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于现实的幻想世界
你不一定知道乔治·卢卡斯,不一定听说过“工业光魔”,但一定晓得《星球大战》。这部1977年开始上映的系列电影在40年间逐渐成长为这个星球上粉丝最多的影片。
1月9日,《星球大战》系列的最新作品“原力觉醒”在中国上映。自媒体上突然涌现的粉丝群体,爬上居庸关的“501军团”士兵,掌握“原力”,拿着光剑的鹿晗都火了,人们突然发现,中国居然也有如此多的星球大战粉丝。
粉丝即是力量。
高速发展的网络经济早就教会了中国人这个道理,于是,有人盯上了星战产业,有人计划着粉丝经济,有人则认为,中国人也能创造出一个类似星战的,生根于现实的幻想世界。
现代快报记者 贾磊 王颖菲 刘静妍
星战迷说
在国内的“星战迷”圈子中,南大物理系毕业生赵璞玉算是核心人物之一,他如今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星战迷论坛“星球大战中文网”的副管理员。因为网名叫做“墨雪飘”,今年只有24岁的他,被版友们带着玩笑和崇拜地称为“墨大”——“墨雪飘大神”的简称。
24岁星战迷,被迪士尼选为小说、漫画翻译
24岁的小伙
被论坛网友尊称为“大神”
去年夏天刚从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的赵璞玉,如今回到了家乡内蒙古,正一边等待研究生考试的结果,一边为出版社翻译《星球大战》的漫画。这样的日子,焦虑中带着充实。
在国内的“星战迷”圈子中,赵璞玉算是核心人物之一,如今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星战迷论坛“星球大战中文网”的副管理员。因为网名叫做“墨雪飘”,只有24岁的他,被版友们带着玩笑和崇拜地称为“墨大”——“墨雪飘大神”的简称。
这位理科男从小喜欢科幻,他和《星球大战》的缘分,得追溯到2006年前后。2005年,央视的《第10放映室》播放了《星球大战》电影的一点片段,赵璞玉看得来了兴趣,却又不过瘾,于是自己跑去买了光碟。花了一个周末,将已经上映了的三部前传和三部正传,一口气看完。
这几部光碟,后来又被赵璞玉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直到上高中住校,他还将电影下载在手机里,没事翻出来看。
汉化作品不全
他开始自己着手翻译
再深入的接触,是2012年上大二时。因为并不满足于电影作品,赵璞玉开始在各个贴吧论坛中寻找汉化版的电影衍生作品,比如《星球大战》的动画、小说、漫画等等。
这些作品由电影公司授权给其他漫画、动画公司制作,人物情节之间相互关联,组成了一个更为庞大系统的星战世界。
但问题随之而来。“汉化的作品不全,”赵璞玉无奈地说,“比如小说《达斯贝恩三部曲》,有人翻译了第二部,看完了觉得不错,却有种没头没尾的感觉。”犹豫了很久,赵璞玉决定自己找英文小说来看。
之所以犹豫,是因为对于并不精通英文的人来说,看原著很累。第一部小说,赵璞玉看了一整个学期。但之后再看第三部,就轻松了不少。此后,赵璞玉陆陆续续看了50多本星球大战的小说,慢的看一个月,快的一个星期就看完。大量的英文阅读,也使得他第二次参加英语四级考试时,一下比第一次考增长了80多分,而且全部增加在了阅读部分。
这些衍生作品,使得赵璞玉“入坑越来越深”。2013年4月,他开始努力把这些作品介绍给更多的人——通过翻译原著。翻译的第一部作品,是最著名的星战衍生漫画作品之一,名为《索龙三部曲》。赵璞玉4个月完成了整套漫画的翻译。
此时,他在“星球大战中文网”的名气也积累了起来。到去年,“墨大”的名号已经在整个论坛传开。
被迪士尼选为译者
第一本书预计上半年出版
因为对漫画翻译已经很熟悉,赵璞玉开始考虑进行小说翻译。在2015年初,他中间一度翻译《星际穿越》电影的小说作为练习,在翻译了3万多字、1/3时中断,因为他迎来了一个更让他兴奋的机会。
