸庐书院列出了12种经典,可以划归为五种书体,12种经典作品的教学,有着两种教学要求。这是开放的、多元的书法审美与创作的教学要求。这种教学要求也是从12种经典里面,有针对性地强化各方面的书写能力。篆书从李阳冰的《三坟记碑》婉曲翩然,它与《峄山碑》玉筋笔法一脉相承。无论是《三坟记碑》还是《峄山碑》都是有意锤炼稳定的控笔与匀称的结构能力。然后写大篆《虢季子白盘》,放松而带有写意的意味,体会笔与纸的篆籀线质感。近现代大篆书家很多受到《虢季子白盘》的启示,吴昌硕、王福庵 、童大年都深受其影响。隶书中所列出的三种经典,每种风格都有一种代表。《石门颂》带有篆意的笔调,逸气飞扬。 《张迁碑》铺毫涩行的用笔,代表方正饱满庙堂之气。《礼器碑》细而凝练的笔意,秀中含静。三种不同的隶书审美为适合隶书发

  展的作者,奠定良好的基础。楷书皆从褚遂良始,《大字阴符经》和他的《雁塔圣教序》。很显然褚楷带有“二王”帖学脉络的书写笔调,既有楷书的严正,同时又可培养最初的帖学气质。小字行草,以“二王”手札为帖学的源头,也将是具体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孙过庭《书谱 》是“二王”笔法的一种拓展,同时又是初入草书启蒙教材。怀素《小草千字文》与 《书谱 》相比有着另外一种行草书的笔法要求,带有篆籀笔意,也有另一番的审美取向。同时也体会篆籀笔法在行草书中的应用。最后是大草,以张旭《古诗四帖》和怀素《自叙帖》为大草教学主体,这是大草的巅峰之作。更多笔法的灵活应用,更多书写技法的综合体现,也作为小字行草展大书写的必备教学环节。

  以晋唐高度为要求:从书法技法角度看,到唐以后完成书写技法中所有原创性的技法。

  晋唐森严的法度与繁华灿烂的气象之后,晋唐高标气度成了逸庐书院的书写朝向。更具体一点,晋指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写技法的研习与锤炼。唐法在逸庐有其自身的指向和要求,是因为李双阳自身的创作敏感与深度,对怀素有着许多个人的发现。比如对“篆籀笔法”训练从怀素小草《千字文》到大草《自叙帖》都是独特的训练要求。应该说晋与唐的艺术表现方式有着极大差异,才得以散发各自的生命力。从逸庐所列的12种必临经典有一半多都是唐人的作品,可见对唐法有着更深入的书写要求,实际上唐人的书写也比东晋有着更为丰富的技术积累。在逸庐书院的教学体系中,晋唐完成了所有书写技术的终极意义。

  晋唐高度,更侧重于帖学内部艺术质地的书写体验。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对秦篆、汉隶都有不少的经典训练要求。晋唐高度也好,五体兼修也好,实际上不仅有了各种书体的书写经验,以此生发出对所列的12种经典之外的书法表现的辨识,书写就有了更多敞开的可能,也是对一种固化的、静止的传统书法教学所作出的反思。

  临摹与创作转换:逸庐书院教学中在基础训练之后都会安排一个临创班,五体都有,正书临摹与创作转换、行草临摹与创作转换。这对于书写学习者来讲,是一个实质性的创作学习阶段。

  应该说,导师个人的创作能力,在临习阶段就会提出相关的临习要求。实际上好的老师就在于提出独特的临习要求,这些临习要求对后面创作衔接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逸庐书院的临习,很重视线质的锤炼,所以对小篆重视程度很高。在其他经典的临习过程中强调“一笔成形”用笔的干净与走笔感觉的培养。到了创作,用笔与线质的把握就是创作切入最初的凭依。这是强化创作感觉的一种方式。好的书法作品,往往能让我们感受到书法家的眼睛是亮着的,甚至耳朵也是倾听的状态,触觉也是鲜活的,所以,我们能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笔迹与心迹一一有秩序地开放,听到不同的笔与不同的纸,簌簌有声地书写,甚至水量多少在纸面掠过时的细腻的声音,用笔的轻重如拂过敏感的肌肤。所有这些都可以让人洞察到书法家心声的呢喃。在古人的信札里,最能轻易地寻觅到这些信息。

  从临摹到创作,在创作中如何调动一位作者的感觉,也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如果一个书法家根本无法进入书写感觉的调控之中,感觉迟钝或者错位,常常会让书写变得枯燥,有些是笔墨运动而已,有些是重复经典技术而已,总是缺乏感人的力量。书法创作最重要的是有一股鲜活的感觉充盈到你的笔端,不同的笔致正是经由对感觉的捕捉来完成的。用笔作为调度书写感觉的切入口,活跃书写已麻木的定向审美,从多年培训观察中,他们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果。

  逸庐书院教学还在不断深化,随着导师个人创作能力的不断提升与教学经验的不断累积,会有更独特的书法培训景观。

  从逸庐书院教学中观察,在当代书法教育里,有没有一种可能,优秀的导师成就一个优秀的“书院”教学模式。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