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献寿”“天地一沙鸥”“兰竹图”……这些都是明清时期,“扬州八怪”的传世名作。如果把它们变成刺绣,效果会怎么样?4月9日,“心线神针——陆树娴、陆俊俭、陆蔚华刺绣作品展”在江宁区博物馆开展。展厅内近百幅苏绣,都是中国刺绣大师陆树娴和她的女儿、外孙女三代人对照真迹绣成的。展厅中,一幅“麻姑献寿”让很多观众感到好奇,以为它是真迹。
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真迹还是绣品?
在很多人印象中,刺绣应该是色彩分明,一眼就能看得出来的。而看这个展览,却是非常考验眼力的,因为,它们和水墨画太接近,让人傻傻分不清。
当中最吸引人,要属“麻姑献寿”,画面中的麻姑是一个有鹅蛋脸的女子,脚踩祥云,看上去很有“仙气”。“这幅作品花费了20年才绣成。去年,扬州举办刺绣展,把这‘麻姑献寿’绣品和真迹一起展出,很多观众都分辨不出哪一幅才是真迹,甚至不少人都以为绣品才是真迹。因为绣品的颜色更丰富立体。”现场,陆树娴的外孙女、南航工业设计系老师陆蔚华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陆蔚华介绍说,“麻姑献寿”是“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的作品。“当年,外婆绣这幅作品时,是对着博物馆珍藏的真迹来绣的。从1959年开始,一直到1979 年才完工。为了表现原画的意境神韵,外婆运用了多种针法。你看那头发,一根根发丝像长出来的一样。这些头发都是用一根线劈成128分之1绣成的,非常精细。”
陆蔚华说,外婆陆树娴8岁开始学刺绣,被誉为“中国刺绣大师”,首届“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91岁都还在绣,一直到2014年辞世前的一个多月才放下绣针。
刺绣让古画“复活”
这次展览,大多数是陆树娴的作品,最晚一幅是她86岁绣成的“太白行吟图”,作品中李白梳着高高的发髻,身着宽宽的大袍子,给人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这幅作品,原作者是南宋的梁楷,线条很简洁,但是绣起来,难度很大,不论是李白的头发还是袍子,都花费了不少精力。”
展出的作品中,也有陆树娴、陆俊俭、陆蔚华共同合作的作品。清代李蝉的“荷风送香图”“秋露一枝新”等,一边是文字一边是书画作品,看上去都非常有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