2015年前后,《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的新东家迪士尼开始在中国推广“星球大战”文化,并和国内几家出版机构签约,分别引进《星球大战》的小说和漫画作品。在选择译者时,出版社认为对星球大战比较了解的人更合适,因此决定从论坛里寻找组织活跃、且有翻译经验的星战迷作为译者。
于是,去年上半年,赵璞玉接到了第一个翻译任务——翻译星球大战里的飞船机械的设定书,包括飞船的结构原理、图解等等。这对于学物理出身的赵璞玉来说,并不是难事。整本书一共12万字左右,当时正逢大四下半学期,赵璞玉一边写毕业论文,一边翻译,“毕业论文没有翻译花的时间多。”他笑言。这本书,预计今年上半年就会出版。
之后过了一个多月,赵璞玉开始翻译另外一本综合性书籍,涉及星球大战的人物、地点、机械、科技各个方面。和之前一样,他同样是“一心两用”——一边翻译,一边准备考研。10月交了稿,12月考了试。
如今在家等成绩,他又接过了漫威连载的《星球大战》漫画的翻译,同时还有其他翻译任务正在谈。
国内星战文化低迷
影迷远远超过“星战迷”
相比于很多“星战粉”,赵璞玉并没有收藏手办,除了几件卫衣和电脑屏幕壁纸,他最大的“星战开销”其实是书。从淘宝到孔夫子旧书网,从国内亚马逊到美国亚马逊,几年时间,他中文加英文的星战漫画小说,堆满了南京的宿舍和内蒙古的家。
但电影上映,赵璞玉必须支持。前阵子《星球大战7》放映,他专门坐了一小时车,从家乡奔去了呼和浩特看零点首映。
如今担任着论坛副管理员,同时兼任微博的管理者之一,赵璞玉感觉到,《星球大战7》上映前后这阵子关注他们的网友明显增加,但核心粉丝的数量并没有增加。“我们的交流范围始终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他算了算,把论坛、贴吧、翻译组的核心人数加起来,全国特别资深的星战迷,可能只有几百人,他们中还分为关注作品、关注道具的不同“流派”,其中少部分两个方向都关注。
与此同时,国内也没有足够多的作品引进数量,目前引进的衍生作品,只有国外的零头不到。
对于赵璞玉这样的资深星战迷来说,他希望更多的人关注电影外的作品,希望他们往核心发展,从普通观影的“影迷”,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星战迷”。
人群
《星战7》上映之前,南京德基广场有一次展览。1:1比例的帝国冲锋队模型列队于商场内,气势惊人。不过,路过的行人要么行色匆匆,要么不屑一顾,停下脚步的,也大多只是掏出手机,拍几张照片。模型旁边的介绍少有人看。
因为星战聚在一起的他们
南京星战迷不及北上广
这恰恰是南京星战迷群体的现状——大部分是影迷,也有星战铁杆粉丝,但数量和用心程度都比不上北上广深。
一位“星战粉”网友告诉记者,《星球大战7》上映前,他非常激动,觉得在电影首映时,肯定会有很多粉丝聚集,“大家提着光剑,说着‘原力与你同在’,想想就有感觉。”这位网友说。不过,1月9日的首映礼上,这位网友失望了,“只有很少人穿着电影里的装备来现场,对了,现场有个妹子手里提着两把光剑,一红一蓝,她到底是‘绝地武士’呢,还是‘西斯’?一看就是不懂星战文化的人。”
这位网友深深叹了一口气,他说,对星战世界的幻想,在这一夜被打碎了。
记者调查发现,对于正在热映的《星球大战7》,年轻人们无人不知。但“星战迷”,在南京确实只是一个非常小众的群体。
什么样的粉丝才能算是“星战迷”?一位资深星战迷说,“至少得认同那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吧。”
不过,随着新电影的上映,南京星战迷数量也在增加。比如这个名为“星球大战@南京”的QQ群,就是一小群星战迷聚集的场所。目前,这个群里只有38个人,八成以上是男性,90后占到占到三分之一。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于星战世界的痴迷。
