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三件大事
一个人三种身份
一台戏三种唱法
这个月,昆剧名家柯军经历了三件喜事:月初,他被任命为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11月9日,由他主编的系列图书《一桌二椅》获评2015年度“中国最美的书”;18日,由他统筹引进的舞剧《青衣》在宁演出落幕,引发业界轰动。别人眼中的三喜临门,柯军却并不太在意,“古人常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平常心把事情干好,才是实实在在的艺术追求。”
现代快报记者 徐悦/文
徐洋/摄
三场《青衣》
这样的演出之前在南京是看不到的,观众都不知道该如何喝彩了
上周,舞剧《青衣》在南京连演三天,场场爆满。
那三天南京刚好经历了一场连绵的寒雨,雨水敲落了梧桐树叶,入冬的气息扑面而来。不过,寒冷挡不住人们看戏的热情,每到傍晚,紫金大剧院门口都站满了冒雨候场的观众——都是来看《青衣》的。
“万人空巷!”售票处的工作人员如此形容该剧的火爆,虽有些夸张,但舞剧《青衣》一票难求倒是千真万确。
《青衣》改编自著名作家毕飞宇的同名小说,由江苏省演艺集团与亚彬舞影工作室联合制作。别看是本土剧目,该剧“国际范儿”十足。服装和舞美设计师来自英国,灯光和视频设计来自法国,作曲家来自波兰。
“合作舞剧《青衣》,我们集团当然是有自己的考虑的。”柯军对记者说,“从质量上看,这是近几年国内最好的现代舞剧,这样的演出之前在南京是看不到的,每个到场观众都是惊叹着走出剧场的。谢幕时观众们显然不知道该怎么为舞剧喝彩,只好边鼓掌边大声说‘好’,‘好’字连成一片,持续一两分钟。”
柯军觉得,现在中国的舞台作品多数是晚会化的,更多的是渲染、包装,更多的是喂养,更多的是消费和娱乐。“《青衣》显然是个反例。在毕飞宇笔下,‘青衣’从舞台走进了文学,如今,舞蹈家王亚彬又把它从文学里搬回了舞台。这对我触动很大,因此我跟王亚彬谈合作,共同制作这部戏。”
首演当晚,柯军坐在台下,静静地欣赏着由他牵头引进的这出舞剧。演出相当成功,他的朋友王亚彬在台上长袖善舞,衣袂翩跹。他的朋友毕飞宇因为出差没能来看戏,柯军有点替他可惜。
三件道具
“一桌二椅”不只是舞台,更不只是获奖的图书,它的内涵很深
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最简单的舞台道具,柯军用它们来命名自己的创作和演出,足见“一桌二椅”的内涵深邃而饱满。
“一桌二椅,仿佛古代文人书房的缩影。因为昆曲的文本都是当时知识分子在书房里创作出来的。”柯军说。
于是,他以《一桌二椅》为自己主编的系列图书命名,这套姊妹书本月获评2015年度“中国最美的书”,并将代表中国参加2016年度 “世界最美的书”评选。
《一桌二椅·夜奔》和《一桌二椅·朱鹮记》,一本聚焦了一部代表作,一本全景记录了一项综合艺术实验计划,既具有戏剧的专业学术高度,又有赏心悦目的阅读享受。
《一桌二椅·夜奔》记录了柯军和香港著名戏剧导演荣念曾历经十一年打造的经典实验剧《夜奔》的方方面面。柯军认为,编纂此书其实对自己的戏剧之路有新的启发:“我对夜奔这个故事有了一些更新的也更深的理解,那就是人生的选择性。《夜奔》讲的是林冲的选择,其实每个人都有选择,每个人的人生也都要面临重要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产生不同的命运,也就是戏剧冲突。”
至于“一桌二椅”的另一本书《一桌二椅·朱鹮记》,则对朱鹮计划做了文献式记录。“‘朱鹮记’讨论的是艺术家,特别是传统艺术家的未来走向,其实和夜奔的林冲一样,他们也面临一个选择——是选择被关在笼子里等待救赎,等待喂养,供别人欣赏,还是走出笼子,走向自然。”
柯军办公室里挂着一幅“朱鹮”画作。在他看来,作为濒危保护鸟类,朱鹮的生存状态恰如昆曲——选择笼子里还是笼子外,这是个问题!
