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80年,百岁老兵重回南京祭战友》续
听到长官名字,老兵不禁举起右手
昨天上午,南京风雨交加,不过这并没有阻止来自湖南的百岁抗战老兵曾瑞田祭拜战友的步伐。
曾瑞田曾在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担任重机枪手,参加过南京保卫战。在南京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们的陪同下,曾老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简称“江东门纪念馆”)。在南京保卫战展区,曾老两度情不自禁举起右手敬礼;在档案墙前,曾老一边手摸着档案,一边激动得落泪,感慨“太惨了……”之后,冒着风雨,曾老来到了长江边,祭奠当年一起撤离的战友们。
现代快报记者 鹿伟
给牺牲的战友敬礼
昨天,尽管风雨交加,曾瑞田还是坚持坐轮椅来到江东门纪念馆。听说曾老是百岁抗战老兵,纪念馆安排专人为他讲解。
在南京保卫战展区,墙上一幅幅老照片、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将老人的思绪拉回到了1937年。
“这是你们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将军……”当听到当年的长官“桂永清”这三个字时,曾老马上抬头看着他的照片,情不自禁地举起右手敬礼,足足有1分多钟。
1937年,桂永清率部参加了淞沪会战,并参与了南京保卫战,任教导总队总队长。曾瑞田一直跟随,参加完淞沪会战后,跟着部队来到南京,参与了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时,曾瑞田所在的部队曾在汤山、紫金山、孝陵卫一带浴血奋战。当听到讲解员介绍教导总队守卫的地方时,言语不多的曾老大概是想起了当年牺牲的战友,表情凝重,再次举起右手敬礼。
档案墙前激动流泪
听说曾老是重机枪手,讲解员专门带他看了展馆里的一挺机枪。“这是侵华日军用的重机枪,连配件一共重56公斤。”讲解员说,每挺机枪需配备10至13个士兵,为日军侵占华北华中时的主要杀人武器之一。
“我们当年用的重机枪不是这个样子的。”看到眼前的这挺重机枪,曾老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告诉大家,他们用的重机枪是要加水的,要用水冷却,“一种是国产384的,一种是德国产的马克沁”。
除了机枪,展馆里的马灯、手电筒等实物也勾起了老人的回忆。他一边听讲解一边点头,表示对它们有印象。
轻抚“遇难者名单墙”上的名字,注视着照片墙上的幸存者照片……参观的过程中,曾老一直表情凝重。
展馆里,有一块开阔的区域,专门用来陈列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档案,这些用档案盒装载的档案,高高矗立起来,形成了一面几十米高的档案墙,一共有12000多份。
当听到这些介绍时,曾老手摸着档案盒,情绪非常激动,终于抑制不住泪水,哭着说:“太惨了,中国人吃了亏,死了这么多人……”
冒雨到江边祭奠战友
参观完江东门纪念馆,一行人前往长江边,带曾老看看当年最后撤离的地方。
“前面就是老的中山码头,您说当年从长江边撤离,这就是长江。”南京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联盟负责人钱肖松向老人介绍说。
对于当年撤离的场景,曾老一直记忆犹新,“那是1937年12月13日大概中午的时候。”他回忆说,他们被敌人逼到长江边上,再无退路。
“我们连原来有150人,那时只剩下不到20人。”他说,连长和三个排长都牺牲了。四排长命令他们,将八挺重机枪全部丢入江里。尽管舍不得,但最终还是狠下心,将“老伙伴”全部抛入江中。
幸运的是,曾老捡到了一把驳壳枪和子弹,并和一位战友在江边找了一个小竹排,用长木板当船桨,使劲划到了长江对岸。“如果没有这位会划船的战友,我恐怕很难过江,更别说幸存下来了。”
这么些年,曾老一直惦记着牺牲的战友。他的小儿子曾亿中说,父亲的一大愿望是回南京的江边,祭奠战友。昨天,曾老特意带了几束白菊花,委托儿子和志愿者洒向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