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名问题上应该慎改、少改,尊重地名文化,尊重文脉传承规律,给我们、给后人留下“回家”的路,不容置疑。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
人民日报13日刊发的题为《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一文引起强烈反响。文中提到:“像‘徽州’这样重要的历史地名,不妨考虑恢复。毕竟,没有‘徽’,哪来‘安徽’”。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起网络投票“黄山市恢复老名字徽州,你支持吗?”截至投票结束,参与投票的14973人中,71.4%的网友表示支持。4月14日,黄山市民政局局长朱学军就此接受采访时称,将深入调研,尽早提出建议。
看来这事还真有点希望。
一直以来,只要讨论到改地名的失当,徽州改黄山、襄阳和樊城改襄樊必成例证。“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杜甫,要在今天非得迷路不成。
无数有识之士为着徽州地名的丧失而怅然不已,久久念叨“重回徽州”,只是从来没有引起过这么大的关注。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复名徽州有着无可辩驳的理由。
说句不客气的话,各地无数次地更名,打着弘扬文化、发展经济的旗号,干的却多是没文化、无益经济的事。君不见,这些年,古“州”少了,“加州”多了,“原味”少了,“怪味”多了?
上个月,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的视频会议。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一些地方轻易乱改地名,导致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地名快速消失,还有一些地名存在“贪大、崇洋、求怪”的现象,丢了传统,断了文脉,对地名的文化传承造成很大损害。
借这股整治东风,让一些被人为丢弃的古地名回归,有合理性。
当然,这意味着极大的财政投入。石家庄市政府曾表示,如果石家庄改名的话,与之对应的一系列名称都要改动,没有10亿元拿不下来。复名徽州说到底是为以前的决策纠错。假如真的复名,一前一后两笔巨资就没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乱改名教训深刻代价惨痛。
在地名问题上应该慎改、少改,尊重地名文化,尊重文脉传承规律,给我们、给后人留下“回家”的路,不容置疑。那种为了政绩或局部利益而一意孤行的改名行为,应该受到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