群管理员“洛奇”(网名)是90后,大学毕业两年,从小学的时候接触到《星球大战》前传开始,他就被里面的剧情和人物深深地吸引了,上大学的时候,看了一到六部,就开始着迷了。
“洛奇”介绍,这个群刚刚成立不到一个月,“大家是为了一起去看星战7,才组建了这个群,很多人之前并不认识,是在贴吧里看到了才加进来的。”他说,很多人正是通过这个群相互认识了,然后约好一起去看《星球大战7》的首映。“这种电影,只有和懂的人一起看才有意思,不懂的人看着很容易睡着。我们看了首映,感觉就是感动——当看到Han solo和Chewbacca出场的时候,我们都要哭了,像是老朋友回来了一样。”
希望南京多做些周边活动
这一群粉丝为《星球大战》而聚在一起。在他们的心目中,《星球大战》是“一部以‘原力’的光明与黑暗面斗争为主线的太空歌剧”,一个底蕴深厚的电影系列,它自有一套庞大而完整的世界观,还有帅气的绝地武士、酷炫的光剑,扣人心弦的剧情——这些都是他们津津乐道的看点。
看完《星球大战7》,这个群里的讨论热度却并没有随着电影的结束而冷淡。大家继续在讨论,看完7还有很多疑问,比如,“到现在还不知道女主角Rey的身世是什么”,因此他们更加期待8和9来揭开这些谜底。
遗憾的是,在南京,这些“星战迷们”平时走在大街上,仍然只能算是踽踽独行的“武士”。
“还没听说过南京有大规模的星战迷集体活动。我只在外地参加过星战的展会,场面都很壮观、很热闹。去年7月上海CCG展会上有个1:1的战船,12月底成都也有个配合上映做的活动,星战系列周边贩卖。一般都是官方组织活动,或者说有限定产品,主要是去买外面买不到的东西。”
在南京做动漫展会行业的庄先生,也是一个“星战迷”,他很喜欢参加星球大战的展会,看到正版的电影周边总是忍不住“买买买”,他从业内人士的角度告诉记者,“我们也希望南京多一点这样的活动,可惜目前还没人能做。”
分析
1977年,电影上映之前,没有人看好乔治·卢卡斯和星球大战的未来,这部前所未有的影片在拍摄时遭遇了极大的困难。
从被无视到破土而生,星球大战在中国
星球大战有多火?几个数据就能说明问题。
两年前,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市街头,曾出现逾4500人的长龙,原来他们正排队等候电影《星球大战》第7集试镜机会,希望在戏中争取一个角色——哪怕是一个戴着面具,出场几秒就死的龙套角色。
2015年,美国Fandango电影预售平台提前放出《星球大战7》的电影票,结果刚放票没几分钟午夜IMAX场就被一扫而空,而之后在网站上购买本片预售票的影迷则直接被引到网站的维修页面。
出现40年后,“星球大战”逐渐成长为这个星球上最赚钱和粉丝最多的影视作品——即使是在不那么火爆的中国,2015年12月20日,电影上映之前,也有数百星战粉丝来到居庸关——当天晚上,古老的长城被灯光打扮成了一座“光之城”,数百穿着盔甲的“风暴兵”踏在了长城的石阶上。星球大战周边产品的销售情况也极为火爆——在淘宝网上,如今卖得最好的玩具就是“BB8”,一款刚刚在电影里出现的机器人。
1977年,电影上映之前,没有人看好乔治·卢卡斯和星球大战的未来,这部前所未有的影片在拍摄时遭遇了极大的困难。当时,还是新秀导演的卢卡斯不得不凑了一批手工艺者、学生、画家、模型师等,组成了团队,来拍摄一个满是“一只手”、“长毛怪”、“飞过太空”等许多奇怪词汇的剧本。谁也不相信这部幻想类的电影会成功。直到拍摄完毕后,没有哪一个电影院敢放映这部看起来就会赔钱的电影。经过不懈争取,终于有电影院愿意以“捆绑式放映”上映《星球大战》,即观众买票看一部电影,免费享受附加影片《星球大战》。结果,当年的5月25日,《星球大战》上映,看笑话的人惊掉了下巴:全球票房高达8亿美元之巨!《星球大战》成功了,很快被誉为美国的《魔戒》或者《西游记》。但在中国,它一直处于被抵制或者被无视的状态。
最近,又有人翻出了1978年的人民日报,它曾经“吐槽”星球大战的热映,“《星球大战》的故事内容,极似一些童话片。该片的作者、青年编导卢卡斯自己也承认,许多情节来自他记忆中的童话卡通片。这样一部影片如此‘卖座’,反映了美国广大人民对现实的不满,他们希望从虚无缥缈的幻境中寻求慰藉。同时,这也表明美国好莱坞摄制的色情和暴力影片已被人们所厌倦,唯有花样翻新、别开生面的噱头,才能吸引观众。”
