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汇报下属微信公众号“文汇教育”消息:前不久,上海56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校长和有关部门,先后收到两封举报信,信中举报违规兼职教师,名校占了一大半。举报信中列出了在两家培训机构补课的在职教师名单。据一位校长透露,这背后其实是两家培训机构在搞恶性竞争,互揭老底举报对方。
有点乱!先理一理头绪——搞恶性竞争,所以互揭老底?
那问题是这样的揭老底是好是坏呢?为啥咱这么喜欢这样的“恶性竞争”呢?我们该思索的是,为什么这样的老底只能通过“泼妇式”干架才能揭出?
一起来学习文件,虽然这文件很旧了——2013年7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审计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五部门联合出台文件,禁止公办教师在校外培训机构兼职,“课堂内容课外补”、“点招”、乱收费、挪用教育经费等现象将遭遇“寒冬”。
望眼欲穿,四季里的“寒冬”嗖嗖地过,但是所谓现象的“寒冬”真的来过吗?如果来过,那么这一长串教师名单怎么解释?如果没来过,那当部委的文件是纸老虎吗?
这些教师是如何把三令五申当成空气的?培训机构又是怎样利用名师资源办起一场又一场盛宴的?监管机构又是怎样成为稻草人的?
报道说,上海市教委去年12月17日发文重申“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有偿补课“禁补令”一出,培训机构本该人心惶惶,没想到他们竟然主动出击,还成了举报“急先锋”——他们竟利用补课禁令“掐架”,以至于要抖出对方家底,斗个鱼死网破。
“子非鱼”,我们不是培训机构,老实说,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在他们需要“抱团”的时候,选择了互撕。难道他们不懂得这个结果是双输吗?不,应该是“三输”,因为还输掉了监管部门的面子。
这看上去很像一种“自黑”,只是代价惨烈了点。不查是说不过去了。
一直以来,培训机构在一种分裂的状态下“做生意”,对家长说,这里实力雄厚,名师多如过江之鲫。不信看看培训机构宣传彩页,没有“名师”压阵,都不好意思往家长手里塞;对媒体说,哪有名师在这里讲课,肯定是你们搞错了。曾有成都某培训学校这样搪塞记者:网站上出现的“名师”是来办公益讲座的。
真是难为培训机构了,我猜培训机构做梦都想要一份允许名校教师兼职的“营业执照”。可惜这只是梦而已。
名校教师兼职培训机构,这事咋就管不住?几年前,北京颁布“公校教师兼职禁令”,公办学校教师如在工作日期间到校外社会办学机构兼职兼课或组织学生接受有偿家教将承担法律责任。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将迫使北京市的民办教育培训行业进行人才结构调整。其实,如果真的有一例“承担法律责任”,治理乱象也不会“无解”。
等到培训机构“内耗”才发现惊人的线索,说到底这不光彩。
□本报观察员 伍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