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6年4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Catch-22”一个伪装成军规的圈套
  约瑟夫·海勒
  1923年-1999年
  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1923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1961年发表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令他一举成名,这部小说被视为黑色幽默的经典名著,同时在美国被誉为“反战圣书”。他还著有《出了毛病》《像戈尔德一样好》《上帝知道》《不是玩笑》《描写这个吧》《最后时光》等作品。1998年出版回忆录《此时与彼时:从科尼岛到

  □陈志炜

  如果提及美国的战后文学,有一部小说和一个作者是注定绕不过去的,那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和约瑟夫·海勒。在国外,即使是没读过这本小说的人,也知道“第二十二条军规”代表着一种悖论式的进退维谷的局面。在当代美语中,Catch-22已作为一个独立的单词,使用频率极高,用来形容任何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的规定或条件所造成的无法摆脱的困境、难以逾越的障碍,表示人们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或者是一件事陷入了死循环,或者跌进逻辑陷阱,等等。这个单词就是源于这部号称“黑色幽默”鼻祖的小说。

  约瑟夫·海勒于1923年5月1日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科尼岛区,父母是俄国犹太移民。5岁时,父亲去世,他和哥哥、母亲相依为命。在父亲的葬礼上,小海勒吃到了平日里垂涎而不可得的糕点糖果,于是在记忆里留下了死亡——美餐的联想。在他的潜意识里,死亡也许就是讽刺的、轻松的,一种甜美的满足感。

  1941年海勒于亚伯拉罕·林肯高中毕业,次年10月参加美国空军第12军团,驻防科西嘉,并作为侧翼投弹手执行轰炸任务。起初,他觉得有趣,但当他执行完第37次飞行任务之后,他想逃出来。但直到他飞完第60次飞行任务,在1945年他才作为空军上尉退役。他把类似的经历也投射到了《第二十二条军规》主人公约塞连的身上。

  1945年9月3日,他与雪莉·海尔德结婚,并按美国兵役法就读于南卡罗莱纳大学,不久转入纽约大学,1948年获英语学士学位。1949年又在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然后赴牛津大学访学。1950年到1952年,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教一年级学生作文,但他不喜欢这种学术的生活。之后,他成了《时代》和《展望》杂志的广告作家。1958年到1961年,他是《麦柯杂志》的促销部经理。

  海勒很早就开始写作。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就开始为杂志写短篇小说。但使他一举成名的作品是他1961年发表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他耗费了八年的心血去构思这本书的主题、结构,又花费了七年时间去写作、修改。毫无疑问,短暂的参战经历给他的生命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五十年代中期,麦卡锡主义风行美国,加上战争留下的阴霾,一个虚无而消极的幽灵笼罩着人们的内心。这段时间他赋闲在家,空闲使他的思维更加敏感。海勒说:“约塞连的情感并非我战时的情感,我是战后才体会到的。这本书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对五十年代的反映,对麦卡锡时期的反映。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我写下了自己对于一个处于混乱的国家的感受,我们至今仍在忍受这种混乱,二次大战形成的‘举国一致’分崩离析了。你们会注意到,《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背景是大战的最后几个月,当时这种分崩离析已经开始了。”可见海勒是把自己置身于正视战后现实和反思战时生活的坐标系上的。

  1954年,海勒在朋友西萨德家做客,当他正躺在朋友四室套间的床上的时候,脑子突然冒出这样一个句子:“那是一见钟情。他第一次见到随军牧师时,就疯狂地爱上他了。”当时他还没想出约塞连这个名字。牧师还不一定是随军牧师——他也可以是监狱牧师。可是一写出开头那个句子,整本书的内容开始在他头脑中清晰地呈现出来——甚至大多数细节……调子、形式、许多人物,包括他最终没有用上的角色。海勒激动得要命,然后像那种陈词滥调可能会描写的那样:他从床上一跃而起大踏步走出房间。那天早上他去广告公司干活儿,用铅笔写出了第一章。周末之前他已经把它打印出来,寄给他的代理人坎迪达·多纳迪奥。一年后,经过反复酝酿,海勒开始动笔写第二章。

