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2版:名校在践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6年4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基
  学校的课程图
  校本教材
  学校的院士墙

  校长说理想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葛军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至今已走过了百余年的办学历程,其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社会中坚、国之栋梁。薪火相继,弦歌不辍。然而当今社会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时期,基础教育发展面临诸多矛盾,诸如学生素质培养与升学竞争需要的矛盾,教育发展需求与社会功利需求的矛盾,普通高中教育面临日趋“同质化”的现象,未来的附中如何延续百年名校的光荣与使命,需要我们始终保持头脑清醒。

  作为全省14所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之一,附中在创新人才的发现、培养和输送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使命,须着眼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先行先试,以开放的姿态和改革的勇气,探索早期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基”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

  我们在行动

  当下的附中,充分传承百年名校“锐意实验、善育英才”的优良传统,以“院士”精神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办学指引,围绕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时代课题,重点在完善师资力量、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式上下工夫,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间和节假日,进行兴趣和任务驱动下的体验式、探究式研究。

  1

  教师教育教学

  卓越、有特色

  附中,有这样一支教师团队,她将学科融入血脉,课堂上自然地流淌出学科的神韵。无论是理科的逻辑与理性,还是文科的多元与思辨,超越知识教学的思维教学是附中课堂的共同特征。

  附中,有这样一支教师团队,她具备学者风韵,每个人始终是学习者,努力在科学与人文的道路上修行,并通过课堂与教学行为,尝试让教育走出学科束缚。

  附中教师们自觉行进在成学识的路上。他们自发组织读书社,平等研讨问题,提高教育认识,并定期结集刊印《地平线》,推动了学校良好读研、思考、研究风气的传承。他们自觉地进入高校再回炉,选修适合自己兴趣的、利于提高自身教学质量的大学本科、研究生课程。他们刻苦钻研学科业务,引导学生冲击最高水平的竞赛或科技创新竞赛。他们自觉从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出发,组织志同道合者,埋头三年,建设特色课程。他们自觉尝试网络微课微视频,资源共享,“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为致力于融通理工、人文和社科类知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想象思维、质疑精神和批判思维,学校建立了系统思考、教育剧场、走进鲁迅、E学习教研组等四个项目教研组,以此为抓手,开展实验与教学,将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进一步推广到每个教研组、每一位教师,鼓励教师跨学科进修。

  2

  学校课程设置

  成系统、上品质

  拔尖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共同特质是人文素养厚、思维能力强、创新意识浓。为此,附中一直将这三个重要特质融入学校教育系统各环节之中,贯彻于课程建设之中。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教育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办学积淀,构建了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苗子培养的三类课程体系:以现代公民为培养目标的德育课程:“方向比距离更重要”——生涯规划课程,没有比脚更长的路”——11公里和31公里意志训练课程,“社会中坚,学校栽成众”——责任培养课程,“青春是美丽的”——生命教育课程;以思维品质为培养目标的学科拓展课程:系统思考课程,“走进鲁迅”课程,大学先修课程,各类选修课程,各类竞赛课程以及名师讲坛课程;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的综合课程:如倡导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教育剧场课程,梦想基金项目,科技文化节,社团课程等等。

  附中的课程特色其一是有广度。课程门类丰富、层次全面(称之为课程超市)。例如,在保质保量完成国家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先后开设了240余门选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中打破以往单一、封闭的课程框架,将不同课程中的不同知识、不同方法进行融合贯通,形成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如系统思考课程运用系统思维的方式及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育戏剧项目教研组融合教育学、戏剧文学、艺术表演等多方面的知识,进行教育戏剧的创作与排练;头脑奥林匹克课程融工程技术、数理化生信息等知识、艺术表演和创新思维于一体。其二是有厚度。浅尝辄止的学习终将背离学习的真正意义,为激发学生深思熟虑、深度挖掘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领域,附中与北京大学合作,成为首批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中学,为不同天赋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为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奠定基础。科目有:中国古代文化、微积分、电磁学、普通化学原理、中国通史、程序设计、地球科学概论等。当前高一、高二年级约有300多人参加了该类课程的学习。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学生跳出了中学课本,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学习能力与研究能力。通过学习,他们再“回头”研读中学课本,又有了不同寻常的感悟。

  3

  与高校协同创新的

  育人模式创造性开展

  教育自身是一个完整、延续的系统工程。近年来,附中积极推动“主动学习实验班”项目研究,携手大学连续进行高中三年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力求探索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优质对接,把资源通道打通,这对创新人才培养意义非凡。

  2014年开始,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开办“科学菁英班”,将现行高中课程的要求与高校的育人要求结合起来,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特点和规律,系统设计高中阶段创造型学生培养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科学组合,以基础为本,兼容文理,强调综合素养的培育,旨在克服当前高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培养研究型大学所需要的创造型学生。

  与高校联合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实验室,开放数字平台,开放课题研究,不仅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利于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也是教师优质、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附中已与多所高校合作成立推进创新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每个教研组挂钩高校的一个院系或国家重点实验室,展开课题研究和课程进修。学校还以“附中论坛”为平台,在海内外广聘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这样一个以“人”为本位的、“自由而全面”的优质资源库,为附中师生留下了一笔无比厚重的精神财富。

  4

  教育评价体系

  多元创新有实效

  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主线,附中努力构建科学、丰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期望“每天每个孩子可以提高一点点。润物无声,源远流长”。

  学生发展评价由三个阶段构成:一是基础学科水平评价。在对学科素养 (文化素养)的考查基础上,了解学生高中入学前本然的学习状态并全面分析成因,以此制定切实有效的初高中衔接措施。二是基于思维素养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人文素养的融合性思维水平和理科的抽象思维水平发展,实施过程性评价,形式多样,如对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参与各种读书、讲座、论坛活动,参与课题研究报告,发表论文等方面评价。三是结果发展性评价,将前面阶段的综合表现给出恰当的阶段性结果描述,多元界定,给出发展倾向性建议。每个阶段进行阶段测试,将测试的结果与学生前置评价和过程评价结合,确定学生的成绩,采用学分制给出学生学习结果。

  附中希望学生不仅有丰富的学识,更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学校实行了“1+4”证书的评价体系,学生毕业必须有阅读证书、公民素养证书、实验操作证书、爱好和从事一项体育艺术活动。

  通讯员 谢鹏 王春玉

  结语

  师者,学识立教;生者,为学卓越;校者,和合生机。百十年附中,基于教师高效教学、课程丰富建设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成长的教育责任,将充分利用现有办学条件,优化结构,追寻“1+1大于2”的优质资源增值效应,始终坚定地行进在追求一流卓越、锐意实验、创造特色、培育英才的路上。

  招生连线

  咨询电话:

  025-83469018/41/49/64

  

  地址:

  南京市鼓楼区察哈尔路37号

  

  邮编:210003

  

  网址:WWW.nsfz.net

  

  电子信箱:nsfzxb@126.com

  

  微信服务号:njsdfz

  

  微信订阅号:njsfdxfszx

  

  招生QQ群:18058634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