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瀞
多年来我在绘画中陆续尝试了不同的题材,其间愈来愈清晰的创作意图是我对画面构成的追求,它是画面的总体结构,是我对艺术的主张。这一点在我各个时期的作品中都有或明或隐的反映。不论面对何种题材,或是多复杂的造型要素,我不间断的关注点仍是画面有机综合的大块构造,包括传统强调的章法、布局,也包括更具现代意识的色彩的比例和分布,它是画面的灵魂。
绘画作为艺术家关照外界和表达自身感受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涵盖了诸多的美学命题,诸如内容与形式,情感与理智,主观与客观的融合与转化等等,这些问题无不困扰着每一位致力于绘画形式语言探索的艺术家。具体反映到画面上,显示出艺术家对外界独到的理性认知和情绪化的感性表达,而这一切的最终实现不仅包括艺术家塑造物象时运用具象或是象征的手法问题,也包含画家对绘画材料属性的理解与表现。
当画家在面对自然物象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三个不同层面的视觉图像,一是自然界中真实的物象,二是融合了画家自身感受的心象,三是画面最后呈现的视觉效果。这三者的相继出现,是感性和理性相互碰撞的过程,并最终体现为视觉感受物化的结果。而如何将这些图像进行归纳与演绎,物化的结果将以何种面貌出现,无疑成为一个画家需要研究与探索的终身课题,它迫使画家面临一种个人的选择和技术的考验,这也意味着如何将物理上真实的物象进行个人图式和审美情趣的转换成为画家所必须关注的绘画性探索之一。正是诸多不同的转换形式使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众多优秀美术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审美面貌。于我而言,运用自己的形式语言将物象进行理性的分解,运用独特的审美眼光重组素材中可提取的因素,正如我异常迷恋二维空间的平面形式美感,并且乐于捕捉具有几何形态的、块面构成的趣味性画面。我的绘画并不抽象,但我试图使画面中隐含某种抽象的构成因素,以达到和谐的状态,这其中涉及物象形态和色彩等诸多复杂的构成要素,因为各要素在组合后会给人带来心理和视觉感受的差异。好比书法讲究结体,讲究单字笔画间的俯仰开合,点画的高低、伸展以及利用空白达到组合间的平衡使得每一个字都蕴含无限的审美可能。受此影响,我以结构的观念对待造型,各种元素自身的造型和整体局势的造型之间要互相倚重,达到平衡。现阶段,我对待画面的结构受塞尚、弗洛伊德、马蒂斯、席勒等人在处理画面时的影响较多,更多的则来自于理性设计,是一种有意识的刻意为之,这样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画面构成的表述是清晰的,直白而简洁,然而也缺少些许感性和情绪的含蓄表达。我理想的绘画也许是在看似自由、随性的涂抹中呈现出匠心独运的构思,这不仅需要思考和深入的理解,更需要具有对待事物的独特的感觉和敏锐性。
艺术总有解不完的“题”赋予艺术家,艺术家也乐于在解“题”中成就自身,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也许“结构的状态”将是伴随我一生的课题。
杨瀞
1983年8月生于河南固始,2005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画院专职画家。
主要参展经历:
2015年08月 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铜奖)
2014年12月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提名,全球巡展)
2014年11月 多彩中国梦——2014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
2014年10月 首届南京国际美术展(铜奖)
2013年03月 首届全国中国画学术展 (优秀奖二等奖)
2012年11月 2012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2年10月 2012全国中国工笔画展
2012年10月 “翰墨新象”2012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2月07月 2012吴冠中艺术馆开馆暨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2012年04月 第七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2011年11月 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国画)
2011年09月 “辉煌浦东”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1年05月 第二届全国“徐悲鸿奖”中国画展
2010年12月 全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
2009年04月 首届全国“徐悲鸿奖”中国画展
2008年11月 江苏省第二届新人新作展(佳作奖)
2008年06月 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