  在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时,海勒是这样说的:“我必须独自一个人呆着。在公共汽车上也挺好,或者遛狗的时候也可以。刷牙的时候最妙——写《第二十二条军规》时尤其如此。每当感觉很累了,在即将上床睡觉前,洗脸刷牙的时候,我的思维就会变得特别清晰……常常出现第二天写作时会用到的一个句子,或者浮现出可以继续向前推进的灵感。”

  为了记录下稍纵即逝的灵感,海勒想出一个办法,就是随身携带着小卡片。每当灵感来临,不管是在公交车上,还是遛完狗后,他都会随时记录下来,放进文件柜里。等情节推进需要的时候才拿出来整理。写完《第二十二条军规》后,他把卡片找出来一看,竟然装了有一只鞋盒那么多。

  每次写完三四页的篇幅后,海勒常常得花两个小时来修改。有时会一气工作四个小时,有时只干四十五分钟。他以一种相对宽松、同时也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小说的写作。在他最初的计划里,《第二十二条军规》不会很长,顶多是个小长篇。然而渐渐地,叙事本身控制了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他思考、沉淀、再思考,并付诸笔端。他感觉在写作当中自己的思想变得更加完善了。小说里比原先计划的增加了越来越多的想法。最终海勒写完《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时间跟他规定的完成截止日期相比,超出了四五年之久。后来海勒在访谈中谈道:“我觉得这是我要写的唯一的一本书,所以我必须全力以赴。”

  1961年,海勒完成了《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创作。同年小说出版后,顿时引起轰动。在当时嬉皮士运动风靡的背景下,这部作品被作为反战的圣经大为流传。海勒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赞誉和收益。1970年,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受这部小说的鼓舞,他自此放弃职务,专事写作。然而,后来的作品的影响永远也无法超越《第二十二条军规》。1999年12月,海勒于纽约东汉普敦的家里由于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享年76岁。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故事发生的1944年,联盟军已经占领了罗马。第二十七美国空军的第256中队驻扎在科西嘉和意大利之间的皮亚诺萨小岛上。只要条件允许,轰炸队的成员就去法国南部和意大利的城市中。这是一个疯狂的世界。指挥官命令他的助手只有在他出去的时候才让人来见他。卡斯卡特上校一心只想向上爬,不断地提高战士的飞行次数。尽管上级说他们只需要飞四十次就可以回家,但是一个叫做“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官僚圈套却说他们不能回家,因为他们必须遵守长官的命令,而长官不断地提升必须的飞行任务的次数。更荒诞的是,在这样的疯狂世界里,一些人却快乐地生活着。

  海勒没有用regulation(规则)或rule(规章)等常用词来表示“军规”,而是用了catch这个词,而catch一词本身就有陷阱、圈套的意思。海勒就是利用这个词的双关意思表明,所谓“第二十二条军规”实际上就是一个圈套,任你怎样努力也休想从它的束缚中逃脱。这是因为这个圈套的奥秘就在于:第一,作为一条军规,军人必须无条件服从;第二,它运用了自相矛盾的推理逻辑,任何想对它提出异议的人都不知道该从何处人手。

  海勒善用幽默的笔触去构造人物形象。他出于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自觉地将积淀于意识深层的非理性沉渣泛起,溶入理性,或覆盖理性,从而形成了“绝望的喜剧”式的幽默。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曼将约瑟夫·海勒等十二人的小说片段编为《黑色幽默》一书,从此,这个词作为六十年代小说精神的重要标志而广为人知,而《第二十二条军规》则成为“黑色幽默”的正典。

  《第二十二条军规》

  

  约瑟夫·海勒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小说讲述了二战时期美国一个空军中队的故事。小说摒弃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整个作品没有一条完整的情节发展线索,也没有突出的人物形象,充满着混乱、喧闹、疯狂的气氛,海勒凭借这种“严肃的荒诞”对战争和美国官僚权力制度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这部小说被视为黑色幽默文学的经典作品,对20世纪世界文坛有着巨大的影响。

  作家评介

  斯蒂芬·金

  在我看来,过去50年美国小说最好的有两部,《第二十二条军规》是其中之一。

  马原

  如果说20世纪的作家最终只保留一份崇拜的话,我希望把这个荣誉留给美国作家约瑟夫· 海勒。我认定他在小说领域达到的境界只有科学领域中的爱因斯坦能与之相提并论。

  王朔

  我在约瑟夫·海勒的作品中找到的共鸣超过在昆德拉作品中找到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