“我喜欢星战,但我的家长不这么看。”一位80后星战迷这样描述自己的“星路历程”,“大概上高中时,我先在同学家看到了星球大战前传,后来又找来前三部看,里面的太空、飞船和正义打动了我,我曾经推荐给我的父亲,但他直接就给泼了一盆冷水。”
“看这些东西有什么用,现实又没有这些,这些都是闹着玩的!”父亲的一席话直接打消了这位星战迷学物理的兴趣,“后来,我不得不到改学了经济,但我确实兴趣全无。”
幸运的是,这种“幻想无用论”已经逐渐被改变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星球大战”这部商业电影之外的东西。
最近有人指出,中国人也需要建造一个这样真实的世界,哪怕里面只是虚幻的幻想,但你总得明白:在这个时代,想象力就是生产力。
“中国人需要创造一个这样的世界”
在电影史和科技史上,《星球大战》贡献良多。业内人士称:它对于影史的最大贡献,在于重新定义了太空科幻片的声画标准,比如运用微缩模型并运动控制摄影技术,以及让人耳目一新的充满想象力的飞船和太空画面。
而且,乔治·卢卡斯用“星战系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为了《星球大战》的特效,工业光魔创造了多个第一,比如他们发明的戴克斯特拉数控摄影机,这种摄影机可以以复杂轨迹绕行飞船模型拍摄,营造出飞行的错觉;尤达大师的制作部门日后则发展出了皮克斯。如今,皮克斯的动画享誉世界。这也是一个商业上的奇迹——《星球大战》系列是史上最卖座的系列电影。截至2015年,星战六部曲仅票房收入就达到59亿美元,是全球最赚钱的系列电影。
更重要的是,电影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不止是美国人的,还包括中国人的。
501军团是全世界一些狂热的《星球大战》影迷自己成立的组织,人数估计已达7000余人,成员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团员遍布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近年来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也逐渐壮大。成员必须年满18周岁并拥有一套按标准打造的盔甲,并积极参加星球大战电影文化宣传和公益活动,然后再向美国总部提出申请,审批合格后才能获得一个唯一的军籍编号。中国“501军团”成立于2007年。如今已经有近百位成员。
实际上,每一个501军团的成员在参加活动时,都需要穿上一套白色的盔甲,这套“风暴兵”的装束,在电影中常代表着邪恶,但“501”的宗旨恰恰是“坏人做好事”——于是,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建筑师、设计师、航空公司经理、私企业主等,随时会变身为冲锋队、侦察兵、赏金猎人、钛战机飞行员或者黑武士,“扮上”之后,社会身份完全卸下,军团成员只是以电影中的形象出席各种公益慈善活动,从事着各种“不起眼”的服务。“正义终将会取得胜利。这正是星球大战的精神内核。”一位501的成员说。
如今,也有人注意到了星球大战的未来价值。
就像卡梅隆拍《阿凡达》一样,卢卡斯拍星战时,创造了很多种族,并为每个种族创造了属于他们的文化、语言。这些细节会让观众觉得这个虚幻的世界真实可信,并产生探索它的欲望。
“真实的幻想”吸引了大量的粉丝,而在如今这个讲求粉丝经济的时代,粉丝就意味着金钱,于是,最近有人指出,中国人也需要建造一个这样真实的世界,哪怕里面只是虚幻的幻想,但你总得明白:在这个时代,想象力就是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