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菌移植,对一般人而言,或许有些不可思议。然而,这项前沿技术正在拯救着一个又一个严重肠道细菌感染患者。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医学中心张发明主任带领团队,与樊代明院士、吴开春教授共同发起建立中华粪菌库紧急救援计划,全国各地严重肠道感染、经常规治疗无法控制且不宜转诊的患者,有望通过这项公益计划重获新生。
何松明
一只脚踏进鬼门关
粪菌移植让她死里逃生
2016年春节前夕,或许是大连市某户家庭最难熬的一段日子。家中的老人做完结肠癌手术、接受化疗后,出现了严重的肠道细菌感染,每天拉肚子七八次,一旦进食,腹泻也随之而来,使用了多种抗生素及益生菌均无法控制。更为糟糕的是,老人还患有心脏病及丙型病毒性肝炎。由于长期腹泻导致严重营养不良,尽管输入了白蛋白及血浆,但距离死亡线也只剩一步之遥。
幸运的是,绝望之际,粪菌移植成了老人的一根救命稻草。大连新华医院消化科和南医大二附院两地医生充分讨论,制定方案,并得到老人一家的理解之后,一个以近零下80摄氏度干冰保存着健康粪菌的“救命箱”穿越近千公里,来到老人身边。取出粪菌管,解冻,按所附说明书逐一操作,大连当地的医生顺利帮助健康菌群在患者肠道内“安家落户”。第二天,腹泻便得到明显控制,腹痛消失,一周后完全恢复正常。
值得一提的是,患者在复查丙肝病毒指标时,竟然发现丙肝病毒从治疗前的高度复制直降到阴性,张发明主任表示, “这应该是世界上第一例粪菌移植成功治疗丙肝的案例,也为日后‘肝病肠治’提供了重要启发。”
志愿者要求严苛
整套过程科学严谨
粪菌移植的目的是重新建立肠道菌群,“使用抗生素治疗时,往往是‘好菌’与‘坏菌’通杀,而粪菌治疗则是将经过严格筛选的健康菌群导入患者体内,使肠道环境重归和谐。”如此重要的粪菌究竟由谁提供?张发明主任表示,粪便样品由相关志愿者提供,而志愿者的筛选相当严苛,一般来说,只有2%左右的人能达到标准,“除了粪便的各项指标需严格符合标准,我们还会对志愿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自身排便是否正常、饮食结构是否合理、家族是否有遗传病等,都是筛选标准。除此之外,志愿者本人的性格、心理状况及个人诚信也将纳入考量。”
为了保证菌群的质量,张发明主任团队精心设计了一间特殊的高级别净化实验室。进入实验室,大致分为三个流程,首先由志愿者自行采样,之后,样品经过全智能粪菌分离系统进行处理,即可获得纯化菌群,直接用于治疗,或者在零下80摄氏度的冰箱保存,以便及时之需。
张发明主任介绍,目前团队研究出一套新的移植方法及器械,“将软管一端接入患者肠道,一端置于体外,健康菌群可通过注射的方式直达患者体内,软管保留一至二周,可随时再次移植,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不造成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志愿者提供的粪便样品将在实验室保存两年,方便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随时溯源。
严重肠道感染
可申请异地紧急救援
据悉,中华粪菌库紧急救援计划由张发明主任与我国著名消化内科专家樊代明院士、吴开春教授等人共同发起,南京、厦门、广州、重庆、西安等地均建立相应粪菌库,并由此辐射全国,救援对象为各地各医院严重肠道感染、经常规治疗无法控制且不宜转诊的患者。张发明主任介绍,中华粪菌库紧急救援计划秉承“公益、规范、应急、共享”的基本原则,若患者有粪菌移植的必要性,其主诊医生可在网上提出申请,与国内非营利性粪菌库救援医院取得联系,若就近医院无粪菌库存,可向国内其他有资质的医院申请援助,确保在48小时内完成救援,短距离救援则于当天完成。
“原计划1年在全国异地救治10个病例,我们就很满足了,没想到一开始3个月就救治了20多人,包括成人和儿童。”张发明说,“中华粪菌库体系建设已经越来越完善,过去,有些医生不了解、不敢做或不具备条件做粪菌移植,中华粪菌库的建立,为各医院及医生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患者们重新打开了一扇生命之窗。”
专家简介
张发明
博士,副主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整合肠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肠病中心主任
两次到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消化科学习
发明经内镜肠道植管(TET)术用于全结肠/空肠植管
发明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术(CAES)治疗痔疮和黏膜脱垂
发明世界首套智能化粪菌分离系统用于粪菌移植
提出并发表Step-up FMT策略用于激素依赖型IBD
中华粪菌库-紧急救援计划(fmtBank)共同发起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等项目10项
曾登世界胃肠病官方杂志WGN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