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7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6年1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如何破解
中国蓝领难题
  《中国道路与蓝领中产阶级成长》
  厉以宁 主编
  商务印书馆 2015年11月

  几又

  中国蓝领未来能否成长为中坚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匠精神何时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直至繁茂。

  2015年初,厉以宁先生发表了题为《论蓝领中产阶级的成长》一文,启动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汇集了三十几位作者的文章十数篇,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蓝领中产阶级的成长展开了分析和论述。

  学者们纷纷聚焦于蓝领,既因蓝领人员体量庞大,是中国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打造中产阶级、构建纺锤型社会无法绕开的话题。改革三十多年来,中国蓝领阶层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总体上看,这种发展以增量为主,蓝领阶层面临的一系列历史问题在发展中有所弱化,不过仍十分突出。而随着2005年快速跨过“人口红利”拐点,蓝领的“结构性”问题变得愈发尖锐。

  现实中,中国蓝领阶层组成极其复杂,既包括部分城市工人,同时也包括大多数走向城市的农民工。这种身份分野,不仅涉及收入、工作条件,更多因为盘根错节的户籍问题。

  就蓝领问题,厉以宁导入了有别于城乡户籍的“二元”概念。在这种“二元”维度里,一部分蓝领有着较好的薪酬,工作环境也较好,另一部分蓝领则自始至终收入较低且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尤其是,低收入蓝领阶层上升通道极为狭窄,现实环境决定了他们再如何努力,也难以超越另一部分高收入蓝领的收入下线。

  就蓝领如何走出上升乏力的怪圈问题,本书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建言献策,既对国家宏观政策提出了可操作性建议,也有对蓝领发展较好的“典型”进行解构。本书文章对蓝领阶层的分析探讨深入具体,从中国蓝领目前面临的问题看,倒是觉得,首先应当冲出两大“包围圈”:一是冲出户籍制度的“包围圈”。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户籍政策走过了半个多世纪,许多政策依附于户籍制度之上,客观上阻碍了人口顺应经济发展的合理流动,这也是大批农村人口无法改变的“候鸟”特征;二是冲出传统思维认知的“包围圈”。传统思维模式里,技工有别于普通工人,但技术工种仍然被看成中低阶层,表现在用人单位里,技术工种收入始终难以超越哪怕是最低级别的领导。

  从发达国家的历程来看,蓝领阶层的爬升,普遍需借助技术平台,这也是发达国家力推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个国家雄厚技术实力的象征。尽管今天科技异常发达,精密计时产品比比皆是,但一提起手表,我们还是会立即想到瑞士。德国是崇尚“工匠精神”的著名国度,“在众多类似德国优秀中小企业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工人都具有优秀的手工艺传承,所有工人都具有着令人尊重的工匠精神。在德国,一个技能高超的熟练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科学家基本没有差距,这也体现了整个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认可和赞赏”。

  美国畅销书作家亚力克·福奇曾在《工匠精神》一书中,通过对工匠精神在美国的发展史得出,工匠精神是“当之无愧的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前不久,作家申赋渔推出《匠人》一书,勾起了读者对农村匠人的幽远回忆。在申赋渔的笔下,农村工匠要么后继无人要么从农村抽身离开,不仅导致了农村工匠文化的空心化,更主要的是,这些被城市吸走的工匠,只不过是城市里飘浮的游子。

  申赋渔谈的是乡土,却折射了中国蓝领阶层领头雁角色的匠人群体上升乏力。倘若匠人面对现实困难尚且如此无力,那么这些困难只会在更多缺乏一技之长的蓝领群体面前进一步放大且坚硬有加。而如果沿着这三本书构成的粗线条脉络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只有冲出两大“包围圈”,中国蓝领才有更多向上爬升的可能。而中国蓝领未来能否成长为中坚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匠精神何时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直至繁茂。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