柯军告诉记者,明年朱鹮计划会做“汤莎会”: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他的语气很明确,不管别人怎么选择,他是准备把昆曲从笼中放到大自然里透透气了。
三种身份
它们都指向一种使命,那就是传承和创新戏曲艺术
如今,柯军身上承载着三种身份。
“昆剧演员是终身身份,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是社会身份,总经理只是职业身份。”所有的身份,都指向同一种使命:传承和发扬好包括昆剧在内的戏曲艺术。
“鼎盛时期,昆曲有折子戏近3000折。到‘继字辈’‘昆大班’,只有近300折。现在,一线正当年的生旦,每人仅余几十出,青年演员身上的戏已递减到个位数。传一代,少一半。按这个规律,30年后,还有昆曲吗?”柯军始终把昆曲人作为自己的第一身份,他所焦虑的不无道理。
作为省演艺集团的新掌门人,怎样把艺术和市场进一步有机融合;作为新一届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怎样让江苏的几十个剧种开枝散叶,发扬光大,都是摆在柯军面前的问题。
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这让柯军感到很振奋,“振兴戏曲的政策越来越好了,政策要落实到具体,主要是落实到体制机制上,能够让戏曲人有一个比较好的创作和传承的环境。其实不单是国家层面,江苏省对于戏曲的扶持力度也在明显加大,明年省里要设立总额5000万元的艺术基金,一部分要用于戏曲的扶植。上面给了方向,我们就有了信心。”
对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个提法,柯军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文化就是文化,我希望反过来:经济搭台,文化唱戏。”
柯军心目中的“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有三种唱法。一是对演员的培养,要把他们推到主人公的位置,“艺术家到底是员工,还是主人?是艺术家掌握了艺术,还是行政领导掌握了艺术?是艺术家本身要创作艺术,还是领导需要艺术家创作艺术?这些是完全不同的。”二是对观众的培养,“观众才是更重要的传承基础,让更多的观众爱上看戏,这个很关键。”三是培育新形式,“我们马上要做常态化的驻场演出,把文化、商业、旅游结合起来。形式促进内容,内容催新形式!”
几年前,柯军曾在昆剧推广方面引发了“柯军现象”,执掌省演艺集团之后,升级版的“柯军现象”会不会出现,我们且听他“下回分解”。
跳出自我
艺术都是相通的
柯军是演武生的,唱念做打,表现的都是冷兵器时代的英雄,这和他名字里的军字倒挺相符。
不想做裁缝的厨师不是好司机——除了昆剧大师的身份,柯军还有个业余身份:书法及篆刻爱好者。
得闲的时候,柯军总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挥毫泼墨,方寸乾坤。虽是业余爱好,成绩居然不俗,在前不久举办的江苏篆刻艺术大展上,柯军也有作品参展,和诸位篆刻大家同台献艺,煞有介事。
谈到这个,柯军有点腼腆:“舞台上我要展示动感之美,而书法和篆刻又是静态的,它需要我沉静下来,慢慢地琢磨。我喜欢这种跨界的感觉,你要跳出自己的中心,集中精力却又不以为然,没有得与失的负担,然后回过头来审视和梳理自己,才能真的有所提高。”
如今,作为企业管理者的柯军上台时间越来越少。他把毛笔和刻刀当作另一个舞台,把对舞台人物、情感的抒发都凝聚在笔端和刀尖。“做专业的事情要有业余的心态,做业余的事情要有专业的精神。”这是柯军的艺术理念。
艺术之道是相通的,一个人对不同艺术品类的理解,终归是对自身和宇宙对应关系的解读。对于柯军来说,一笔一画和一腔一调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白纸黑字中流露出的惊叹、奔突和激越,和茫茫大雪中林冲的脚印没什么区别。