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知道岳飞抗金,可你是否知道岳飞之死的真相?为何宋高宗一定要杀岳飞?这问题放在著名作家夏坚勇面前,像是拉开了一场历史大戏。他发现,这实在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中间牵涉一系列根本性的政治原则问题,岳飞非死不可。
在看过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通过某一年写出了一个明王朝后,夏坚勇试图再通过某一年写出一个宋王朝。后来,这一年被选为绍兴十二年,也就是岳飞被杀不久后。夏坚勇认为,这一年是南宋历史上具有分水岭和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于是,夏坚勇用最“笨”的办法,书面阅读查找资料,花了三年多手写二十余万字,推出《绍兴十二年》,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现代快报记者 陈曦
南宋其实很了不起
“柔弱偏安”说法不全面
读品周刊:宋高宗的绍兴年号历时32年,为什么单单抓住绍兴十二年这一个年头来写?
夏坚勇:在我看来,绍兴十二年是南宋历史上具有分水岭和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此前,绍兴十一年年底,宋金和议正式签署,腊月廿九日,岳飞被杀,这既标志着靖康之难后长达十五年战乱的结束,又是南宋王朝此后一以贯之的外示苟且内图繁荣这一基本国策的转型期,这一年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对于观照整个南宋以至中国的封建社会,都具有相当典型的标本意义。我从绍兴十一年腊月廿九日岳飞之死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的除夕,通过一年的铺排,写出一个王朝的体貌特征和精神气质,这就是我的写作意旨。
读品周刊:这样一个柔弱偏安的王朝,在这一年,有什么特别的看点?
夏坚勇:对南宋王朝,我们在很长时间内存在误判,而这种误判又往往摆脱不了对国运的关注,因而影响到情感的取舍。如果能够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评价一个王朝的文明表现,南宋其实是很了不起的,至少仅仅说“柔弱偏安”很不全面。所谓“柔弱”主要是指军事,而“偏安”在当时亦有其历史的合理性。
黄仁宇是历史学家
我的优势在于我是作家
读品周刊:这本书让人想起曾经风靡一时的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那么《绍兴十二年》这本书跟《万历十五年》在路数上有何不同?
夏坚勇:黄仁宇是历史学家,又有中西文化的背景,其专业研究所达到的高度我是无法望其项背的。我是一个作家,我的优势是对人的情感和心理的深度剖析,以及汪洋恣肆的表达能力。我觉得,对于一本以一个年度为表达对象的书来说,按月为序,每月一章,会给人一种严格的时间确定性,从而体现出一种庄严而沉重的历史感。
读品周刊:您在写作过程中如何决定史料的取舍?
夏坚勇:史料是前人对历史活动的记述,毋庸置疑,任何记述都印记着记述者的斟酌、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因而不可能完全客观。关于岳飞冤案,人们总是习惯于用和战之争、忠奸之辨、善恶之分来解释,或者简单地用当事人的个人品质来说事。其实岳案的真实动机牵涉一系列根本性的政治原则问题,其中包括赵宋王朝的执政理念(也就是所谓的“守内虚外”),南宋朝廷的政治格局,政权运行的内部肌理,文臣和武将之间的权力博弈,当然也包括当事人之间的个性冲突。岳飞之死是在政治转型时,一个精于政治的帝王和一个不懂政治的大将之间冲突的必然结果。
史料与历史真实之间
为文学想象提供了空间
读品周刊:近年来,非虚构写作非常流行,您在写作这本书时如何处理客观史实和虚构的关系?
夏坚勇:按理说,历史不容虚构,但在历史写作中,虚构与真实既是对立的,也是相互渗透的。人总是用理解和想象使对象完形化。真实走向想象,想象也走向真实,这二者决定着在怎样的范围内再现历史。史料与历史的原貌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距离,正因为这种距离,才为文学想象提供了空间。《绍兴十二年》中有一个情节,宋高宗为了接待赴京觐见的蜀帅吴璘,特地要求有关部门上一道水煮牛肉,而且一定要用川盐调味。这样的情节当然是虚构的,但放到历史中去考察,有两点是真实的:一、水煮牛肉在宋代已成为川菜中的代表性菜肴,从民间到官府都很风靡,而且从烹饪而言,用不用川盐对于水煮牛肉至关重要;二、宋高宗这个人心计极为细密,特别善于琢磨人,这样处理符合他处事为人的个性特征。
《绍兴十二年》
夏坚勇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5年3月
这部近30万字的长篇历史散文是夏坚勇继《湮没的辉煌》后沉潜数年创作出的扛鼎之作,作品聚焦于南宋历史上具有分水岭和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书中,夏坚勇对历史人物心理的揣测十分到位。这本书虽写的是南宋历史,但更能够使读者通过历史读到眼前现实,感觉到历史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黄小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