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6版:新副刊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6年3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陈果夫陈立夫旧居藏身常府街28号
两栋破旧小楼荒废已久,文保专家呼吁立即保护性利用
  陈立夫旧居外表残破
  林颖曾手持陈立夫的民国户籍卡

  阳春三月,常府街28号内的两栋民国建筑,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客人名叫林颖曾,她的先生名叫陈泽宠,是民国时期国民党“大佬”陈立夫的幼子。常府街28号的民国建筑,正式的名称是“陈果夫、陈立夫旧居”。站在这栋熟悉又陌生的建筑前,林颖曾伤心得几乎落泪:“我从网络上看到,这里是文保单位,没想到眼前却是这样破旧不堪,尤其是那栋陈立夫旧居,内部已经被拆得乱七八糟。”

  

  现代快报记者 白雁 文/摄

  现场探访

  民国小楼隐身闹市,破旧闲置闭门谢客

  陈果夫陈立夫旧居位于车水马龙的常府街,公开资料显示,旧居的门牌号为28号至30号。但实际上,如今的常府街28号,是一栋临街的高大商用楼房。楼房东侧,有一个小门,并无门牌号,从这个小门进去,向院内深处走去,才能看到隐身闹市的两栋小楼。

  资料记载,陈氏兄弟的公馆,原占地面积有3008平方米,庭院面积有1000平方米,院内有两栋主楼及附属建筑若干。如今,院内仅存两栋主楼与主楼以北的一排平房。其中,西边的小楼是陈果夫旧居,东边的则是陈立夫旧居。

  从外表看,陈果夫旧居有两层,顶上带阁楼,二楼有一个宽大的南向露台。小楼外面的砖墙比较新,有维修的痕迹。从一间窄小的侧门进入小楼,楼内木质扶手的楼梯,连通一楼二楼和阁楼。整栋楼内空无一人,一些家具散落在各个房间。其中,一楼的一个房间内有床铺,似乎偶尔临时有人居住。

  陈立夫旧居是一栋三层小楼,楼顶有阁楼。从外表看,这栋楼显得更为陈旧,窗户破损严重。从几乎被建筑垃圾封住的门侧身进去,映入眼帘的地板和天花板,都被严重损毁。和地板、天花板的残破相比,楼梯显得十分结实,踩上去稳稳的。

  公馆往事

  陈氏兄弟关系亲密,两家人同住一院

  陈果夫和陈立夫兄弟,是民国时期有名的“CC派”实权人物。陈家的崛起,与近代史上一个著名的人物——陈其美有着分不开的关系。陈其美,是陈果夫、陈立夫的叔父,他早年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后加入同盟会。1908年,蒋介石到日本留学,与陈其美结识。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

  1916年5月,陈其美在上海被袁世凯派的枪手所杀。尽管陈其美去世了,但陈家与蒋介石的关系依旧厚密。1924年,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时,陈果夫在上海为其代办军装及其他物品,并主持华中、华东及华北的招生工作。1925年,陈立夫留美归来,本打算投身实业的他,被蒋介石相中委任为机要秘书。1929年,陈立夫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同年,陈果夫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成立国民党中央政治干部学校。两兄弟掌管国民党党务机构,有了“蒋家天下陈家党”的说法。

  陈氏兄弟关系亲密,两家人也处得很好。在南京期间,兄弟两家曾先后居住在汉中路附近的螺丝转弯和鼓楼二条巷。1934年,兄弟俩才在常府街买地,修筑陈公馆。

  陈果夫患有肺病,非常注重房屋采光

  陈果夫陈立夫兄弟生活俭朴,他们的公馆,也设计得简洁大方。在公馆建筑过程中,工程专业出身的陈立夫,往往亲自参与图纸设计、建材选择,以结实实用为标准。

  建成后的陈公馆,传达室紧邻常府街,与传达室并列的一排建筑,主要供警卫、秘书、亲戚居住;院子中间有花园和喷水池;再往里面则是两栋主楼,由陈立夫陈果夫两家人分别居住;院子最北面,是一长排平房,佣人、司机等人都住在这里,厨房也在这里。

  陈果夫从年轻时代起,就患有肺病,中年以后越来越严重。肺病患者对阳光和空气的要求很高,因此他居住的西楼,十分注重采光和通风,几乎每个房间都有两个以上的窗户。

  陈果夫对新建成的公馆非常满意,让人在院子里栽种各种花卉树木瓜果。1936年7月的一天,他在日记中写到院中景色,曾有这样的句子:“园中瓜果生长迅速,逐日改观。家人顾而乐之,每日必望一次,此中生气与情感,惟乡间有之,城市中人,罕知享受。”

  虽然对常府街的公馆钟爱有加,但因为抗战到来,陈氏兄弟真正在这里居住的时间并不长。1949年,陈氏兄弟前往台湾,就此告别常府街。早在抗战后期,陈果夫的肺部就已经溃烂,靠在后背穿孔,从穿孔处排脓。晚年,由于病情恶化,更是遍访名医。由于积蓄不多,他最后连看病的医药费都筹措困难。在蒋介石的照顾之下,才勉强凑够。1951年,陈果夫病逝。

  陈果夫病逝之前,陈立夫携家人前往美国,曾在新泽西州的农场养鸡为生。后来,陈立夫又携家人回到台湾,晚年著有《成败之鉴》一书,反思国民党在大陆的得失。1994年,邓小平90岁生日时,94岁的陈立夫曾托人将此书赠送给邓小平。

  陈立夫喜欢在二楼和孩子们共进早餐

  2003年,陈立夫的幼子陈泽宠携夫人林颖曾回南京。陈泽宠参观了他童年时曾经居住过的常府街48号。当时门牌已经更改,样子也改变了许多。但陈泽宠还是一下就认出了旧居。

  夫人林颖曾回忆:“我先生上了楼,然后很久没有下来。他长得有点胖,身体不太好,我有点担心,赶紧上去。结果看到他在那里静默不动,我想他是在哭。他从来不哭的,那是一次例外。”

  在陈泽宠的记忆里,抗战后的那几年,陈公馆的大院子里,常常就他一个孩子跑来跑去。哥哥姐姐们都长大了,白天上学,难得见到。往来的人,见了陈泽宠,都要摸摸他的脑袋,说一句“弟弟乖”,他则不停地鞠躬回礼:“叔叔好,叔叔好”。

  陈泽宠记得,一楼是父亲会客的地方,二楼是父母住的地方,他和哥哥姐姐住在三楼。父亲工作忙,常常很晚回来。为了见父亲一面,每天大清早,孩子们就赶紧起床,乖巧地坐在二楼卧室旁的一个小房间,等着和父母一起吃早饭。有时候父亲有空,还会和他一人穿一只溜冰鞋,在二楼的走廊溜旱冰。

  2005年,陈泽宠不幸去世。从那以后,林颖曾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南京看看。“南京让我觉得很亲切,有种回家的感觉。”这次来南京,她还在市档案馆查到了陈立夫在1946年登记的户籍卡,“户籍卡上的照片还很年轻。”

  

  声音

  荒芜闲置的两栋小楼亟需保护

  资料显示,1949年以后,常府街28号内的民国建筑,曾先后作为部队招待所、医院病房门诊宿舍。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成为市级文保单位。不过,从现状来看,这处文保单位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文保建筑碑也不知所终。

  南京市文物局原副局长、南京民国建筑研究院院长、江苏省文史馆馆员杨新华告诉记者,陈果夫陈立夫旧居,是南京现存比较完整的民国建筑之一,本着谁使用谁保护的原则,使用人应该对两栋小楼及其附属建筑进行保护性使用,“让建筑荒着自生自灭,实在不应该。如果现状持续,我将通过绿色渠道直接汇报给省政府主要领导。”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王晓华则认为:“就我所知,这处旧居是南京为数不多的原汁原味的民国建筑。我们的有些民国建筑,几乎是原址扒掉重建,从严格意义上讲,都不能算文物了。这一处目前还是有救的,为什么就没有人出手?”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